[提 要]紅色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承前啟后、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具有繼承性、實踐性、斗爭性、人民性、豐富性的鮮明內涵,但也面臨著淡化、虛化、矮化、神化、僵化等現(xiàn)實挑戰(zhàn)。要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發(fā)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功能,進一步樹立鮮明導向、挖掘精神內涵、用好網絡資源、建好實踐平臺、深化融合創(chuàng)新,講好紅色文化的生動故事,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關鍵詞]紅色文化;意蘊;挑戰(zhàn);現(xiàn)實價值
[作者簡介]黃雪晴,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湖北武漢 430070)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專項資金項目“一體化文化育人策略研究”(2021VI032);武漢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深度學習:課程思政元素的發(fā)掘凝練與探索實踐”。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1]“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2]紅色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貫穿改革發(fā)展進程,具有承前啟后、承上啟下的重要價值。學習和研究紅色文化,對于堅持文化自信,厚植文化底蘊,培樹學生核心素養(yǎng),指導教學生動手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紅色文化的意蘊特征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的長期革命中固化而成的精神價值和實踐方式,是凝聚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獨特思想和精神風貌的集體人格成果,是物態(tài)、事件、人物和精神融為一體的文化體系。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為紅色文化孕育提供了豐沃土壤,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紅色文化的偉大覺醒,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紅色文化的偉大開端,紅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豐富發(fā)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3],并在新時代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一)繼承性
中華文化的主體是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三者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繼承發(fā)展的歷史鏈條。紅色文化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因此也可稱之為“革命文化”,是聯(lián)結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橋梁和紐帶,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歷史階段。正是得益于紅色文化的承接與轉化,中華文化才最終實現(xiàn)了由古代文化形態(tài)向現(xiàn)代文化形態(tài)、由衰落到再度復興的歷史性躍進。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紅色文化還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融合起來,借助馬克思主義現(xiàn)代化的思想武器,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塑造,走上了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道路,不斷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深厚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的深刻根源。
(二)實踐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4]紅色文化從產生之日起就面對著“救亡圖存”這個最大的現(xiàn)實問題,是革命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結晶,具有來自實踐、指導實踐的價值取向。紅色文化來源于偉大的革命實踐,革命實踐是紅色文化的唯一源泉,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曲折艱辛的探索實踐中,紅色文化注重從中國國情和革命實踐出發(fā),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成功引領了革命實踐。在抗疫斗爭中,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英勇奮戰(zhàn),醫(yī)務工作者白衣執(zhí)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軍聞令即動、勇挑重擔,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不懼風雨堅守一線,廣大群眾眾志成城、踴躍參與,書寫了新時代投身一線建功立業(yè)的生動實踐。
(三)斗爭性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zhàn)勝的強大精神力量”[5],“要加強斗爭歷練,增強斗爭本領,永葆斗爭精神。”[6]矛盾的普遍性決定了斗爭的普遍性,斗爭性是唯物辯證法在紅色文化中的具體體現(xiàn),“血與火”的斗爭性是紅色文化的典型標志。斗爭性賦予紅色文化特定的文化內涵,攜帶著希望、勇敢、犧牲、創(chuàng)造、奮斗等文化基因,與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理想信念、品格情操、革命精神、價值訴求形成完美的“同構”關系,其蘊含的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堅忍不拔、樂于奉獻的奮斗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均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質。
(四)人民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7]人民群眾是革命實踐的主體,也是紅色文化的先進創(chuàng)造者、忠實繼承者和積極弘揚者。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群眾不斷創(chuàng)造和豐富發(fā)展的,其實質是工農大眾的文化,因此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最廣泛人民群眾的革命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成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抗擊疫情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全民行動,是一場齊心協(xié)力的人民戰(zhàn)爭,中國人民展現(xiàn)出的中國力量,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展現(xiàn)出中國速度、中國規(guī)模和中國方案,彰顯大國擔當和國際影響。“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寧可讓床等人,也不要讓人等床”等,也體現(xiàn)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立場。
(五)豐富性
紅色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豐富的內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階段,形成了紅色文化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如革命遺物、遺址等遺存與紀念場所等物質文化,革命思想理論、革命信念精神、革命價值倫理和革命文化作品等非物質文化。就其革命精神而言,在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改革開放精神[8],都是革命文化的鮮明體現(xiàn)與升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體現(xiàn)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極大豐富了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闡述了偉大“建黨精神”。
二、紅色文化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紅色文化是激勵中國人民矢志不渝、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資源,但也面臨著一些現(xiàn)實的問題和挑戰(zhàn)。
(一)思想認識的淡化
淡化紅色文化,在思想深處重視不夠,存在種種認識上的誤區(qū)。有“告別論”,錯誤認為紅色文化是舊時代的產物,已經成為新時代的絆腳石,要告別紅色文化,還有的用所謂歷史細節(jié)真實否定紅色文化,形成所謂的“普世價值”。有“過時論”,錯誤認為當今時代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創(chuàng)造了完全不同以往的新文化,紅色文化已經過時、過氣,再提倡和重提紅色文化是開歷史倒車。有“娛樂論”,有的以娛樂化的心態(tài)戲說紅色文化,以消費主義對待紅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只重形式、不重內涵,背離紅色文化精神內核。
(二)經濟沖擊的虛化
從國際看,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規(guī)律發(fā)揮主導作用,物質利益的訴求常常超越精神文化的引領,伴隨以經濟互利為由的西方腐朽文化入侵,外來文化和價值觀不斷滲透,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我主義等盛行,出現(xiàn)紅色文化“虛無主義”。從國內看,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是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但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市場化對文化發(fā)展和人們的思想產生巨大影響,有的紅色文化還被蒙上了功利主義和商業(yè)化的色彩,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
(三)網絡世界的矮化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互聯(lián)網已成為學習知識、了解世界、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由以往的“人找信息”向現(xiàn)在的“信息找人”轉變。當前,清朗的網絡空間還未完全構建,網絡的高端優(yōu)越性和監(jiān)督監(jiān)管的薄弱性矛盾突出,網絡的無限度發(fā)展也出現(xiàn)一些抵制紅色文化的現(xiàn)象,甚至有的利用網絡進行造謠、破壞和抹黑革命歷史,矮化、丑化紅色文化。尤其是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少年,接受和適應新事物能力強、思維活躍,但自身管控能力和辨別能力還不成熟,有的對包括紅色文化在內的本土優(yōu)秀文化置之不理,沉迷網絡世界,成為新一代“手機黨”“低頭族”,對紅色文化認同感較低。
(四)現(xiàn)實生活的神化
在當今和平年代,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優(yōu)越,缺乏對革命年代艱苦生活的直接體驗和感受,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更多的是從口耳相傳、書本影視等途徑獲取,在認知上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隔閡與障礙,有神化紅色文化、革命史實的傾向,脫離了紅色文化的本質和應有之義。加之一些“雷劇”“肥皂劇”充斥熒屏,有的刻意夸大、神化革命人物與革命歷史,出現(xiàn)手撕鬼子、子彈轉彎、石頭砸飛機等神化劇情,脫離了革命現(xiàn)實境遇,使得紅色文化的深層內涵與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距離拉遠、鴻溝加深。
(五)教學教法的僵化
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學目標模糊。課程建設中紅色文化的教育占比偏少,有的在設定紅色文化具體教學目標時,也過分關注政治傾向、政治目標等,忽視紅色文化深刻內涵和底蘊的挖掘,沒有做好紅色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二是教學內容空泛。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不深入,課堂教學更多的是基礎知識的灌輸、基本理論的提升,單方面過度追求具體知識點、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對重要革命紀念日、革命人物、革命事跡的宣傳和集中教育蜻蜓點水,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隱性作用發(fā)揮也還不夠。三是教學方法隨意。有的中規(guī)中矩、因循慣例,不敢突破、囿于成規(guī),對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缺乏宏觀把握和內核教學;有的陷入“炫技主義”的誤區(qū),使用朗誦、演講、主題寫作等方式講解紅色文化,但方法的指向性不明,沒有形成教學的合力,降低了教學效率等。
三、紅色文化的實踐啟迪
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紅色文化,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深厚力量,對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治國理政的現(xiàn)實高度,就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發(fā)表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引。“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9],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讓紅色文化資源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平臺、生動課堂。
(一)樹立鮮明導向
“好老師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10]新時代的教師要做包括紅色文化在內的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回答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一要把“講政治”擺在第一位。高擎“立德樹人”旗幟,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思想武裝,打牢扎實深厚的理論基礎,樹立紅色文化信仰,把學生成長的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徹底的理論力量、深切的家國情懷。二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把紅色文化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課程改革實踐,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以堅定的政治方向、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感受個人成長進步與國家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在社會實踐中激揚青春、豐富人生,讓學生真學真信、愿學愛學。三要用紅色文化培養(yǎng)人。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以紅色文化中蘊含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等滋養(yǎng)學生心田,澆灌學生靈魂,為學生成長亮起引路明燈,讓當代青年科學理性地看待世界,用生動事實感染學生,用真理價值引領學生,頂天立地去面對災難,信念堅定地走向未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教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挖掘豐富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進入新時代,革命已突破狹義的暴力革命觀,紅色文化也被賦予新的使命,具有了時代氣息的新內涵,有機地熔鑄于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之中。一方面,要挖掘紅色文化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涵。“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革故鼎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等是紅色文化養(yǎng)分的重要來源,要將紅色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價值基礎,積極吸收反映人類共同追求的新價值,與時俱進地挖掘紅色文化深刻內涵,建構具有民族獨特氣質的紅色文化。另一方面,要挖掘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內涵。要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勇于回答時代課題,“立足中國現(xiàn)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xiàn)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11],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chuàng)造中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從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核,從新冠肺炎疫情鮮活的生活現(xiàn)實中挖掘潛藏的紅色文化新出路、新課題,回應時代的歷史巨變,豐富時代的精神圖譜,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動態(tài)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建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紅色文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用好網絡資源
“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guī)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12],要主動適應信息化的要求,強化互聯(lián)網思維,用好互聯(lián)網資源。第一,正能量是總要求。將網絡宣傳的主流價值觀與先進文化所倡導的革命精神有機銜接,用科學健康的網絡文化內容做好引導教育,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讓紅色文化成為廣大青年學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讓紅色基因滲入血液、浸入心靈,凝聚人心、匯聚力量,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第二,管得住是硬道理。廣泛開展理想信念和紅色文化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閱讀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和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的健康優(yōu)質作品,將管網用網和網絡文明養(yǎng)成、網絡道德教化相結合,營造健康向上的清朗網絡環(huán)境,強化紅色文化與網絡空間的融合效應,積極構建紅色文化學習平臺。摒除網絡世界中娛樂低俗的推送內容,自覺抵制娛樂化、戲謔化、低俗化、惡搞化等網絡現(xiàn)象,加強優(yōu)秀紅色文化內容的傳播、推送,澄清謬誤、明辨是非,使互聯(lián)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教育教學的最大增量。第三,用得好是真本事。順應文字數碼化、作品視聽化、閱讀快餐化、交流擬態(tài)化網絡時代特征,主動掌握信息時代的科學技能,把“線上線下”教育引導結合起來,用網絡流行的方式宣揚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和現(xiàn)實價值,宣揚紅色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在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熟練操作應用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同步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學法指導、教學設計和學業(yè)評價的能力[13],從現(xiàn)實切入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學習、成長,培養(yǎng)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
(四)建好實踐平臺
紅色文化是革命實踐的時代產物,是激勵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強大精神支柱,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支點。一要保護好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加強對革命遺物、遺址等遺存與紀念場所的保護,維護好革命實踐中保留至今的隱含偉大革命精神的物質載體,加大社會宣傳、社會開放力度,發(fā)揮好紅色文化物質載體的實踐認同功效。用好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實物和資料,如一線醫(yī)務人員工作照、抗疫日記、封城影像、社區(qū)街道出入證等,銘記這段全民抗疫的歷史事件,見證抗疫艱辛歷程。二要拓展好紅色文化教育渠道。既結合新時代發(fā)展特征,融入新時代的主題和元素,又結合不同階段受教育者的特點、現(xiàn)實需求、接受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紅色文化傳播教育的方式方法,打造各種主題活動,精心設計抗疫儀式教育,營造濃郁學習氛圍,樹典型、立榜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紅色文化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三要發(fā)揮好監(jiān)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紅色文化保護體系,嚴格革命題材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審查和傳播,堅決杜絕對革命史實的虛化、矮化、神化傾向,遏制紅色文化的過度商業(yè)化;做好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跟上時代節(jié)拍、融入時代潮流,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話語權。
(五)深化融合創(chuàng)新
順應人才培養(yǎng)趨勢,契合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課程教學與學科育人,融合做好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一要融入課程體系。強化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從頂層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等不同維度,從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將紅色資源融入課程體系建設之中,充分發(fā)掘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現(xiàn)實價值、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要融入課程教學。積極組織學習資源,講解好有理論厚度、時代氣息的紅色文化精品,吸納有感染力、吸引力的鮮活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樹,突破單篇教學的局限,充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以客觀、理性和實事求是的教學態(tài)度糾正紅色文化教育中的偏差和誤區(qū),培養(yǎng)學生科學、全面、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增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接受、反思與認同;創(chuàng)新課堂話語的方式,將理論話語、文件話語、學術話語等轉換為學生認可喜愛、易于理解接受的課堂話語,用鮮活生動、接地氣的話語打動學生心靈。幫助學生保持陽光心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習慣,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共生共榮、和諧相處。三要融入社會實踐。紅色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與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契相合。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節(jié)點,基于黨帶領中國人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主張,培養(yǎng)具有中國立場、全球視野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5][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
[3]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N].光明日報,2019-01-09(11).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1-22(01).
[8]黃蓉生,丁玉峰.習近平紅色文化論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9]習近平.在視察南京軍區(qū)機關時的講話[N].解放軍報,2014-12-16(01).
[10]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解放軍報,2014-09-17(02).
[11]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J].求是,2019,(8).
[12]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
[13]鄧暉.教師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融合課”[N].光明日報,2019-04-03(08).
[責任編輯:馬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