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斌華
摘 要: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敘事視野的調整,藝術設計的視點逐漸放回到自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一批傳統匠人得以被重新理解和重視,其中,隨之而來的有對各種匠人制作中工具本身的關注——令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器物的形成以及匠心的表達過程。傳統手工藝中的工具鍛造及使用與工匠改造性思維相貼切。工具是人和物交流的場所,其中蘊含著工匠的智慧,也存有材料的基本屬性。本文主要通過傳統工藝中工具的角度試圖去詮釋工具、工匠和材料三個方面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
關 鍵 詞: 工具;材料;工匠;手工藝
一、人/工具/文明
為了更加合理與高效地控制原始材料,工匠在生產和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逐漸創造出一種應對材料特性的加工器械——工具。工具在生產制作中逐漸成為匠人思維以及器物原理的某種邏輯表征。工具的形制決定器物的尺寸、程序、結構、形式等方面的內容,正如陶瓷翻模中的正負形,工具與器物是硬幣的兩面,相互促進和發展。傳統工匠自古以來在特定的時代和條件下發明了很多適應當地材料改造的專門工具,比如農事的鋤頭、木工的鋸子、鐵匠的錘子以及利用自然力運作的半自動工具如水車、風車、輪船、馬車等。創造工具是為了更好地控制自然對象,并且加深思維的能力、提高手的靈活度、豐富語言的交流[1]。從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角度講,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定性是依靠工具的發明先后作為重要物質佐證,比如石器時代、鐵器時代、青銅時代等。人類在不同時代根據不同的需求和條件創造了不同的工具以及隨之而來的加工技術甚至是人類自身的文明史。
在古代的生活狀態中,人們與自然的關系是密切的,為了適應生存需求而不斷提高,人們利用工具調和著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工具的起源往往可能是人們觀察自然之后進行模擬和思考的結果,鋸子對于鋸形草葉子的發現和再創作,斧頭對于石塊的鋒利和重量的模擬,刀具對于魚骨的堅韌與薄片的重新思考等?,F在看來,我們生活中的尋常工具在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次出現都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其促成各種多樣化的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工具作為人類手的功能延伸,比如筷子解決了在飲食活動中抓取食物的功能問題,并適應了生活層次提升而帶來的主客觀需求。工具的使用提高了人類手的靈活度,促進了“手藝”這個概念的誕生,即所謂熟能生巧。工具的使用還訓練了人們的思維能力,這影響到了“工匠”這個詞匯的產生[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古代人們在面對肢體無法操作的自然對象時所采用的一種工具的思維模式。通過打磨、敲打、穿孔、編織等工具的作用方式來理解器物的特性,也對人類自身的技能和思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在工具的操作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調、空間感知、交際水平等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工具影響著傳統工藝文明的誕生與形成。
每一種類工具的發明作為下一類加工工具的參照體系,與器物的發展一樣,借鑒前一階段的成果,從而形成“譜系”①和“形制”②。文明是相互重疊的,一層一層如地質層一樣在前一個基層向上發展。當石頭成為斧子之后,繼而出現了水壺類的器皿、長矛類的武器、甚至是原始茅屋的建造……然而這些都源自于對斧子作為加工木材工具的出現。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行業的豐富與細化,層出不窮的工具趨向于專門化和系統化。不同的工具成了不同行業中不可或缺的標配物件,輔助甚至是主導著各個行業的發展。諺語“手無金剛鉆,別攬瓷器活”便很好地表明每個行業都有屬于自身特殊的工具,并與這個行業相互融合。工具在不同的地域中因為生活習慣和使用條件的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尺寸、裝飾、名稱與材料的形式,在基本結構和功能一致的基礎上,保持了某種類型化的基本型特質,并組成為工具的譜系。藝術的起源常和工具的發展是同步的,工具的發明除了功能的實現,也促使人們在一個類型化工具譜系中對審美的認知和提高。在石器工具的使用中,人們已經注意到了操作、攜帶、存放、美觀的需求,開始有意識地對其外形進行了不同的討論,從而促使系列工具的產生。現代工業審美中的功效、簡潔、秩序、節奏等都在石器時代的工具制作中已然被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和表達了。
二、材料/工藝/觀念
材料,在傳統手工藝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是實現既定生活目標和生產需要的天然條件。手工藝人和材料是人們生活中高度親密的“同伴”,工匠的開始勢必起源于對材料高度的興趣和領悟。工匠的選材體現在諸如密度、尺寸、體積、纖維、含水率等物理層面的研究,更加體現在對于材料中一種類似于中醫脈絡的物性的超越性認識。物性即是悟性,是工匠對于材料的一種主觀和客觀的綜合性理解,手和心鏈接共同作用于材料的認知結果。比如傳統工匠總是選擇一些所謂溫性的或者平性的材料,正如食物一樣,不同的材料屬性對人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從一種客觀的材料分析走向偏向“天地人”之間材料的綜合感知,體現了古代工匠作為意識存在的價值以及依道而行的自然準則。正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一再繼承和升華,也正如意大利貧窮藝術(arte povera)流派對于材料本質的強烈追問,一種有關“物自體”的哲學性思考。
工藝,是工匠在材料綜合感知后的一種技術性活動。任何一種材料都有各自的加工工藝,并在生產中與各自匹配的工具相結合。木頭需要鋸子和鑿子,石材需要斧子和錐子,毛竹需要竹刀和滾刨,陶瓷需要窯爐和拉坯機,金屬需要錘子和銼刀等等。所有材料的物質屬性天然地與某種工具相匹配,彼此相生相克,進退有度,和諧存在。在傳統手工藝的活動中,工具和材料永遠是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是手給予了材料和工具的某種聯系,還不如說人依據自然的運行法則呈現了材料和工具間本身具足的完美共性。比如竹材縱向的纖維本質注定篾刀以勾刀型出現,木材均勻的質料使得鑿子切割榫卯的必然工具,金屬的延展性導致錘子作為其最好的工作伙伴……這是一種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于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的一種準備的把握和認知,工具在材料的背景下成就了一種加工工藝,也成就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演進。
觀念,即是對于材料和工藝的綜合處理的理念,是創造工藝文明的出發點,同時受制于后面兩者。在上述的討論中已然出現了觀念在工藝和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人類的價值觀決定并溶解了所有人類活動的運作模式,手工藝的匠人思維模式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工藝的制作。然而手藝人的思維方式又與整個社會的思想體系甚至是人類累積下來的文明相關聯。因此,可以說工匠的精神是社會發展以及時代變遷的一個小縮影。無論是西方的科學實驗精神還是中方的道法自然的豁達態度,都作為一種積極的思維指導影響著實踐,同時又被實踐所發展。
手藝人在生產某種生活器物的時候,正是這么一個在觀念、工具、材料三者之間回旋式的研究狀態[3]。正如原始人類為了某個取暖避寒的生理需求,借鑒自然火的原理產生了創作人工火種的意識。又如人類用兩根不同大小的干燥的枯樹枝,在平衡了水平滑移以及重力向下的力量沖突中,產生了鉆孔的造物行為等。歷史進程中,人們逐漸掌握了材料、工具以及隨之產生的工藝,從而體現了人類創作性觀念的第一次實踐表達。人類通過自身的觀念對材料、工藝展開磨合與融通,并以此創造文明。
三、結論
工業文明以來,科技的發展帶動了工具的革新,一大批自動或半自動的系統性機器逐步代替了傳統匠人所使用的工具和程序。然而,手工藝中人與工具的關系所體現的手藝本質與機器批量加工是有所不同的。本文涉獵到幾種工藝詞匯,重點以器物生產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工具、材料、技術以及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工匠、工具、材料之間的關系互相聯結,缺一不可,共同成就彼此的特有屬性,融合于整個手工藝活動之中。工具是工匠對材料認識最直接的外在反應,材料是工匠和工具共同作用的出發點,工匠是工具和材料三者之間發生碰撞和交流的起因。如此緊密的關系體現了古代傳統匠人認識和應對自然和宇宙的某種視角,體現著天地人三才絕妙的合一境界。
參考文獻:
[1]王文杰.論手工藝操作中的手、工具與材料[J].藝術百家,2008(6).
[2]徐藝乙.手工·工具·習慣[J].裝飾,2014(3).
[3]朱裕平.傳統手工藝工具、材質、動力和類型[J].上海工藝美術,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