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麗
摘 要: 紙雕藝術文化源遠流長,其藝術作品精妙絕倫,不僅有表面的可觀賞性,在深層次上還體現了相應的精神內涵與情感寄托。對于中國人而言,紅色經典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結合其進行紙雕燈籠創作,能夠在展現傳統手作藝術的同時,弘揚紅色文化和民族精神。對此,以下將深入探究其兩者結合創作設計的相關策略和其精神內涵。
關 鍵 詞: 紅色經典;紙雕燈籠;藝術形式;結合
紙雕藝術是傳統藝術寶庫當中的一項瑰寶,其歷史悠久,經典無數,雖然發展緩慢,形態變化萬千,其中不乏一些創新精神存在,有效滿足了各歷史階段人們的精神需求。一直以來,該藝術的應用領域都非常廣泛,當前除了對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進行充分挖掘,還嘗試進一步拓展其應用領域。其中極具民間韻味的紙雕燈籠就在借鑒宮燈等藝術造型的基礎上,開創了中國紙雕藝術發展的新篇章。“紅色經典”之于中國人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不管是過去的民族存亡,還是當前的研究意義,紅色主題具有極大價值。如果可以將其和紙雕燈籠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全方位再現紅色經典中的精神,勢必能夠開創一種新型的獨具教育特色的藝術形式,使更多紅色故事能夠被傳播和繼承下去。
一、“紅色經典”精神傳播的重要意義
紅色經典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性,是由當時動蕩的時局所決定的。它主要是對傳統經典的批判和否定,但只是局部否定,整體上是基于傳統經典但又超越了傳統經典。它創造了一個時代的思想,不存在封建思想束縛,也不存在老套陳腐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思想解放與言論自由。最近幾年,受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各類思想紛紛傳入中國,給新時代的年輕人帶來了不小影響。為降低外來文化的沖擊,必須從紅色經典精神著手,傳播更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有效引導大眾思想,建設文化強國。紅色經典作為中國社會生活中獨特的一種文藝現象,包含了太多歷史記憶,也包含了一個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各類形式展現紅色經典,更有利于新的歷史階段傳播紅色文化,影響當下中國人的意識形態格局、文化藝術創作以及精神圖譜等[1]。
二、紙雕燈籠上紅色經典的精神展現
最近幾年,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進一步拓展和各項藝術創作技術的不斷發展,紅色主題類的藝術作品開始以各種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越來越多人希望能夠產生更多貼合實際生活的藝術形式,把更多紅色經典故事引入進來。紙雕作為一種極具創新性質的民間藝術形式,最早出現在漢代。它將紙作為主要素材,通過刀具塑形雕刻及手工扎制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其漸漸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形式,紙雕燈籠開始走進大眾視線。將紅色經典故事映刻紙雕燈籠上,主要是希望它能夠在傳播這種獨特手工藝的同時,也將紅色文化傳播出去,使更多人能夠認識經典,大力弘揚其中的愛國精神。
三、“紅色經典”和紙雕燈籠的結合設計
從小到大,無論是大人之間的口口相傳,或是教材展現,紅色故事都是永恒主題。有機警勇敢的放牛郎王二小,有舍己為人的董存瑞,還有眾多巾幗英雄劉胡蘭、江姐等等。這些故事當中不論男女老幼,都在國家最艱苦的時間中,選擇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幸福,其中的精神讓人為之動容,更值得對其進行學習、繼承和頌揚。通過把這些“紅色經典”和紙雕燈籠藝術結合在一起,能夠促使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這些經典故事,從而使其被更好地傳播下去。以下具體以這些故事主角為核心進行紙雕燈籠設計。
(一)史實創作再現革命場景,拾回紅色記憶
通過藝術形式感受社會巨變,體現民族文化底蘊、彰顯時代精神;以優秀的藝術作品承載傳統,弘揚革命精神等,都是藝術作品的擔當,更是創作者的使命[2]。實際結合兩者進行紙雕燈籠創作時,可以專門將紅色史實作為核心對其革命場景進行重現,進一步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如可以圍繞“小蘿卜頭”進行創作。小蘿卜頭原名宋振中,遇害時僅八歲,是解放戰爭當中最小的一名戰士。他在八個月時其父母被敵人抓捕,他也隨之入獄,由于其年紀較小,他就以此為優勢在監獄當中傳遞情報信息,幫助愛國志士和地下黨員進行放哨等。但就是革命勝利之前,他被敵人殘忍地殺害在獄中,革命勝利之后他被追為革命烈士。針對他的故事,在紙雕燈籠創作時就可以將監獄中的各項元素作為場景框架,如鐵欄桿、鐵鏈等等,再把他瘦削的形象融入進去,結合前景應用鎖鏈和鐐銬代表他與母親被囚禁在牢獄中的場景;給中景應用他對著鐵窗向往外面自由生活的姿勢,背景建筑為重慶戴公祠,即他遇害的地方。這種通過史實再現當時革命場景的方式,能夠進一步喚醒人們心中的紅色記憶,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實現學習和傳承。
(二)經典形象體現革命艱辛,弘揚紅色成果
中國革命果實來之不易,完全是由億萬中華兒女的無私付出決定的。進行紙雕燈籠創作時,就可以將一些紅色經典形象作為核心,全方位展現革命的艱辛,在弘揚紅色成果的基礎上,促使更多人能夠參與到維護和珍惜紅色成果的隊列中來[3]。比如可以圍繞巾幗英雄江姐進行創作。江姐名江竹筠,重點是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的組織與發行,在其丈夫犧牲之后,她毅然決然地接過了他的工作。革命勝利前夕她在萬縣被捕,隨后被關押在重慶軍統的渣滓洞中,在這之中她受盡了所有酷刑但仍舊不吐露情報,最終在1949年冬季被敵人殘忍殺害并毀尸滅跡。實際創作時,重點要通過其展現革命艱辛,同時弘揚她堅韌不拔的大無畏精神,以體現出巾幗英雄的偉大形象。具體可以將意蘊挺拔剛勁的松柏作為背景,聳立在懸崖峭壁之上向著朝陽生長。然后再通過破碎的巖石象征當時國家的破亂,從而打造出江姐在破亂的國家中依然挺拔無畏的形象。此外,再創作出一面五星紅旗,這是因為她在獄中一邊繡著國旗,一邊宣揚家國故事,更體現出了她對于紅色事業的堅守以及無限的自信。通過如此創作,能夠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當時革命的艱辛以及革命者的堅韌,學會守護和珍惜當前的成果,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當中。
(三)講述紅色經典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紙雕燈籠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夠通過生動的形象體現畫面感,這一點對于故事講述極為有利。對此,在兩者結合創作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紙雕燈籠以簡約靈動的手法去復刻故事內容,使觀賞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革命發展[4]。以小兵張嘎為例,這一形象是來自徐光耀的同名小說,以當時的一級戰斗英雄燕秀峰作為原型,并將抗戰時期的白洋淀作為背景,講述了當時人民群眾與八路軍之間齊心協力共同對抗日軍的故事。在實際創作時就可以先將陰險黑暗的日本軍的剪影做出來作為背景,襯托張嘎子的無畏與英勇;另外中景創作時把白洋淀的湖水和蘆葦蕩作為核心,體現出張嘎子作戰時的地點;然后讓嘎子隱藏在蘆葦蕩中觀察日本軍的動向,并給嘴邊刻畫出勝券在握的微笑。通過時間、地點、事件的全部展現,能夠使觀賞者立即明確故事脈絡,并從中體會出嘎子的智慧和勇敢,學會從中汲取養分,傳承其人物的閃光點。另外還可以將大家耳熟能詳的放牛郎王二小故事創作出來。王二小的家是八路軍的抗日根據地,時常會被鬼子掃蕩。作為兒童團員,他經常在放牛的時候為八路軍放哨。有一次日軍迷了路便抓來王二小給他們帶路,結果王二小既沒有害怕也沒有出賣隊友,而是將敵軍全部引入到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當中,結果氣急敗壞的日軍當即刺死了王二小。在創作這一故事的時候,可以先將當時的山坡作為背景,明確故事地點,同時也表明了王二小的愛國之心如山一般堅定;然后再將王二小、牛、日軍三個故事主角刻畫出來,其中牛不僅代表了故事角色,還體現了王二小的忠厚與勤懇。整體畫面則是王二小趕著牛,將日軍引向埋伏圈。其中需重點對主人公毅然決然和勇敢無畏的精神進行刻畫,并體現出日軍的陰險狡詐和慘無人道。這種直接通過給畫面展現故事發生地點、事件和主要人物的方式,能夠幫助觀賞者更加直觀地看懂故事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和精神。
四、結束語
在現代社會中,大眾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精神需求不斷增長,而紙雕藝術作品本身內涵豐富,可以完全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給其帶來更多審美感受。為弘揚紅色經典文化,就可以借助紙雕燈籠再現革命場景、體現革命艱辛、講述紅色故事,再現歷史、塑造英雄,全面解碼時代精神,引領社會風尚。結合創作過程中,需要創作者將自身對生命、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與情感全部轉移到創作中,并把自身的藝術個性、理想和想象融入時代共性感召中,能始終通過開闊的視野遙望歷史,用更加寬闊的胸襟擁抱未來,以深刻的思想藝術再現紅色故事與英雄形象,以促使欣賞者能夠找尋思想源泉,堅定信心跟隨黨的腳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參考文獻:
[1]唐雯霏.紙雕藝術在國內外發展現狀[J].今傳媒(學術版),2019,000(005):152-153.
[2]林澍倩.傳統剪紙工藝在現代光影紙雕藝術燈具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000(007):92-93.
[3]姚宇鳳.紙雕藝術的設計與研究[J].智富時代,2019,000(006):P.1-1.
[4]周黎英.玩轉紙雕魔方,體驗紙藝文化[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000(00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