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禎駿
摘 要: 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是具有象征文化形象的一次實踐,存在著一種公共性的、地域文化性的共同認知的價值預設,試圖以文化形象的視覺轉換來重新定義場所,提升環境品質,打造以人文環境為基礎,以文化策略為導向,以美學經濟為核心的綜合性質的文化個性。本文以公共藝術創作的實際應用為例,以陽明文化介入大學校園公共空間為契機,探討公共藝術設計中對于文化環境建設的思考,尋求建立新的地域文化的轉換形式及審美價值。展現了公共藝術設計的多樣性;使受眾在同一個空間維度下,找尋到不同視覺維度的文化表現形式。
關 鍵 詞: 公共藝術;文化符號;陽明文化
一、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基本范圍
人們通常所說的人文化的場景預設、文化符號的象征,是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基本范圍;在價值意義上,與城市建設的精神屬性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又是截然不同的。其一,公共藝術是一門包容性極大的綜合性學科,必須極大限度地滿足城市布局的實用功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而這又不能全代表藝術原則。其二,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扮演的角色是以地域文化的強化與提煉為核心,符合人性體驗的基本屬性,去承載人文化的職能。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基本范圍不僅僅是局限在一種關于公共空間的生產觀念,是從城市的文化生長性方面做中長期規劃,分析城市公共空間屬性、梳理城市文脈特征、構想城市公共空間新趨勢,提供基本的概念工具。在具體實踐上,公共藝術創作需具備三個能力:第一,動手能力,將構想的思路塑造成一個具有空間屬性的象征物體。第二,場域的認知能力,深悟城市居落、空間形態、水系和植物分布是有生命的,需滿懷敬畏之心去構建新的可能性。第三,人文歷史的儲備,是塑造城市個性和地域文化品質的理論厚度[1]。“強調與提高”是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秩序法則的主要策略,即為“從點到面”,以少總多,這是我們所有人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二、國內外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現狀分析
廣義的公共藝術創作,一是談及何人何時何事都有權對公共藝術起到核心作用,這是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所定義的;二是公共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一面城市發展與歷史演變的鏡子。從狹義上來說,公共藝術家、雕塑家、建筑家、環境藝術家等作為創作主體的公共藝術團體,在多數的公共空間中僅占到極少的比例,我們也難以描繪出其共同的特征。這些都表明了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工作仍然是無限開放的。
目前國內所研究的公共藝術體系中,主要從物質形態的空間實踐上著手,著眼于設計與空間的美學關系及其社會功能與意義。其中,在1992年頒布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9條規定:公有建筑物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筑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于該建筑物造價百分之一。另外,1998年發布實施的《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提出以東方文化為底蘊,綜合考慮文化、美術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問題。經過近30年的發展,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逐漸增多,實踐性質的公共藝術作品也更為豐富多樣;而局部空間的點綴和小品,創作層面上的單一性,與地緣文化的斷層問題也正在逐漸放大。
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通過的《雅典憲章》,是一次“重塑城市文化”的美學運動,提出了城市的居住、工作、文化的主要功能,把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藝術建設提到了重要位置。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提出“藝術在都市中”計劃,這是整個國際性城市對于空間的人文品質追求的趨勢,是當代城市自身空間生產的美學要求。另外,哈貝馬斯提出的有關公共性的概念更加強化了創作層面上的多元屬性。在公共藝術實踐上,瑞典公共藝術大師奧登伯格創作的《Clothespin》,重新定義了公共空間的獨特視角,讓人們認識到“藝術是快樂的東西”,是公民平等地享有文化權利和分享文化成就的物質表達。
三、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百世之師-王陽明》公共藝術創作
當代地域文化價值日趨顯著,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文化體系建設的同時,亦在尋求建立新的地域文化的轉換形式及審美價值,探索具有民族化特色的公共藝術創作新維度。本次公共藝術創作是以營造大學校園的文化價值體系為著眼點,秉承“和成謙行、育秀于人”的高校辦學理念;以“心學”大家王陽明及其陽明文化為核心,以其“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學說引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人生規劃。
(一)設計規劃及愿景
校園人文環境的文化屬性與視覺呈現的共融是本次公共藝術創作的首要核心目標,這種環境是特定的價值預設或意義,意在用公共藝術的廣義表述即景觀來支撐起校園文化環境的建構。1.陽明文化的視覺轉換方式的研究;2.校園環境優勢與劣勢的分析;3.師生公共參與設計的過程與認同。通過這三種方式將公共藝術的公共文化職能塑造出來,以藝術文化的價值提供一個視覺定義物體,同時又提供給師生定義自己的符號形象。
在實地調研中,汲取了近百位師生對于當代校園文化空間的暢想式營造,組織各校園職能部門陪同梳理場地概況:綜合環境優勢、景觀綠植、空間生長性,塑造從間接到直接的詩性智慧校園文化空間。另外,較之其他區域,在作品布點時,應尊重作品放置地的場域氣氛的引導性;這種場域氣氛是場所及地域文化本身所具備的文化認同感,公共藝術的介入是“尊重”和“創新”,想象力的建立不是空穴來風,它自身帶有啟迪性、暗示性、激發性,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在很大意義上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此次公共藝術創作注重校園空間中的文化生長性,這種生長性包含了作品與師生、環境三者的共鳴,在方案設計階段,提倡師生共同參與建設,從文化性、地域性、公共性、整體性上突出陽明文化中“不忘初心”的導向認識,提倡“知行合一”的實踐價值,達到“致良知”的修身目的。在作品題材、材料選擇與表現手法上尊重地方特色,選取具有文化認同感的、避免形式的空洞與地緣文脈的斷層問題,以公共性和文化生長性引導師生產生共鳴;針對重要節點逐層梳理,以達到“塑造文化特色,書寫歷史記憶;感為歷史塑碑,今為時代鑄魂;追溯陽明心學,營造校園文化;彰顯人文魅力,實現情感回歸”的美好愿景。在視覺層面上,試圖通過王陽明人物雕塑設計的立體形象與浮雕墻的刻畫,在造型、尺度、比例、肌理等方面突顯出“知行合一”的文化價值取向。
(二)設計方案
王陽明人物雕塑設計的形象通過實地調研與探討,結合“王學”思想的研究,整體以體現其倡明儒學之志,展示了生當天下為己任之圣人風骨,真實地塑造出文人雅士的品格和心境;在人物雕塑的材質上,用青銅的肌理表現其東方性的審美底蘊。
陽明文化浮雕墻刻畫的是王陽明一生的經歷以及治學過程的視覺表現,在內容上,以“志存高遠、陽明悟道、知行合一、文韜武略、吾心光明”為主要涉及篇章。“志存高遠”板塊講述陽明先生以讀書做圣人為天下第一等事,并以“格”字表現其“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陽明悟道”板塊是塑造的是一個仕途坎坷、被貶悟道的艱辛歷程,在貴州龍場意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的心學精神,并得出“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浮雕墻的高潮部分在“知行合一”處得以表現,“不忘初心”是世人對于其心學思想的形而上總結,“事上煉”的精神是對文化體系的不斷錘煉,二者互為表里;此處正前方是王陽明人物雕塑的擺放位置,筆者在設計過程中試圖多維度地呈現出陽明先生從歷史中緩緩走來,激勵著師生前行。“文韜武略”板塊是反映王陽明一生熱愛講學授業解惑的集中體現,呼應了大學校園人文環境的生長性,在“武略”上,平定南贛匪患及寧王之亂,悟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氣概之語。最后在“吾心光明”板塊中,筆者以陽明先生道德之事工,為百世之師,五百年一完人,真正體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達到了“致良知”的境界,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思辨總結,概括其心學的集中思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是基于社會文化體系下的美學實踐行為,其過程是長期且具有規劃性質的,創造的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充滿了美學意象和意義之美的象征體;其最終目的并不局限于產生固化的物質形態,而是通過“激活空間”的觀念來催生公共空間中的文化生長性,由此投射出當代生命意義與多元文化生態之間的密切關聯,以時時刻刻的具有儀式性的眼睛,讓空間意象的生成變成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文化符號。
基金項目:浙江越秀外語學院科研項目,公共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百世之師-王陽明》藝術創作為例? ?項目編號:N2020023。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