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婧
摘 要: 建筑是人類一切創造中最大、最復雜、最耐久的一類,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全面,也更重要。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推動文化的發展。禮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建筑中體現,并隨著建筑的不斷發展而演變。本研究將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先生所提出的創新設計方法——設計事理學重新解讀,反向應用于禮制作用下的中國建筑的演化史,并以中國古代建筑做演示,證明以設計事理學解讀建筑演化史有助于理解禮制對于不同時期中國建筑的影響。
關 鍵 詞: 事理學;禮制思想;中國古建筑演化
一、禮的產生
(一)“禮”的源
“禮”最早出現于上古時期,而最初形態的“禮”產生并有一定影響是在西周時期。而“禮制”則是起源于孔子,雖然孔子“述而不作 ”,但通過文學、法制等一系列的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加強了“禮”的傳播和延續,并且,發展到后期又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所以,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禮”已經成為了規范整個人類社會的主體,它貫穿于整個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宗教、道德等多個方面,無論是精神還是行為,都規范著人的一切活動。
(二)“禮”制下的建筑
在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從中國古代文化到現代文明,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但在“禮”的影響下中華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生活的范疇,這種“禮”制文化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各個方面。建筑,作為人類日常生活、從事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必定是“禮”文化的重要變遷表現。在歷史的發展下,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文化特色但具有不同時代特色的建筑設計理論。從建筑外觀到建筑布局,從建筑選材到建筑位置都嚴格符合“禮”制的范疇。所以,研究在“禮”制文化下,中國建筑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掘古代建筑中“禮”文化的文化韻味,對于當下我們理解學習中國建筑的發展和規律十分重要,更是為我們現代設計和設計方法的學習具有深刻的影響。
二、基于設計事理學下的“禮”
(一)設計事理學概述
赫伯·西蒙,一位對我國科學研究影響最深遠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涉及各個重要的領域,例如經濟、政治、科學等。《關于人為事物的科學》的出版使得更多學者得到啟發[1]。他在這本書中說明了看待人為事物的方法——對稱看待,也就是看待事物應該分為“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內在環境”就是指事物自身的組成和構建;外在環境指的就是事物所處于的外部條件。而事物所能達到功能性這一屬性的主要方式則是通過“內在環境”而適應“外在環境”。在整個設計方法就是通過對“外部環境”的研究和探索,來尋找可以適應“內部環境”的方法。
“事理”則是指凡事都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事”有“事理”,“物”有“物理”。做一切事物都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規律和方法,更應該遵循事物所符合的規律。所以“事理”可以理解為研究事物及人行為的規律。
(二)以設計事理學的角度解讀“禮”
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人為,“外部因素”就是“人理”和“事理”,“內部因素”則是包括物理、形理和管理。所以,以“禮”的角度來數,外部因素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所有的外部條件和時代因素。而內部因素就是禮的綱常、原則和內容等。
設計事理學認為,設計應該以“外部因素”作為設計方法和研究的起點,從實際情況中探索、發現所出現的問題,進而再一步去研究發現問題的原因,然后再根據對“內部因素”的研究,來選擇出最合適的材料、方式、工藝、形體等一系列的設計因素。“實事”和“求是”是整個事理學的關鍵,所以在研究任何問題時都應該遵循這兩大核心因素。“禮”在運用中更應該遵循這兩大因素。特別是在研究“禮”與“建筑”的關聯性同時,更應該把握“設計事理學”這個主要方式,首先應明白外部因素及在“禮”的制約下,建筑發展的外部因素,也就是環境、政治、經濟、時間、使用者等外部因素在“禮”的制約下的可能性和限制性。還有就是建筑本體原理、結構、技術、材料、資源等“內部因素”在時代背景下的制約和可能。
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禮”都包含著不同的歷史內涵,中國建筑的演變也與“禮”觀念的發展相互制約、相互發展。而建筑,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和符號,也更是“禮”發展的重要體現,建筑是文化的載體,“禮”思想是封建文化和核心部分,所以也可以說中國古代建筑承載著禮制的思想。通過用設計事理學的方法來研究“禮”文化下建筑的發展,對于研究“禮”文化和建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也為我們對“禮”制約下當代建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向。
三、禮制下的中國古建筑
中國古建筑的形式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體制下與中國傳統的禮制觀念相結合傳承并發展的,可見禮制思想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傳承性,建筑是文化的傳承者,文明的記錄者,而建筑外形的演變則是將各個時代的審美、思想逐一展現[2]。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禮樂文化為基礎的,儒家思想為代表性的“禮”文化。禮制觀念在中國房屋建筑中有著最直接的體現。中國建筑追求對稱、均勻,禮制的硬件制度內容有:“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三制九雉。又規定“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這種建筑體系體現了禮制的等級觀念,上尊下卑的思想。王侯居所、宗教場所、宮殿的對稱布局,均表現了“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觀念,體現出莊重威嚴的感覺。比如北京故宮的整體布局,則是推崇“天子至尊、君權神授”的學說,四向辟門,宮城四周以高大磚砌城墻,四周設有角樓,這些角樓技藝高超,既不方,也不圓,但它是對稱的。
四、禮制思想下的中國古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事理學是一種新興的理論,在設計中其應用范疇更加科學更加全面,而建筑設計,其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思想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內涵。所以在設計中我們要應用事理學,使設計出的物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同時應結合當代思想,設計出迎合時代步伐的建筑。
古代的匠人,既是建筑的設計者也是制作者,他們以禮樂文化為基礎,遵循等級森嚴的上下級制度與三綱五常,把天命神學在人類中的具象化。如:壇廟,陵墓,包括城市、宮殿、陵墓、壇廟、苑囿、民居、水利、邊塞等,都是在等級制度中依附于各個奴隸主意愿所形成和進步的。《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說:“殷代宮墻的文畫雕琢刻鏤,錦繡被堂。”可以看出殷代宮室殿堂是相當華麗的[3]。此時的禮制觀念只是服務于祭神以外奴隸主的觀念,也就是那一時期宮室殿堂的華麗是在等級理念驅使下的突出表現。所以說當時建筑的思維與技法從一個大的方面展現了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文化特點與歷史特點。
五、總結
中國傳統的禮制文化表現在建筑中,賦予了建筑獨特的藝術。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當代的建筑不僅要堅持文化傳承和品格塑造,更要把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的建筑設計理念相結合并不斷發展。文化傳承和品格塑造是當代建筑發展的根本。只有這樣我國建筑才能在這個“大熔爐”中練就自我,文化傳承和品格塑造才具有時代的精神[4]。
在如今的中國建筑的發展中,要將建筑的禮制與中國傳統的繪畫、雕刻、文學等聯系起來,從各個領域受影響。因為文化的積淀對我國建筑以及建筑師的成長都有深刻的影響。打通文化地域限制,彰顯當代中國豐富的建筑文化內涵。
“設計事理學”作為重要的設計方法,在我們研究“禮”文化下建筑的發展,特別是當代建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對建筑及 “禮”各重要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結合,總結最符合的設計方法學,對我們研究建筑,特別是對當代建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5]。“禮”不單是一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的產物,更是當代的價值,“禮”在古代是制約,是統治的工具,而在當代,這個世界交融文化燦爛的世界,“禮”更是一種自由、一種信仰。建筑的發展離不開設計師,設計師本人的規范是設計規范的重要途徑,所以,相對于當代的設計師而言“禮”就是制約,就是設計師本人對設計的責任感,他的責任感不僅體現對設計的負責,更是對整個社會好的審美的引導。所以“禮”在當代,不僅僅是體現在建筑這個主要本體上,它還體現在整個設計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基于設計事理學方法下研究“禮”制約下建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給我們提供正確的方法論的同時,更是讓我們深刻認識“禮”制約下的重要性,讓我們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者”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張擎寰,郭玉蘭.中國古代建筑藝術[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唐曉軍,師彥靈.中國古代建筑[M].北京: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柳冠中.事理學論綱[J].2006:21.
[4]楊繼學,楊明媚.先秦儒家的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河北學刊,2011(01).
[5]吳良鏞.論中國建筑文化的研究與創造[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張文修編.禮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