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馨前

摘 要: 模仿論在藝術創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哲學中,人們了解到最早的藝術原理理論,便是模仿論。模仿論這一說是變化發展的。模仿論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模仿或者展現現實世界的事物。而世界與藝術作品的問題,主要是相似或者是相像問題,也可以認為我們很容易在藝術作品中辨別出與現實世界相像的一些事物。所以,模仿的本性,核心問題也在于相似。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不僅是對事物的模仿,還會對事物進行提煉并且創造,這便是仿生學。人們在進行藝術創造時的靈感與原理都來自于仿生學。仿生學的研究是人們的創作與大自然的藝術相結合,在這過程中離不開模仿論。因此,本文從仿生的角度研究模仿論在藝術中的發展。
關 鍵 詞: 模仿;藝術;相像;仿生
模仿論是早期藝術理論的學說,從藝術實踐上來說,是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至新古典藝術時期的藝術。模仿論是一個很寬泛的術語,也是西方藝術理論一直以來的核心話題,國內外都有一些研究成果。從仿生的角度研究模仿論在藝術中的重要性具有重大意義。
一、模仿不是寫實,而是為了更好的藝術創造
在古希臘,哲學家已經發現了藝術作品中的動作和行為與現實事物有相似的關系,即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的相似關系。“應物象形”這一詞,要求繪畫準確描繪各種事物形狀。無論怎么模仿,也不能百分百地模仿。模仿不能反映事物的特征,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1]。藝術是人類獨有的文化形式,模仿這一行為除了人以外,動物也可以。藝術起源于模仿,但是藝術不是模仿。藝術作品是對現實的翻版,也就是說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和翻版。模仿不是要求一模一樣,而是通過這樣的模仿反映客觀世界,使人在作品中產生共鳴[2]。當代,藝術的主流不是藝術家將藝術作品描繪得與現實世界毫無差別,而是在抽象藝術中可以看到現實世界的影子。仿生學在此過程中充當著重要的作用。仿生就是人們在模仿——提煉(形態 、功能、色彩、結構等)——運用的過程。模仿在藝術創作中是基石,提煉特點是藝術創作的手段,運用是藝術創造的環節。模仿在此過程中是基礎,要求模仿自然的特點,這種特點可以不精確,不講究相似[3]。例如,攝影機記錄下夕陽的美景,從中提煉夕陽中色彩的所占比,進行藝術創作,在創作過程中不必循規蹈矩地描繪夕陽圖,而是用這樣的色彩所占比創作出帶有夕陽感覺的藝術作品。所以,模仿不是為了寫實,而是模仿客觀事物的特點,方便更好的創造[4]。
二、模仿將藝術作品和客觀世界形成代表的關系
在仿生學中,模仿不要求模仿對象與客觀事物的相似程度。模仿能夠解釋藝術作品中,不是與客觀事物相似的情況,也就意味著藝術作品與客觀事物存在一種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相似程度的關系,而是一種代表關系[5]。也就是說藝術作品里的某物代表了客觀事物的某物,但不必與其相似。藝術作品想通過與客觀事物的代表關系,告訴我們藝術的價值。在現實主義藝術中,藝術源自現實,藝術的表現就是現實。因此,藝術作品就是對現實事物的模仿,我們可以在藝術作品中找到現實事物。在現在的非現實主義藝術中,我們不能從藝術作品里找到現實事物,藝術作品里表現的是一種不能直接看得到的東西,但是卻又似曾相識,可能是一種感覺、感情或是理念等[6]。
例如,如何創作純真現實主義藝術家就會在現實生活中尋求一個純真的孩童,描繪得特別相像。而非現實主義藝術家會尋找純真的元素,或許是一個張開嘴巴,嘴角揚起,進行藝術創造,給我們展現的不是一個笑容,可能是令人感覺心情愉悅的[7]。仿生中的模仿,不是照搬,通過提煉創造藝術作品,表達其藝術價值,代表客觀世界的價值。因此,模仿將藝術作品與客觀世界形成代表關系。
三、模仿促進藝術創作的產生
眾所周知,藝術家的任務就是在藝術創作中創造新的作品,而模仿有助于新的藝術作品的產生[8]。例如象形文字的產生就是通過直覺捕捉現實事物,使用簡單的圖示針對大自然進行模仿,自由自在的不受約束后表達出某些意義。模仿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創造力是藝術創作的重要環節。當優秀的藝術作品產生時,藝術家們都是在積累了多樣模仿才有了創作的。
所以模仿對于藝術創作的關鍵都在于藝術主體對已有客體的感悟[9]。而在這個感悟的過程中擦出了藝術創作的火花,然后創作出藝術作品,更好地認知藝術。
四、模仿與藝術的再現
模仿是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并在每個時期呈現出與其歷史相適應的形式。藝術可以征服人的心靈,而想象力可以讓藝術得到再次的擴充,藝術世界的重心不再是外面的世界,模仿者可以成為有想法的創造者[10]。藝術可以通過發揮想象,能實現內在的表達。藝術家可以給藝術品賦予美的表達。藝術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可擁有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出現可以透氣又可呼吸的藝術形式。不再是替代外面世界的物理形式,藝術可以回歸藝術世界主體,回歸藝術形式[11]。
五、結論
模仿論在藝術創作方面是不可缺少的。模仿在仿生中更是其創作的基石,但模仿不是純粹的寫實,模仿是其一,攝取其中客觀事物的特點,用抽象的手法表達藝術作品是重要的環節[12]。模仿在此過程中,將藝術作品和客觀世界形成代表關系,模仿不解釋藝術作品與客觀世界的相似程度,而是一種代表關系,藝術作品的某物代表了客觀世界的某物,但不必與其相似,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了解其價值體系。通過研究,要求我們對模仿論應該有更深刻的認識,模仿論可以與形式論結合起來,觀察事物的特征,善于用形式美法則進行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
[1](希臘)亞里士多德,陳中梅譯.《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2](波)符·塔達基維奇,褚朔維譯.《西方美學概念史》[M].北京:學苑出版社.
[3](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
[4](古希臘)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王祖哲.論藝術的本質以及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D].山東大學,2004.
[6]張欣.仿生藝術設計及其美學[D].武漢理工大學,2005.
[7]左愛芹.從再現的視角看藝術世界的相似問題[D].山東大學,2011.
[8]張宏梁.論藝術與仿生學的結緣[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82-86.
[9]劉朋靜.盧卡奇的模仿論研究[D].河南大學,2019.
[10]胡月.藝術再現的危機論:從模仿到再現[D].南京大學,2019.
[11]孫瑒.模仿論的批判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5.
[12]蔣天飛.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理論中的“模仿論”[D].南京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