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婕 彭潛心
摘 要: 瓷的發展史是一部審美的發展史,這種審美形式與整個社會背景、文化觀念長期保持著交融滲透、不可分割的關系。明代成化年間的斗彩瓷器更是獨具的裝飾風格與器物造型,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的風格特征。從現存實物看,這一時期的斗彩瓷器,無論是數量、品種還是工藝水準,都在我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發展,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統治者的思想意識等方面因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通過闡釋成化斗彩的產生發展,試從宮廷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對成化斗彩瓷器的影響。
關 鍵 詞: 斗彩;逗彩;成化斗彩;宗教文化
一、斗彩以及成化斗彩
斗彩又稱“逗彩”,是青花五彩的一種,由釉下彩青花和釉上彩結合而成,以勾勒填充、點綴、渲染、覆蓋、拼湊等裝飾方法表現的彩瓷工藝。青花五彩最早出現于宣德年間,它是預先采用青花釉料勾勒出圖案的輪廓線,經罩釉高溫燒制后,使用彩色顏料填色低溫復燒而成。
“斗彩”這個最早出現在約成書于清乾隆時期的《南窯筆記》[1],在此之前一直被稱為“五彩”,甚至雍正年間的清宮造辦處檔案中仍然采用“成窯五彩”稱呼[2]。從現存明清文獻典籍看,也多稱為“五彩”“成窯彩”或“青花間裝五色”?!俺苫凡省边@個稱謂約定俗成有二百年左右歷史,“斗(逗)”字,取自于青花與其他色彩“斗艷”、“ 拚逗” 之意。
青花五彩起源于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制瓷技術的新發明,成化斗彩是在永、宣兩代的青花五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青花五彩在宣德時期就已負盛名,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特色。但由于后來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戰爭頻發,社會動蕩不安,景德鎮御窯廠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工藝復雜的青花五彩也幾乎銷聲匿跡。到了成化時期,社會經濟恢復,景德鎮官窯復燒,青花五彩才逐漸地恢復起來。成化斗彩將宣德青花五彩中局部采用的勾線填彩技法加以擴大,將這種手法運用到整個器物當中,最終達到了斗彩瓷器制作和審美的高峰。
成化斗彩自古以來便極其名貴,備受上流社會推崇,在明朝嘉靖時期即儼然已被奉為瑰寶[3],到了萬歷時期更是成為當時最貴重的瓷器[4]。其釉色潔白細膩,胎體薄輕透體,彩色鮮艷清新,造型清雅雋秀,對于明代嘉靖、萬歷的青花五彩,甚至清代康熙五彩、雍正粉彩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成化斗彩的造型和裝飾特點
從傳世品及出土文物來看,成化斗彩的器型多為罐、杯兩類,罐可分為深腹高體與扁腹矮體二式,杯為缸杯、蓮子杯、鈴鐺杯和高柄杯四式。造型均小巧玲瓏,典雅雋秀、端莊圓潤。其中久負盛名的便數葡萄杯,明代谷應泰《博物要覽》中稱之“撇口扁肚”,比宣德杯的器型更為精妙[5]。首都博物館便藏有這樣一件葡萄紋高足杯,其高足瘦地,足中空外撇,撇口淺腹,腹部圓潤飽滿,飾以紫色葡萄紋。胎體輕盈,造型優美流暢,形成了成化斗彩器型上獨特的風貌。
成化斗彩瓷胎白釉瑩潤如脂,與之相匹配的是設色鮮麗又不失素雅。所用釉下青花為國產平等青料,藍里微泛青灰,清新淡雅。釉上色彩豐富,但都艷而不躁,設色精當。《博物要覽》中也評論成化斗彩的用色:“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淡,頗有畫意?!笨梢娖涑练€厚重的釉下青花與釉上亮麗色彩相得益彰,呈現出寫意畫之自然沉靜之美。
器物的腹部都是斗彩造型裝飾的重點,圖案均為宮廷畫師親自創作,裝飾題材和紋樣千變萬化,有逸趣橫生的寫實題材,也有規矩工整的吉祥圖案。畫面構成受繪畫藝術的影響,借鑒了繪畫的筆意技巧,其線條生動流暢,纖細柔和,筆法活潑。其內容許多都是表現自然事物以及生活場景,富有清新典雅的風貌。其中久負盛名的便數雞缸杯,杯身描繪公雞偕母雞領幼雛覓食,姿態栩栩如生,因而得名。明清文人雅客均稱之為酒杯之最[6],甚至清代高士奇為之寫 《成窯雞缸歌》[7],后又有清初大收藏家高邦江為其寫《成窯雞缸歌注》稱之:“成窯酒杯,種類甚多,皆描畫精工,點色深淺,瓷質瑩潔而堅。雞缸、上畫牡丹,下有子母雞,躍躍欲動?!爆F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均藏有成化時期的雞缸杯,讓我們至今可以一睹芳容。雞缸杯的圖案代表了家庭團圓喜樂,為后世歷代皇帝所喜愛,明清兩朝曾多次仿制。
三、明憲宗本人對成化斗彩瓷器的影響
自洪武二年景德鎮設置官窯廠以后,許多御窯廠瓷器的制作都由皇帝親自參與選式制樣,瓷器的樣式與皇帝的喜好密切相關。成化斗彩器型線條輪廓柔和,設色沉靜優雅,這與成化皇帝朱見深的藝術審美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造型上,成化斗彩的器形多為杯碗等小型器物,至今未見過體量大的器物,如館藏于故宮博物院雞缸杯,高僅為3.4厘米,相傳成化帝為博取萬貴妃歡心而命工匠特意燒造的。成化帝一生與比自己大十七歲萬貴妃保持著畸形的戀情[8],似乎也深深受到萬貴妃的影響。而成化時期的瓷器有女性的陰柔,具有端莊圓潤的風姿,與成化皇帝的性格以及萬貴妃的喜好都是有著直接的原因。
除此之外成化皇帝朱對佛教、道教均極其信奉[9]。傳成化帝所繪制的《一團和氣圖》,表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主題思想,也體現了成化帝本人的宗教信仰。成化斗彩為宮廷用品,專門為供應宮廷燒造的,因此成化帝的宗教信仰使得成化斗彩在多方面受到宗教藝術的影響。
(一)佛教文化
明憲宗極度崇信佛教,他早晚多次召僧侶入宮誦經[10],并大修廟宇。為了適應宮廷禮佛活動的開展,內府承命制作相應的御用法器就理所當然。成化帝對密宗的信仰,使得梵文多次出現在成化斗彩高足碗等器物上,瓷器上的梵文多為吉祥贊語,采用青花書寫,應為當時宮廷的禮佛供器。1987年、1988年景德鎮珠山御窯遺址發掘大量成化官窯晚期遺存似乎也證實了這一推論,該處出土大量書寫梵文、藏文、佛經文字和彩繪佛教中的八吉祥、金剛杵等圖案的瓷器,與成化后期宮中大興法會的史實相吻合。而且自明宣德時期開始出現的佛教僧帽壺器型也出現在成化斗彩中。
(二)道教文化
成化帝同樣也癡迷于道教,并且極其奢靡地動用巨費修建廟宇道觀。在統治者沉迷道教的情況下,瓷器中長生升仙福壽吉祥的題材為大流。成化斗彩中也出現了八仙人物紋直頸瓶,頸部繪有蕉葉紋,肩部為一周為如意云頭雜寶紋飾,近足處為一周蓮瓣紋,腹部為八仙人物故事,線條描繪細膩生動,八位仙人形態各異,施彩鮮艷,準確到位。這些表現與道教長生不老的主題相關的斗彩瓷器也反映出濃厚道教文化色彩。
四、小結
陶瓷的發展史是一部審美的發展史,這種審美形式與整個社會背景、文化觀念長期保持著交融滲透、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陶瓷藝術自始至終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體現了本時代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成化斗彩造型典雅,用色巧妙,是瓷器審美的一個高峰,除了與皇室不惜工本的投入外,它的紋飾、造型等都與皇帝本人息息相關。這些紋樣、器型以及斗彩瓷器背后所引申出來的藝術內涵與文化內涵,使得它富有了多重的文化意蘊。其中思想史的演化,佛道思想的沉升,經濟的榮衰都對其起到了推進和催化的作用,可以說成化斗彩瓷器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成長的藝術,也是明成化時期宮廷文化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清]張九鉞.廣州圖書館編.南窯筆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冊.
[3] 程哲.蓉槎蠡說.[DB/OL].[2021-03-10].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72598&remap=gb.
[4]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5]谷應泰.博物要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6]郭子章《豫章陶志》有云:“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轉引呂嘉靖.生活陶全書[M],臺北:積木出版社,2019:52.
[7]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9]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0]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