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心理健康一直是人類難以克服的世界性問題,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各行各業也在突飛猛進地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后備力量,正面臨著更多更大的考驗,據國家教育委員會報告,隨機抽取10萬名高校在校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具有心理疾病的學生約占總人數的20.35%。據統計,2008—2018年的10年間,高校學生因心理疾病導致不能正常完成學業的人數在逐年上升,縱觀世界,在近3個世紀,抑郁癥人群數量已經突破2.5億,高發群體集中在大學生群體,且女大學生抑郁數量是男生的3.5倍。因此,解決女大學生抑郁癥問題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首要任務。
瑜伽是一種緩慢的運動方式,具有修身養性、緩解壓力、改善情緒的功效,瑜伽課程的干預是否能對改善抑郁癥起到一定的作用,是該文需要驗證的重點問題。因此,該文通過探討瑜伽對女大學生抑郁癥的干預效果,為改善女大學生抑郁癥狀提供理論依據。
在東北師范大學以板報宣傳及網絡的形式征集愿意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運用貝克抑郁量表將測試結果為中度抑郁程度以上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60人,平均分成2個班,1班為實驗班,2班為對照班,整個干預過程為單盲實驗[1]。
1.2.1 實驗目的
該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探究瑜伽對女大學生抑郁癥的干預效果,通過一學期瑜伽訓練后的變化來反映學生狀況是否得到一定的改善。
1.2.2 相關變量的控制
實驗中任課教師的控制,2組實驗對象的任課教師和教案相同,且教學時長相等。
1.2.3 教學實驗的設計
實驗組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實驗干預,一共18周,每周2節課,每節課時長為60min,課程由10min冥想調整,40min體式練習,10min的放松術組成[2]。體式包含神經、激素、腺體的放松體式,同時涉及多種呼吸方式,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
通過實驗前后對女大學生抑郁影響因子的比較結果得知,瑜伽對女大學生抑郁癥的干預效果較好,實驗組在得分上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懼因子中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在強迫、精神性因子中相比對照組情況較好,但并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可見,瑜伽對女大學生抑郁癥的改善具有有效的作用。

表1 實驗前后瑜伽對女大學生的干預效果(n=60人)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學校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而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定位是全面的,既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又要有強烈的民族情懷;既要有健碩的身體機能,還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3]。然而,在抑郁癥統計數據不斷上升的大學生群體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沒有鍛煉身體和鍛煉心理的習慣。在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瑜伽可能是最合適的選擇之一。瑜伽是一種緩慢的運動方式,適合大部分人群,從外在看,可以塑造形體,強健體魄;從內在看,可以修身養性,緩解壓力。該文的研究對象是女大學生,主要是因為瑜伽對女生美感提升、身體形態改善起著重要的作用,便于在女大學生中推廣。
眾所周知,適當的運動可以讓人變得更健康。而身體上的運動不但可以強健軀干,也可以促進內在的改變,例如可以調節體內激素分泌,緩解緊張焦慮,提高自信,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事物。通常狀態下,1周2~4次鍛煉,并堅持8周,便可明顯起到鍛煉效果,而身體鍛煉主要表現在肌肉的增加和脂肪的降低上,同時耐力及肺活量也會顯著升高。但是身體上的鍛煉卻不一定對心理產生一定的作用。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瑜伽對女大學生身體功能障礙的改善具有顯著性效果。瑜伽這種緩慢的運動方式,通過呼吸節奏,調節身體狀態平衡,促進血液循環,注重身心合一的理念,控制肢體伸展與放松,根據不同的動作配合不同的呼吸節奏,達到依靠肢體動作促進內臟器官的調和。在呼吸節奏上,長呼吸帶動慢動作,讓筋骨持續伸張并保持平衡,身體稍微感覺到疼痛為宜。最后靜坐冥想,拋開雜念,讓情緒情感放松平和。練習瑜伽的時間增加,可以讓患者逐漸恢復健康,產生的效果更加顯著。
實驗結果顯示,瑜伽對女大學生抑郁癥的干預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且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懼因子方面具有顯著性意義。但在強迫和精神2項因子中并未呈現統計學效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強迫和精神方面的抑郁是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心理疾病,練習瑜伽雖然能夠帶來一定的改善,但實驗時間有限,一學期的練習并不能夠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需要長期干預才能帶來較好的效果,不過從統計的分值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得分要高于對照組,因此,要想在強迫、精神方面達到較好的效果,需要對學生進行長期干預。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瑜伽對女大學生抑郁情緒的改善具有明顯的作用。瑜伽練習中較為核心的心理練習就是靜坐冥想,這是一種意識形態,有助于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者擺脫消極情緒,也可以減少腦部能量的消耗。在冥想過程中,不斷練習強化控制思維,將注意力放松,放下思慮,逐步淡化眼前的消極負面意識。有心理學者這樣定義瑜伽:瑜伽可以消除不健康的心理情緒,根據人類身體結構,針對性地運用相應動作,達到練習效果,不用爆發力,不用大汗淋漓,伴隨優美的音樂,思想與身體自然合一,動靜結合,針對性地刺激、控制身體某個部位,達到思行合一的狀態。在動靜結合的狀態下,人的身體也在不斷變化,各個器官得以充分鍛煉,功能穩定增強。而人的經絡通達,血脈順暢,整個身心都會處在健康快樂的狀態下,良好的代謝功能會將毒素排出體外,同時還有利于調節睡眠,提高食欲,提升免疫系統。瑜伽獨有的呼吸模式被認為是呼吸體操,肺部像做體操一樣有節奏、有規律地放大、縮小,深呼吸會把充足的氧氣補給到身體的各個器官,讓器官高效工作,緩解肌肉疲勞,身體上的舒適會給心理帶來更多的愉悅,對抑郁情緒的消除具有一定的改善意義[4]。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瑜伽對女大學生焦慮、恐懼改善效果最佳,實驗組和對照組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焦慮和恐懼是一種心境障礙,而瑜伽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對人體的生理生化指標產生作用,而生理指標的變化會影響心理狀態,瑜伽就是通過各種體式練習來達到改善女大學生心境障礙的效果。例如,最初的冥想練習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在短時間內讓人們進入相對安靜、平和的狀態,消除人的緊張情緒。現階段,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處在情緒不穩定、思想有障礙的階段,女生相較男生更為內斂含蓄,更不容易抒發自己的情緒,存在一定的心境障礙,而瑜伽通過體式、呼吸、情緒的調節讓人的內心更加開闊。瑜伽對女大學生心境障礙的改善主要體現以下在2個方面。第一,瑜伽的體式對身體控制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控制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克服阻力來完成動作,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思想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抵御外界不良情緒的能力。第二,瑜伽的動作不是簡單的伸展,而是在舒展過程中要感受到某塊肌肉或者骨骼的拉伸程度,同時感知四肢肌肉關節的位置、勁力等。在瑜伽的體式中沒有過度強迫性運動,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去控制和改善體式動作。長此以往,學生更善于控制自己的身體,有助于轉移不良情緒,改善緊張、消極、憂郁的心理,穩定情緒,長此以往,也提高了控制自身心理狀態的能力。
抑郁癥人群均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思想障礙,表現為對自己認知的人或事存在消極判斷和評價,即自我認知的扭曲。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改善抑郁癥學生的思想障礙,首先要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促進其形成正確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在瑜伽練習中,強調呼吸、體位、思想的相互和諧配合,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大腦興奮與抑制情緒相互轉化,讓思想整體上處于平穩狀態,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思想集中性,提高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對事物的消極認知。此外,瑜伽中練習前的冥想和練習后的放松都可以讓人們處于相對放松的環境下,緩解因學習或生活帶來的不良情緒,冥想和放松時,人會因安靜思想鎮靜,思想的注意力從外在的事物轉化為內心的世界,把不良的情緒在人的潛意識中排解,消除思想障礙。
綜上所述,女大學生抑郁癥患者更適合通過練習瑜伽達到治療的效果,不用為劇烈運動而懼怕,也不用為動作技巧而擔憂,長期堅持緩慢拉伸動作及有節奏的呼吸,就會讓內心平靜,以積極的心態看待事物,心向陽光,病癥自然會慢慢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