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春杰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127)
身體素養作為一個在當下學術界大熱的焦點話題,自提出以來就對體育界、教育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自Margaret Whitehead(瑪格麗特·懷特海德)結合具身性、一元論等哲學觀點對其進行開拓性闡述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其作為體育界改革的主導思想,并引入實踐中。身體素質對現有的終身體育和學校體育等各領域都有全面的、深刻的影響,并推動了這些領域的發展,為體育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改革的基礎。
由于工業化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工具被創造出來代替勞作,身體活動看上去已經可有可無,隨之而來的“身體活動缺失”也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盡管當下人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身體活動,參與條件也優于以往任何時代,但人的活動量卻在下降。坐姿生活方式成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常態。當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體活動這種需要時間積累才能收獲回報的行為已然被越來越多的人摒棄。因此,盡管當下公共衛生部門在盡力推動一系列政策鼓勵大眾參與體育鍛煉,但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基于此,Margaret Whitehesd結合體育教育在當下所面臨的困境開始研究身體素養(Physical Literacy)這一概念。2013年,Margaret Whitehesd基于一元論、具身性將身體素養闡述為:為了生活而重視并承擔參與身體活動的責任所需要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及知識與理解。這一理論強調將具身性的身體發展置于首位,提出“身體素養之旅”這一理念,將身體活動與人的一生結合[1]。這一理念的提出為解決如今的“身體活動缺失”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支撐身體素養的哲學基礎就是一元論、現象學以及具身性[2]。與身心一元論對立的是以Descartes(笛卡爾)為代表的“身心二元論”,該理論將身心分離,重視心智的培養而忽視了身體這一載體。身心一元論則認為身心是不可分割的,是平等的,具體到身體素養這一概念中是指情感和認知作為身體素養的核心因素,只有通過身體才能表現出來。身心一元論通過強調身心一元,修正大眾心中的錯誤觀念,以求讓身體活動回歸到其本來的位置。現象學認為個體是根據自身的經驗,以其獨特的視角去感受外部世界。存在主義則認為是個體創造了自我,并與外部環境進行交互作用。這兩種理論都認為:個體是與周圍環境所產生的一切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交互產生的結果就是人類在身體、思維等具體維度的體現[3]。這一觀點被Merleau-Ponty(梅洛-龐蒂)等人發展為具身性,又稱具身認知。具身認識觀強調認知主體的身體對認知運動的影響,同時它更加注重認知主體所處的實時環境對認知活動的影響[1]。其對于教育而言,尤其是對于身體教育,意在強調身體不是進行認知和獲取知識的障礙,突出身心一體和心智統一的教育立場,重新定位身體的價值作用。Margaret Whitehead就是在此基礎上對身體素養的定義進行發展[4,5]。
隨著身體素養這概念在國外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其融入體育活動發展之中,尤其在學校體育領域。英國在2013年推行《小學身體素養框架》,其中指出,身體素養不等同于一項計劃,而是有組織的體育教育和競技運動產生的結果。該框架重點關注的是小學階段學生的身體素養發展,并且眾多機構參與制定。到2017年英國又將身體素養的培養提前至嬰幼兒時期,并劃分了6個階段:0~11個月、8~12個月、16~26個月、22~36個月、30~50個月和40~60個月。美國在2014年修訂了其K12教育標準,將身體素養納入了K12課程標準評價,并將其視為指導中小學體育教育的核心思想。同時,美國學校體育綜合活動項目(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om,CSPAP)也提倡發展學生的身體素養中“身體素養”取代“身體教育”,使身體素養的發展不僅局限于學校,課間、家庭及社區的體育活動也成為有效的發展手段。在加拿大,身體素養被視為健康國家和精英體育的基礎,是每一個孩子在12歲之前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通過CS4L(Canadiam Sport for life)、PHE(Physical &Heath Education)、LTAD(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等項目提高國民對身體素養的認識。并且在2013年,加拿大開始啟動“生命護照”(Passport for Life)項目,對學生的身體素養形成培養過程進行長期的跟蹤,促進學生終生身體素養旅程的形成。在新西蘭,身體素養被定義為“跑步、跳躍和投擲等基本技能”。并且在2015年,新西蘭發布了《身體素養方法-高質量體育活動和運動經驗指南》,希望成為一個成功的體育國家,其采取的LTAD模式不僅有助于培養運動員,而且有利于促使人們參與體育活動。新西蘭國家體育發展的重點在社區,希望通過社區體育戰略培養以個人為重點的身體素養發展方法。綜上所述,對身體素養的研究和應用在發達國家已經十分成熟。而我國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要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去更加全面地運用身體素養這個概念[6]。
Physical Literacy在我國最早出現于2014年《大學生體育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自測量表編制》一文中,該文將其翻譯為體育素養[7]。但是,其實體育素養這個概念在國內已經經歷了30年的研究和探討,伴隨著上世紀末素質教育理念的發展,一些學者開始研究如何通過體育教育對人才進行培養,明確提出體育素養的培養是體育教育的主要目標。但這30年內,國內學者對這一概念尚無統一的界定。其中,賴天德的觀點認為體育素養就是體育文化水平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8],并在此基礎上將體育素養的培養途徑概括為:了解體育知識—培養體育意識—形成體育技能—發展體育個性—養成體育品德—塑造體育行為—促進體質水平。通過對體育素養的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在體育教育領域的作用,沒有探討其哲學基礎。而Physical Literacy以一元論和具身性為哲學基礎,突出了身體的重要性,并將它理解為一種動態的過程,可以形容為“身體素養之旅”,它貫穿了生命的不同時期,不只局限于學校教育的階段。其組成及表述的維度也更加豐富,更多從身體、情感和認知層面進行界定。Physical Literacy包涵的維度更廣,涉及所有的身體活動。因此,雖然體育素養和Physical Literacy之間有一些相似之處,但絕不是相同的。同時,為了強調身體的本源性,筆者認為將其翻譯成身體素養更為貼切。
自古以來,我國就孕育著自身獨特的身體觀。早在先秦時期的教育就以六藝為重,其中就包含著文武兼修的思想,即身體技藝和禮藝道德共同發展。而之后,古人常以“氣”代指身體,氣是否充盈代表著身體是否良好。古人推崇“氣”需要蓄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正與身體素養不謀而合。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提出了終身體育的概念,指出在人生每個階段都要接受體育教育,參加體育活動,堅持體育鍛煉,此時期的終身體育雖然在目標上覆蓋了各年齡段,但研究主體還是集中在學校體育上。而到了近5年,受國際熱潮的影響,我國開始了對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有的學者對身體素養的國外研究進展進行了述評[9],有的學者對身體素養的哲學基礎、構成要素展開了探討[2],有的學者對發達國家身體素養評測體系進行了研究[10],有的學者開始討論如何將身體素養這個概念本土化[3]。國內學者普遍認為,身體素養將是一個促進體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理念,對于我國建設健康中國及推進終身體育、全民健身有重要意義。
從2016年起,教育部就將推進體育教育改革作為新一輪的工作重點,其重點就是突出體育課程的教育價值,以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的興趣的目的。而身體素養的核心理念——動機、信心、身體能力及知識和理解,在體育課程體系和體育教育內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并且Margaret Whitehead提出,在貫穿人一生的身體素養之旅中,學前、小學、中學階段尤為重要,這些階段能否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正確的身體活動意識,對他們能否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具有高質量的身體素養有重要意義。在身體素養理念指導下,體育教育課程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創設不同的運動情景來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改變以往傳統的以動作技術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為終身體育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11]。
身體素養在人的生命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Margaret Whitehead將它稱為“身體素養之旅”。這與我國終身體育思想高度接近。終身體育思想認為,人的一生都要接受體育教育,堅持體育鍛煉。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而體育活動就是身體和健康之間的紐帶。體育活動帶來的效益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即使工作再苦也要在回到家之后抽出1h來鍛煉身體,這樣積極樂觀的態度不僅增強了身體素質,更從中找到了更多的生活樂趣。正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礎。
隨著發達國家對身體素養的研究由理論轉入實踐,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起完善的身體素養評測體系。而我國應及時吸取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對發展本國特色的評測體系做出展望。第一,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的復雜多樣性對于評測體系的建立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如何在關注到個體差異的情況下做到評測體系的易操作性和普及,是亟須解決的問題。第二,對于我國來說,評測體系的建立一般都以學校為主體,評測對象大多為在校學生,對其他年齡群體的評測手段有所欠缺,但伴隨著對身體素養概念的延伸解讀,其關照的階段不應只局限于少年兒童時期,而是整個生命歷程,因此,如何建立起圍繞人的一生的評測體系也是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之一。第三,從評價方式來看,我國主要是以終結性評價和他人評價為主,缺少對評測主體的形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豐富評價方式不僅能提高使評測體系的準確度和可信度,而且對評測主體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有重要意義[2]。
綜上所述,身體素養這一概念還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各國對其的研究及實踐的探索還遠未停止。但相比之下,我國對身體素養的研究還相對較于落后。一方面,我國對這一概念引入時間較短,對這一概念的解讀還尚未統一;另一方面,我國對其實踐方面的研究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相比于發達國家已經形成將身體素養的評測與社區、學校相結合的體系,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