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舟杰
(浙江警察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警察的戰斗力要以體能為基礎,體能是警察技能、戰術的前提,是警察素質的落腳點。公安院校作為公安基層單位民警的重要培養單位之一,應著力培養警務技能過硬的預備警官,因此要將體能訓練放在重要位置,在校期間打好體能、技能基礎,培養合格的警務人才。而目前警察體能課程著重以傳授訓練方法、建立體能基礎為主要目的,少有對該課程體系進行思政教育。因此,筆者結合“三全育人”理念,開展警察體能課程思政研究,為該課程思政教育提供參考。
“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2017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要求,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該文件指出要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
以浙江警察學院為例,警察體能課程主要可分為普通專業體能課程和警務指揮與戰術專業體能課程兩部分。
1.2.1 普通專業體能課程
普通專業體能課程分為:警察體能Ⅰ,32課時,2學分;警察體能Ⅱ,8學時,0.5學分。普通專業體能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學警身體健康、提高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的課程。該課程根據公安機關的性質、任務和警察職業的特點而采用專門的身體活動形式,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增強學警體能、發展警務實戰技能、提高警察戰斗力的身體訓練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增加學警擊打的速度、力量、準確性,提高身體的柔韌性、靈活性和攀登越障能力,達到擊打快速有力、身體靈活多變及具有強抗擊力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術的訓練要求。
1.2.2 警務指揮與戰術專業體能課程
警務指揮與戰術專業體能課程共128課時,占8學分,具體分為:基礎體能,64課時,4學分;綜合體能,32課時,2學分;極限體能,32課時,2學分。該專業體能課程主要是增強學警體質,充分發展和改善與特警體能有直接關系的專項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等素質。該課程采用與反恐防暴有緊密聯系的專門性身體練習的手段與方法,使學警掌握基本的體能訓練方法,以保證學警在訓練中更好地掌握專項技術與戰術,并在實踐中順利有效地運用,同時培養學警機智勇敢、果斷頑強、不怕艱難困苦的意志品質和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的作風,使學警達到合格特警的體能標準要求。
公安院校是培養人民警察的主要陣地,有別于普通類高等院校,公安院校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作為高等院校,公安院校應當遵循教育部“課程思政”建設有關規定,依托“三全育人”理念,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其二,作為培養人民警察的重要陣地,其職業教育特殊性明顯。2019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政治建警、改革強警、科技興警、從嚴治警,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職責使命。2020年,習近平同志向中國人民警察隊伍授旗并致訓詞強調,要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這都體現出在公安院校相關課程授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便引導學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職業品質優良、專業基礎扎實、警務技能過硬、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公安工作專才[1]。
警察體能是衡量民警身體素質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公安教育中,將警察體能定義為在警體、警務活動中的能力,包括基本身體素質、運動素質及活動能力三方面[2]。而體能課程作為公安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其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已必不可少。在體能課程中思政元素也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如機智勇敢、果斷頑強、不怕艱難困苦、團結協作、合理競爭等都體現了學警應有的特征。
在“三全育人”的時代背景下,警察體能課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公安院校可以結合警察體能蘊含的思政內容,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3]。
“三全育人”關鍵要做到“全”,要全員、全程、全方位聚合校內外各類育人資源,實現育人主體、時間、空間3個維度的有效協同,形成人人、時時、處處育人。
3.1.1 堅持“多元素”全員育人
學校管理者、授課教師、學警等是體能課程思政不可缺少的元素,均要明確體能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授課教師要根據學警特點和“三全育人”的原則對學警開展全員思政教育。學校管理者應當強化自身責任,制定課程思政相關規章制度,確保做到全員參與。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上充分發揮能動性,完善課程體系,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警。學警應當摒棄為了考試而上課的理念,開展自我學習,自我培養[4]。
3.1.2 堅持“四年一貫制”全程育人
為突出體能教學課程思政的延續性,可以將體能課程教學貫穿于大學四年,每學期進行多項體能達標測試,如速度、力量、耐力等,采取“以考促學、以考促練”來培養學警自主訓練的積極性,提升學警各方面體能素質[5]。
3.1.3 堅持“第二課堂”全方位育人
體能課程課時、學分是有限的,如普通專業目前體能課程僅限于2個學期,每周最多2課時。因此,可通過設置選修課、體育競賽等方式加強學警體能課程“第二課堂”建設,將體育鍛煉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學警磨練意志品質,提升學警團隊協作能力,同時要積極進行思政教育知識宣講,創造良好的氛圍,為大學警提供鍛煉平臺,讓他們掌握更多的思政知識。
警察體能課程是具有“政治”導向的身體活動,通過提高身體素質,增進身心健康及提高運動能力,將價值觀外化和體現出來,有助于培養具有忠誠擔當和大局意識的合格警察。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使命教育、競爭教育、團隊教育、規則教育、榮譽教育五方面來具體開展體能課程思政教育。
3.2.1 使命教育
長期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人民警察牢記宗旨使命,忠誠履行職責,勇于擔當作為,甘于犧牲奉獻,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利益作出了重大貢獻。警察體能課程可以將體育精神融入到警察使命教育中,使學警通過身體運動的形式感知、體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品質,提升學員的家國情懷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3.2.2 競爭教育
良性競爭能夠促進體能運動水平的提升。在體能課程中可以適當開展競爭,通過競爭增加學警對體能課程的興趣,同時樹立“打得過、跑得贏”的理念,培養學警敢于直面困境、不怕輸、不服輸的精神品質。
3.2.3 團隊教育
警察工作是一種團隊工作,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夠提升工作效率,減少人力、時間等資源的浪費。同時警務技戰術更講究團隊一致性,同事相互間默契的配合有利于安全、有效地處置復雜、危險的現場應急情況。而體能課程可以通過集體訓練或者團隊游戲,逐步培養學警間的默契,有效培育他們的大局意識、協作意識和服務意識,從而有效提升團隊凝聚力。
3.2.4 規則教育
“紀律嚴明”是黨中央對警察隊伍提出的要求,希望警察隊伍能夠嚴明警紀、純潔隊伍,聚焦實戰、強化訓練,著力錘煉鐵一般的理想信念、鐵一般的責任擔當、鐵一般的過硬本領、鐵一般的紀律作風。而在體能課程訓練過程中,學警必須受到體育規則的約束,按照課程相關要求嚴格遵守紀律,提升規則意識。
3.2.5 榮譽教育
榮譽是團隊或個人在完成指定訓練任務后而獲得的獎勵。在嚴肅訓練要求的同時,在課程中可以通過精神、物質上的獎勵以提升學警訓練效果,從而激發其訓練積極性。同時,可以結合對授課教師、優秀畢業生事跡的宣傳,提升學警職業、專業榮譽感,幫助他們確立自身的目標和積極的價值取向。
在明確國家“課程思政”教育大背景下,警察體能課程應當積極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程教育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實現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穿整合,達成立德樹人的效果[6]。
3.3.1 學校應當積極提升教師隊伍思政能力建設
學校應當嚴格按照國家和教育部門相關文件規定,深入領會“課程思政”相關文件精神,建立“課程思政”的評價機制。一方面,學校應出臺相關規定,將“課程思政”融入所有課程中,并積極推廣、開展效果較好的相關課程,同時學校應當提高教師思政建設能力,幫助專業課教師提升課程思政理論功底、知識素養和全程育人水平。另一方面,教師應當從理念上進行改變,遵循相關規定和精神要求,積極開展課程的思政教育,并深入開展政治學習,樹立政治意識,領會“課程思政”內容精髓,提升自身政治能力。
3.3.2 教師應當積極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警察體能課程思政元素較多,既可以包含警察的思政教育,即國家、公安機關等對警察的理論學習和教育培訓(如可以在課程中融入2020年8月習近平同志向中國人民警察隊伍授旗時的致訓詞),也可以包含體育精神對課程的思政教育,在訓練中培養學警不畏強敵、敢于拼搏、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如可以將“女排精神”融入到體能課程中,培養學警的競爭感、團隊感)。
3.3.3 學警應當積極融入課程思政教育
學警是“課程思政”的中心,課程的思政教育應當時刻圍繞學警進行,而同時學警也應當積極融入課程的思政教育中。首先,體能訓練并非僅僅指身體訓練,也包含了意志品質的訓練和團隊協作的培養,學警的觀念轉變極為重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必須逐漸轉變學警訓練的理念。其次,在日常訓練中,學警要積極去思考訓練的目的和要求,并非“為了練而練”,體能的訓練是所有技戰術的基礎,是今后有效保護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基礎,要逐步做到“肯練、想練、會練”。
綜上所述,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開展警察體能課程思政建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警使命感、競爭感、團隊感、規則感、榮譽感,同時能使學警有效掌握體能訓練的基本知識,懂得科學鍛煉身體及自我評價的方法,了解養生保健及體能訓練的衛生常識,培養學警對體能訓練的興趣愛好,使學警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增強學警體質,全面發展學警速度、耐力、力量、靈敏、協調性等身體素質,培養學警機智勇敢、果斷頑強、不怕艱難困苦的意志和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