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甘肅省會寧縣第一中學 甘肅會寧 730799)
在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引領和實踐指導下,高中體育走班課教學模式的開展打破了傳統的按固定班級、固定年級、固定學生開展體育課的教學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擇不同的體育項目學習,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項目進行專項教學,這也與新課標結構中選擇性必修課的要求是一致的,學生除了體能模塊是必修,還有選擇性課程[1]。目前,會寧縣第一中學已將適合學生學習的籃球、足球、排球、武術、田徑、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諸多體育運動項目融入體育走班課教學中。
目前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走班制的教學形式主要采用班級內走班課、年級內走班課、全年級走班課,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如學校師資力量、學生人數、上課的場地器材、教學時間等一系列條件,來選擇適合的走班教學方式[2]。目前,會寧一中采用的是年級內走班制,例如,高一年級共16個班,1~8班、9~16班分別在周二、周三走班上課,學生根據自己所選的項目到固定場地找教師上課學習。
高中學生身心發展已經基本成熟,因此適合學生的運動項目比較多,目前會寧一中開設有8個項目類別,分別是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徑、武術與健美操,項目類別較多,設置合理,基本能夠滿足學生走班課學習需求。當然,隨著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的不斷壯大,運動項目類別也在不斷改進與發展,以盡可能地滿足每個學生對體育走班課的學習興趣與愿望。
走班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體育課教學,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使學生能熟練掌握一兩項動作技術,達到能自我練習、自我學習的目的,最終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但動作技能的形成是需要長時間鍛煉的,學會一個項目應至少需要一年不間斷的學習。在進行班級課程設置時,每個項目班級至少設置1個學年,以滿足學生連續學習的需要。目前,會寧一中走班選課至少要求1個學年且不能隨意改變,在下一學年可以重新選課。
在走班課教學評價中,應以學生的智、能、情感為發展目標,讓學習有趣、讓評價多元、讓思維展智,才能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3]。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一學期是2個學分,一年是4個學分,因此三年必須要修滿12個學分才可以順利畢業,這就要求教師在每學期、每學年對學生課程評價中重視過程評價和最終評價,讓學生也重視一學期、一學年的體育課成績評價。而課程成果展示驗收是對該門課的考核,同時也是學校重視的一種體現形式,是對課程一學期或一學年要達到的要求目標進行驗收,測試學生對運動項目學習掌握程度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一種檢測與肯定。
在走班課教學中,由于學生對運動項目的了解不夠,很多學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選項目的特點、運動類型,在上課途中感覺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所以要求換課,甚至出現較多的逃課、亂轉的現象。例如,籃球項目,學生在選課前想象上課就是打比賽,可以自由組合、隨便玩,但任何項目都有基礎動作,學生的基礎差異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會先從基礎的運球、上籃等開始教學,學生感覺事與愿違,就希望重新選課。這種現象會給走班課的選課帶來一系列麻煩。
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是上好走班課的關鍵因素之一,高中學生存在學習任務重、時間緊、精神壓力大等一系列問題,這就間接地需要學生在體育課中放松身心,緩解一部分壓力。在走班課教學中,由于是分項運動,部分教師一味追求動作技術,教授內容復雜、強度大、趣味性低,造成課堂氣氛沉悶,缺少活力與樂趣。
教師持續性學習是教師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必須加強和發展教師持續性學習,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加快教師專業化進程,以適應學習化社會、終身化學習的需要[4]。對體育教師而言,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的結合尤為重要,但很多基層學校的體育教師的專業培訓少之又少,很多教師甚至從上班就沒有參加過本市區以外的學習培訓,教學方式、內容、觀念陳舊,更別說創新,很多基層教師甚至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體育核心素養的內容是什么,且自學能力差,更不愿意去學習基礎知識,在教學中,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
教學場地和器材的配置、使用、開發等對教學訓練至關重要。走班課教學項目類型多,教學中需要的場地和器材也相應要求更高。很多項目需要專業的場地和器材,如武術與健美操項目,在練習過程中需要通過對著鏡面來自我觀察,改正不協調和錯誤的動作;羽毛球項目需要盡量在無風的條件下上課等。而在很多貧困地區,塑膠操場都沒有,更別提場館和配套器材。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走班課的教學質量。
走班課教學模式相對以往的傳統體育課,在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師生互動等方面優勢明顯,教師從關注怎么教的觀念轉變為重點關注學生學什么、如何學、學的效果怎樣。走班課教學模式以核心素養三大要素為中心,圍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構建教學中的主要框架,通過走班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巧妙、合理地滲透體育核心素養,實現課堂上學生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對接[5]。
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提倡“大觀念”意識。任何動作技術的形成和習慣不是兩三節課就可以養成的。走班課教學相對傳統體育課,教學對象長期不變,教學項目最少一學期、一學年。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走班教學,制定以單元教學計劃為主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一學期、一學年來學習、練習某項運動技術,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體育課堂要創設情景化教學模式,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應該包含學習場景、情感氛圍、活動角色等[6]。例如,在學習健美操基本步伐時,如果只是簡單、機械地重復動作,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失去興趣,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游戲場景,在教學過程中配上音樂,讓學生把學習內容看成是游戲過程,這樣學生完成動作的速度會加快,動作質量也會提高;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練習,提高學生相互幫助、共同合作的意識,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創設情景化教學模式時,要尋找學習內容與情景創設之間的契合點,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體育品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高質量的教學。
新課程標準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綱,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旨在解決傳統體育課程長期存在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走班課教學模式出現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這一教學形式彌補了傳統體育課按行政班或男女分班教學的不足。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依據興趣愛好進行選課,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水平、實踐能力,實現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用、學有所長”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同時,走班課教學模式的實施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特別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貧困地區,體育走班課教學模式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學場地器材的健全等一系列問題,使走班課教學模式在今后的發展中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