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立 劉驍蒨
(1.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搏擊教研室 湖北武漢 430079;2.武漢商學院體育與馬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6)
女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為生物學因素、力學因素和一般性因素三方面。骨質疏松前期一般沒有比較明顯的臨床表現,所以人們稱它為“靜悄悄的”流行病。但病情隨著時間的進一步發展,骨量不斷減少,骨微結構遭到破壞,患者就會出現骨痛,脊柱變形,嚴重的甚至可能因骨質疏松而造成骨折。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內分泌的原因,一般絕經以后的女性,易出現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細結構破壞,因而骨質容易變疏松。研究如何避免女性骨質疏松的易發因素、如何降低骨質疏松癥和并發癥的發病率,對提高女性健康生活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為了探索防治骨質疏松癥的有效途徑,該研究制定了太極拳運動處方,對武漢市某社區絕經后女性的骨密度和骨代謝生化指標進行比較研究。
武漢市某社區健康女性52人,均絕經5~8年,年齡為56.48±3.41歲,身高為158±5.83cm,體重為59.36±7.42kg。通過調查研究和尋訪確定在實驗期間受試者的飲食結構和生活作息習慣與實驗之前沒有區別,所有受試者都沒有無骨代謝病史、腦血管病史和家庭病史。對照組為26名受試者,都沒有經常性鍛煉經歷和大活動量的體育運動。確定實驗期間受試者依然保持與實驗前相同的飲食結構和正常的生活習慣。
1.2.1 運動方法
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太極拳組。太極拳組:采用24式簡化太極拳鍛煉,由專業太極拳教練指導,練習中嚴格按照太極拳訓練的要求,功架、招式、意念都加以強調。運動強度利用心率來控制。運動時心率標準為170-年齡,每周訓練3次,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60min。實驗持續1年時間。對照組:沒有進行過八段錦的長期鍛煉,但個別對象偶爾進行鍛煉,一般沒有形成長期有規律的鍛煉習慣。
1.2.2 檢測方法
首先對2組受試者分別進行骨密度和骨代謝指標檢測。使用美國Norland公司的xR36型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右側股骨頸、大轉子、Wards三角區和髖部總體骨密度。在實驗前后分別抽取晨7時空腹靜脈血5ml,進行血清鈣(Ca)和骨鈣素(BGP)的測定。酸性磷酸酶(ACP)使用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供應的一種專用試劑進行檢測。
1.2.3 數據處理
應用SPSS 11.0軟件處理所有數據,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對照采用t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水平。
如表1所示,太極拳組股骨頸的骨密度較對照組高,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太極拳組的大轉子的骨密度、Ward三角骨密度及跟骨骨密度均高于對照組,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太極拳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骨密度比較(g/cm2)
太極拳運動對絕經女性骨代謝的影響如表2所示,影響骨代謝的各項指標在兩組中有著各自的特點。太極拳組骨鈣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在受試者血清鈣和酸性磷酸酶水平的比較中,太極拳組的血清鈣高于對照組,酸性磷酸酶值低于對照組,且均沒有顯著性差異。該結果表明,練習太極拳可以影響人體骨代謝指標,促進骨骼健康發展。

表2 太極拳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骨代謝指標的比較
骨質疏松是一種代謝性骨病,是導致老年人易發生骨折的原因之一。正常成人骨代謝是在破骨細胞作用下吸收舊骨和成骨細胞而合成新骨的一種動態平衡。女性30歲之后開始出現骨質丟失的現象,在絕經期后5年左右達到最大值。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癥屬于原發性疾病,通過對該病因學和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結果表明,絕經女性體內雌激素的減少對骨質疏松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1-2]。絕經后女性的生理特點和運動能力決定了在運動方法的選擇上有其自身的特點。
總體來說,太極拳的訓練包含了功法練習、拳架練習、推手練習、技擊練習、簡化的太極拳和太極拳單式的訓練。在全民健身活動領域中,太極拳習練主要是指以拳架習練為主體的太極拳鍛煉方式。這類太極拳練習的主要目的是加強鍛煉者的身心健康。運動中由于速度緩慢,再加上慢、勻、細、長的呼吸,鍛煉后身體僅微微出汗,并不出現氣喘現象[3]。通過對受試者心率的研究發現,練習太極拳的活動強度屬于中低強度。太極拳運動的能量消耗比較低,運動強度也不大,可以說是中、老年人最佳的運動方式。所以,該研究選擇了太極拳運動,該運動符合人體生理和運動學規律,動作易學,柔和緩慢,動靜相兼。
人體骨骼內部的組織成分變化可以通過檢測的骨密度的各項指標反映出來。通過觀察受試者的骨張力和應力曲線的改變,也能看出骨質的健康程度,對早期的診斷治療起到關鍵作用[4]。該文對絕經后女性練習太極拳前后骨密度健康指標的變化進行對比研究,表明絕經后女性平時多練習太極拳運動對自身的骨骼健康是非常有利的。習練太極拳時,腰在練習動作變化中保持身體的重心,腰為軸帶動四肢的運動來完成動作。同時,練習太極拳還要求練習者的下半身一直保持半屈的狀態,所以訓練者下肢肌肉張力增加,也可以增強對骨骼的應力刺激。該研究發現,太極拳運動可有效提高絕經后女性股骨的骨密度水平,且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太極拳組的大轉子、Ward三角和跟骨骨密度均高于對照組,但沒有顯著性差異。此研究結果表明,太極拳運動屬于有效改善骨健康狀況的全民健身運動,對提高大眾健身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意義,與其他學者研究一致。如有研究指出,從事腰鼓舞這一傳統群體運動對中老年女性骨量丟失和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均有明顯的作用[5],且沒有性別差異。
女性絕經期后,卵巢功能都出現了明顯減退的現象,其中雌激素分泌明顯下降,黃體生成素水平逐漸升高,影響鈣鹽沉積,這樣就使骨的成骨機能受到限制,骨質出現明顯退行性變化。朱歡麗等在探討運動對老年骨質疏松癥影響時指出,骨代謝指標的靈敏性要優于骨密度,運動組治療1年時骨密度顯著增加,但骨形成指標骨鈣素運動3個月后就出現升高,且一直持續到實驗結束。在該研究中,從事太極拳運動的絕經女性骨鈣素要顯著高于對照組,但血鈣值卻沒有顯著差異。血漿中的骨鈣素與骨中的骨鈣素呈密切正相關,因此測定血漿骨鈣素可以直接反映成骨細胞的活性。在該實驗中發現,練習太極拳運動組和對照組在血鈣濃度上基本一樣,無明顯差別,可能是由于此次實驗者均沒有骨代謝疾病。正常健康人的血鈣相較于骨密度差的人是相對穩定的,比較健康的血鈣的穩定程度對于骨代謝及身體其他代謝組織的正常運行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6]。骨代謝指標中的酸性磷酸酶是常用的骨吸收生化標志物,它由破骨細胞分泌,能夠直接反映破骨細胞活性,太極拳組酸性磷酸酶低于對照組,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表明練習太極拳運動有減弱破骨細胞活性和降低骨吸收的傾向。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練習1年的太極拳運動組的股骨頸骨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大轉子的骨密度、Ward三角骨密度及跟骨骨密度雖然高于對照組,但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血清骨鈣素含量也明顯上升。研究說明,太極拳是延遲絕經女性骨量丟失較理想的運動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絕經女性在從事有氧運動訓練過程中,應該要加強醫務監督,以便有效了解運動者的健康狀況。另外,絕經后女性運動后骨代謝和骨密度的改變是否與運動引起的激素變化有關也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