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呈堯 郝瑩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現象日益加劇,當前老年人口超過2.5億,人數居全球第一。老年人健康問題成了醫學界和體育學界的重要研究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因循環、呼吸、運動和神經系統的機能下降及缺乏鍛煉而導致慢性病患病率升高[1]。相關調查發現,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達95.2%,高血壓、骨質增生與骨質疏松和冠心病是患病率位居前三的慢性病,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2]。為了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并增進生活品質,很多老年人選擇將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的健身氣功作為日常鍛煉方式。傳統健身氣功是我國獨有的運動方式,是全民健身運動中群眾參與最為集中、發展最為迅猛的運動項目之一[3]。其特點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和呼吸吐納相結合為主要鍛煉形式。該文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我國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領域的文獻,以全面了解我國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的研究熱點及前沿信息,進而為后續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思路。
該文以國內2010—2020年健身氣功促進老年健康為主題的142篇核心期刊論文及碩博士論文為研究對象。
該文主要運用了基于Java平臺的CiteSpace5.6.R5軟件,對2010—2019年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筆者檢索以“健身氣功”和“老年人”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時間跨度為2010—2019年,檢索時間為2020年5月,共檢索到核心期刊文獻33篇、CSCD文獻3篇、碩士論文103篇、博士論文3篇,導出所有檢索結果,使用CiteSpace5.6.R5軟件對關鍵詞共現、主要作者研究機構協作分析進行可視化分析,并對年發文量進行計量學分析。
2.1.1 年發文量分布分析
2010—2019年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文獻年發文量趨勢如圖1所示。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研究的年發文量,從2010年的8篇到2019年的14篇,總體呈上升趨勢[4]。其中,2013年和2016年出現2個高峰,分別為21篇和24篇。其原因可能在于,2013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印發了《健身氣功發展規劃(2013—2018年)》[5],以及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6]。這表明健身氣功項目發展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引起了國家高度重視,國家相關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推動了相關研究的發展。

圖1 2010—2019年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文獻年發文量柱狀圖
2.1.2 資源類型分布分析
從文獻來源來看,期刊36篇,占25.4%;博士論文3篇,占2.1%;碩士論文103篇,占72.5%。由此可以看出,在當前階段,我國從事健身氣功老年健康促進研究的人員在核心期刊上發文較少,表明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仍然有待提高。
主要研究機構發文量代表本機構在本領域內相關研究具有聚集性,以及相對的權威性,可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因此,對機構發文量進行圖譜分析具有重要意義。而發文主要作者及其合作關系能側面反映相關領域學者的學科分布情況,將作者和研究機構綜合起來對發文模式進行簡單分析,可以得出作者與機構之間的發文合作關系。2010—2019年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研究文獻發文作者與機構圖譜如圖2所示,圖中連線密集程度可以反映作者和機構間的合作密切程度。從圖2中可以看出,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高亮團隊在近十年在健身氣功促進老年健康領域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圖2 2010—2019年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研究文獻發文作者與機構圖譜
關鍵詞是對該研究領域核心問題的歸納總結,分析關鍵詞可以得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走向。對近十年有關老年人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的研究文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能夠有效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提供直觀的資料。筆者對文獻進行聚類分析得到2010—2019年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研究文獻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圖3)。聚類標簽是對核心關鍵詞進行歸納和排序的結果。根據圖3中聚類標簽可知:健身氣功是研究的主題,與之相關聯的關鍵詞最多;五禽戲等聚類標簽下的關鍵詞在2013年之后出現更密集,說明該領域的研究趨勢更偏向對具體項目的研究;平衡能力等聚類標簽下關鍵詞較少,且關鍵詞出現在2015年之后較多,表明在當時相關領域學者著眼健身氣功對疾病的干預作用。

圖3 2010—2019年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研究文獻關鍵詞時間線圖譜
近10年來,我國從事健身氣功促進老年人健康相關研究的人員在核心期刊上發文較少,說明該領域高級別研究成果不足,但碩士學位論文發文量較多,且呈逐步上升趨勢,說明該領域的發展前景明朗。同時,高產作者團隊主要集中在體育科學及康復醫學兩個領域,表明了“醫體結合”策略的重要積極意義。此外,發文量較多集中在我國東部地區,且作者間合作密切,但跨區域及跨學科合作較少。2015年之后,研究成果表現出更為趨向于對老年人運動系統功能的促進研究,研究向實踐化和具體化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