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紅
菏澤市立醫院分院神經內科,山東菏澤274000
帕金森病屬于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進展性運動障礙,包括肌強直、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姿勢障礙等,其病理變化與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由其所致的紋狀體腦黑質多巴胺含量顯著性減少有關[1]。目前,直接補充腦中多巴胺,重新建立多巴胺能神經遞質系統是帕金森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然而部分研究[2]發現長期應用左旋多巴胺等藥物能夠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況,誘發晨僵不良問題,導致治療效果受限。多巴絲肼屬于芐絲肼與左旋多巴的復方片劑,兩種成份所占比例為1∶4,該藥口服后能夠發揮與多巴胺相似的生物效應,進一步抑制了左旋多巴的不良反應[3]。普拉克屬于新型選擇性非麥角靈多巴胺D3與D2受體激動劑,對于帕金森患者的運動、認知、抑郁癥狀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為了進一步完善帕金森患者的治療方案,該研究對2019年4月—2020年3月該院收治的45例帕金森患者應用了普拉克索聯合多巴絲肼片治療,臨床療效十分理想,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90例帕金森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制訂的《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三版)》中的診斷標準;該研究方案已向患者與其家屬進行充分的告知知情;患者具有良好的依從性;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對于研究方案知情并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神經或精神系統疾??;肝腎功能障礙;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對于研究中涉及的藥物有過敏史或不耐受;繼發帕金森病。90例帕金森患者以隨機數表法進行組別劃分,其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52~82歲,平均(62.6±4.8)歲;病程2~10年,平均(5.3±2.6)年。研究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52~83歲,平均(62.4±4.5)歲;病程2~10年,平均(5.4±2.5)年。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中,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應用多巴絲肼片(國藥準字H10930198;規格:0.25 g×40片)治療,口服,首次應用劑量為0.125 g/次,3次/d;之后每周用量增加0.125 g/次,3次/d,直到增加至適宜用量,即0.5~1.0 g/次,3次/d。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普拉克索(國藥準字J20150017;規格:0.375 mg×10片)治療,口服,首次用量為0.125 mg/次,3次/d;之后每周用量增加0.125 mg/次,3次/d,直至增加到0.75 mg/次,3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12周。
根據臨床癥狀表現與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UPDRS評分改善>5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UPDRS評分改善在20%~49%;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UPDRS評分改善在20%以下??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根據UPDRS量表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能力,量表包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動功能、情緒和精神行為3個方面,分別計52分、56分與16分,評分越高說明對應的基本能力障礙越重。采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5 mL,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比CRP與TNF-α水平,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中,研究組95.56%較對照組80.00%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治療前兩組各項UPDR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動功能、情緒和精神行為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PDRS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UPD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PDRS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UPD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s),points]
?
治療前兩組CRP與TNF-α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CRP與TNF-α水平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P與TNF-α水平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CRP and TNF-α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P與TNF-α水平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CRP and TNF-α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研究組治療期間出現頭暈2例,惡心嘔吐2例,失眠1例;對照組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失眠各1例。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中,研究組11.11%與對照組6.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7,P=0.711)。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帕金森病的發生率也隨之攀升[4]。該病主要表現為進展性的運動障礙,部分患者伴有非運動癥狀,例如認知障礙、抑郁癥等,嚴重影響了健康與生活質量。目前,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臨床普遍認為與多巴胺代謝異常密切相關,所以現階段主要以外源性多巴胺作為該病的首選治療藥物[5-6]。同時,探尋一種可靠且安全的治療方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效果也成為了臨床學者研究的重點課題。
多巴絲肼屬于臨床常用的外源性多巴胺藥物,其有效成分為左旋多巴與芐絲肼,其中左旋多巴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至中樞神經,可以補充腦內多巴胺,并對機體多巴胺代謝進行刺激,緩解患者的運動障礙[7];芐絲肼可以抑制細胞元調亡,對于震顫麻痹具有理想的抑制作用。然而,部分研究發現[8-9],單純應用多巴絲肼對于帕金森患者非運動癥狀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隨著藥量的不斷增加還會出現晨僵、異動癥等問題,整體治療效果欠佳。普拉克索是一種新型的多巴胺激動劑,對于D3具有較強的親和力,繼而刺激黑質紋狀體系統,且進入機體后不會增加細胞內多巴胺濃度,緩解了谷氨酸對于多巴胺神經元的毒性,繼而保護患者的神經[10]。同時,該藥較左旋多巴的作用時間更長,口服后生用利用率高達90%,進一步緩解了運動障礙[11]。此外,普拉克索抑制了羥自由基活化,調節多巴胺轉動蛋白水平,對于腦黑質多巴胺代謝異常進行糾正,修復多巴胺神經元,且抑制了前額葉皮質多巴胺活化,最終改善認知功能與抑制癥狀[12]。張嚴等[13]對80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應用了多巴絲肼聯合普拉克索治療,結果顯示該組總有效率(96.25%)高于對照組(85.00%),治療后UPDRS評分(48.57±8.95)分低于對照組(59.25±10.68)分。該文研究結果與上述結果相近,兩組總有效率對比中,研究組(95.56%)較對照組(80.00%)更高(P<0.05)。治療后研究組UPDRS量表中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21.6±2.8)分、運動功能評分(24.6±2.8)分、情緒和精神行為評分(6.5±0.6)分較對照組(30.4±2.4)分、(32.5±2.0)分、(9.2±0.8)分更低(P<0.05)。可見,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能夠改善患者的基本能力,提高整體治療效果。部分研究發現[14-15],炎癥因子在帕金森病發病與進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腦內激活的小膠質細胞可以損傷機體而釋放炎癥因子。董家豐等[16]將104例帕金森病患者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應用多巴絲肼片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普拉克索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CRP(3.52±0.97)mg/L與TNF-α(4.97±1.05)ng/L較 對 照 組 (4.53±1.32)mg/L、(6.93±1.80)ng/L更低(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77%)與對照組(9.6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文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CRP(3.5±0.8)mg/L與TNF-α(4.8±1.2)ng/L較對照組 (4.5±1.2)mg/L、(6.9±1.6)ng/L更低(P<0.05)。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中,研究組(11.11%)與對照組(6.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兩藥聯合應用可以調節炎癥因子水平,抑制疾病進展,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佳。
綜上所述,普拉克索聯合多巴絲肼片治療帕金森病的效果確切,且可以改善血清CRP、TNF-α水平,適于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