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冠軍
單縣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山東單縣274300
動脈粥樣硬化屬于腦血栓形成的基礎原因,為此也被認為是腦梗死發生的主要病因。先天性血管畸形與血管壁發育不良也可誘發腦梗死。基于動脈粥樣硬化多發生在大血管分叉部位與彎曲部位,故腦血栓形成主要發生在頸動脈起始部位與大腦中動脈起始部位等。以上部位血管內膜斑塊若破裂,血小板與纖維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可粘附與聚集進而形成血栓,在栓子脫落后可引發腦梗死。腦梗死致殘率與致死率較高,且疾病發展時間越長可造成的危害越大,為此,認為早期診斷對于控制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1]。精準的診斷可為病情判斷提供可靠依據,同時也可為對癥治療給予指導。該次研究中,選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院內腦梗死患者116例作為觀察組,取同期體檢健康人員50名為對照組,對腦梗死診斷中Hcy、FIB、D-D聯合檢測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院內腦梗死患者116例作為觀察組,取同期體檢健康人員50名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67例,女性49例;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78歲,平均年齡(61.25±3.24)歲。對照組:男性28名,女性22名;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年齡(60.36±3.17)歲。觀察組納入標準:院內檢查確診腦梗死;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研究獲取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存在血液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組間受試者年齡與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清晨空腹取靜脈血5 mL,分為兩份,其中1份放置到109 mmol/L的枸櫞酸鈉抗凝管中,室溫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取出血漿實施FIB與D-D檢測。另一份放置到5%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抗凝管中測定Hcy。FIB檢查設備為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動血凝儀;D-D檢測設備為法國VIDS儀器;Hcy檢測設備為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統計不同組別受試者Hcy、FIB、D-D水平,同時統計各指標單一檢測陽性率及聯合檢測陽性率。D-D正常范圍<0.5 mg/L;Hcy正常范圍5~15 μmol/L;FIB正常范圍2~4 g/L。聯合檢測其中一項或以上陽性則判斷陽性。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Hcy、FIB、D-D表達水平均大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Hcy、FIB、D-D水平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results of Hcy,FIB and D-D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s)

表1 兩組受試者Hcy、FIB、D-D水平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results of Hcy,FIB and D-D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s)
?
116例腦梗死患者中,Hcy檢測陽性率69.83%,FIB檢測陽性率65.52%,D-D檢測陽性率83.62%,聯合檢測陽性率96.55%,聯合檢測陽性率高于其他3種單一檢測方式,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腦梗死患者單一與聯合檢測陽性率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itive rates of single and combined test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腦動脈血栓形成與供血不足等因素可引發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進而出現一系列癥狀,為腦梗死發生的原因之一。腦梗死早期干預對于控制病死率及致殘率具有重要意義,而早期干預的前提是精準診斷以及有效的病情評估。臨床主要應用實驗室檢查對腦梗死進行診斷[2]。腦動脈斑塊可引發管腔自身狹窄或閉塞,進而造成灌注區血液壓力下降與血流速度減緩,導致腦局部供血減少發生腦梗死癥狀[3]。腦梗死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且多伴隨動脈硬化與高血壓等癥狀。梗死發生前并無特殊表現,發病后患者可出現頭暈與肢體麻木等癥狀[4]。腦梗死疾病發展較快,在休息或睡眠狀態發生率較高,癥狀可在幾小時后達到高峰。在腦梗死癥狀中,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較為常見。若主干閉塞發生對側中樞性面部癱瘓或偏癱,也有部分患者出現意識障礙癥狀。若為深穿支閉塞,對側中樞性上下肢可出現同等程度偏癱,或伴隨面癱,對側偏伸感知障礙。
該次研究中對Hcy、FIB、D-D聯合檢測在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腦梗死患者中,Hcy檢測陽性率69.83%,FIB檢測陽性率65.52%,D-D檢測陽性率83.62%,聯合檢測陽性率96.55%,聯合檢測陽性率高于其他3種方式單獨檢測。李健英等[5]的調查結果也顯示,腦梗死患者中,Hcy檢測陽性率70.00%,FIB檢測陽性率68.00%,D-D檢測陽性率90.00%,聯合檢測陽性率98.00%。與該次研究結果一樣均證實聯合檢測的陽性檢出率較高,其原因為聯合檢測可彌補單一檢測方式存在的缺陷,提升檢測結果精準度。
Hcy屬于腺苷蛋氨酸水解后產物,其高水平表達與腦梗死的發生存在密切關聯[6]。在此結論被證實后,臨床認為此項指標升高屬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若機體內同型半胱氨酸呈現出高濃度表達,可產生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等活性氧中間產物,可對NO的合成形成抑制作用,還可促進其降解,進而損傷NO介導的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7]。以往有研究資料顯示,Hcy胱氨酸水平持續升高可造成血小板受損,進而增加血小板的粘附與聚集,最終形成血栓。FIB為急性期反應蛋白,可經肝臟組織分泌,也作為凝血活化標志物存在,對于血漿及全血黏度具有負面作用[8]。若持續在機體內高表達可引發高黏反應,影響到血流速度,致使血栓形成風險進一步增加。而動脈粥樣硬化屬于腦血栓形成的基礎原因,為此也被認為是腦梗死發生的主要病因。
D-D為簡單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其高水平表達代表機體處在高凝狀態與存在繼發纖維蛋白溶解亢進[9]。為此,此項指標多被應用到血栓疾病的診斷中。人體處在血栓性疾病或發生栓塞后,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可形成凝塊,此種情況被稱之為纖維蛋白血凝塊,可激活人體纖維蛋白溶解酶,將纖維蛋白凝塊逐步溶解,進而分化成為小分子物質,而此種物質便是D-D[10]。D-D是現代臨床中對靜脈血栓與肺栓塞等疾病診斷的關鍵要素。D-D是纖維蛋白形成與纖溶的敏感分子標記物,生成或水平上升可顯示出凝血與纖溶系統被激活。血漿中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的水平能夠顯示出機體內凝血酶活性劑纖維蛋白生成情況。
FIB是基于干細胞合成與分泌的糖蛋白,可參與到凝血與止血過程的關鍵性蛋白纖維蛋白[11-12]。在凝血期間,凝血酶切除血纖蛋白原中血纖肽A與B生成單體蛋白質。高纖維蛋白原屬于多種血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被認為是疾病狀態標志物。血小板破裂后可釋放出凝血致活酶,基于鈣離子作用催化凝血酶原轉變為凝血酶,可將血漿中原有可水溶的纖維蛋白原凝固成為不溶于水的纖維蛋白,最終凝固成為血塊。若組織與血管受到損傷,可經由凝血酶酶促轉化成纖維蛋白,后進一步轉化為基于纖維蛋白的血凝塊[13]。纖維蛋白原可發揮出阻塞血管的作用,進而抑制過度出血。但纖維蛋白原的產物纖維蛋白結合能夠降低凝血酶活性,促進血小板的聚集,推動平滑肌與內皮細胞生長及增殖,強化血液黏滯性與外周阻力,引發內皮細胞損傷,加速膠原與氧核糖核酸合成,導致紅細胞粘著與血栓形成,在腦梗死的發生及發展中具有一定作用。
將以上3項指標聯合檢測,可對腦梗死實現較為精準的診斷。不同指標可在不同層面判斷腦梗死的發生及發展情況。例如,Hcy可造成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等活性氧產物增高,促進機體內降解,對NO介導內皮血管舒張造成損傷,最終可引發腦梗死。
綜上所述,應用Hcy、FIB、D-D聯合檢測腦梗死的陽性率較高,可為腦梗死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