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曄,黃曉春,秦麗娟,農慶偉,彭玲
1.桂林市人民醫院血液內科,廣西桂林541002;2.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科,廣西桂林541001;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血液科,廣西桂林541002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為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由骨髓造血干細胞克隆性增殖所致,占成人白血病的15%~20%[1]。該病特征性細胞遺傳學標志為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因其具有極強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引起白細胞的異常增殖并凋亡受阻,最終導致CML的發生[2]。CML全球年發病率在(1.6~2)/10萬,男女比例為1.3~1.8∶1,診斷時的中位年齡為59歲[3-4]。經1986—1988年我國22省(市、自治區)的白血病發病情況的調查,統計顯示,CML年發病率在0.36/10萬。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ML患者中位發病年齡為40~50歲[5]。該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20年8月在該院及醫聯體單位的86例初診CML患者病歷資料,男50例,女36例。另選80名健康正常人作為對照組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收集該院及醫聯體單位初診的CML患者86例的臨床資料為CML組,進行總結分析。其中男性50例,女性36例;中位年齡41歲,年齡范圍20~78歲,男女比例1.38∶1。另選健康正常人共80名為對照組,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中位年齡41歲,年齡范圍20~78歲,男女比例為1.35∶1。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與該次研究。
納入標準: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中關于CML的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診斷標準及分期以《中國慢性髓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8版)》為參考[6]。86例CML患者均經過血常規檢查,骨髓細胞學檢查及骨髓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檢查確診,所有患者Ph染色體/BCR-ABL融合基因均陽性。排除標準:因經濟原因未能行骨髓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檢查的確診患者。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血清生化檢測(乳酸脫氧酶及血清鐵蛋白)、腹部彩超、淋巴結超聲等結果。
86例CML患者均行血常規檢查,乳酸脫氫酶、血清鐵蛋白檢查。骨髓細胞學檢查及骨髓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檢查確診,所有患者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均陽性。慢性期組患者70例白細胞中位計數15.8×109/L,血小板中位計數329×109/L,血紅蛋白中位計數102 g/L;急變期10例白細胞中位計數36×109/L,血小板中位計數95×109/L,血紅蛋白中位計數為85 g/L;急變期6例白細胞中位計數86×109/L,血小板中位計數85×109/L,血紅蛋白中位計數為76 g/L。
初診CML時主要表現為血細胞異常(96.5%)、腹痛、腹脹、腹部包塊、脾大50例(58.1%),乏力、頭暈、納差46例(53.4%)、淋巴結腫大25例(29.0%),發熱、盜汗16例(18.6%),下肢水腫15例(10%),各類出血7例(4.7%)。
初診CML患者的血細胞計數變化多樣。在分析的86例初診CML患者WBC、Hb、PLT中,白細胞增高83例(96.5%),其中超過100×109/L的患者36例(41.8%),正常3例(3.5%);血 小 板 增 高48例(55.8%),正 常31例(36.0%),減少7例(8.1%);血紅蛋白正常38例(44.2%),減少45例(52.3%),升高3例(3.5%)。CML組與正常對照組的血象中,WBC計數,Hb計數,PLT計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ML組與正常對照組血象特點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CML組與正常對照組患者血象特點分析結果(±s)Table 1 Analysis results of blood pi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CM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s)

表1 CML組與正常對照組患者血象特點分析結果(±s)Table 1 Analysis results of blood pi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CM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s)
?
86例初診CML患者中血清LDH水平比對照組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CML組LDH、鐵蛋白水平比對照組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ML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LDH及鐵蛋白水平比較(±s)Table 2 Co mparison of serum LDH and ferritin levels between CM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s)

表2 CML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LDH及鐵蛋白水平比較(±s)Table 2 Co mparison of serum LDH and ferritin levels between CM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s)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具有明確分子靶點的惡性腫瘤,目前臨床可依據患者外周血、骨髓內白血病細胞數量將病情進展分為3個階段,即:慢性期、加速器、急變期,后兩者稱為進展期CML。慢性期相對發展緩慢,細胞分化停滯于較晚階段,以晚幼粒細胞及桿狀粒細胞為主,以較成熟、成熟粒細胞為主,一般外周血象異常情況要出現的比臨床癥狀早,且早期多無典型癥狀,一旦疾病進入進展期(加速期或急變期),患者預后差[7]。因此,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有助于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改善疾病的治療結局,使患者達到最大生存獲益。目前臨床上的治療措施主要是通過靶向藥物來控制疾病進展。經對該研究的86例新診斷CML患者的研究可見,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男、女發病比例為1.38:1,發病中位年齡為41歲,與國內流行病調查報道的發病年齡及男女比例基本一致。據文獻報道[8]對新診斷CML患者的實驗室檢查可見,CML的顯著特征為白細胞異常升高,脾腫大則為特異性體征;大多數患者白細胞超過20×109/L,約有一半患者的白細胞在100×109/L以上,若未行治療,患者白細胞可呈進行性升高狀態。該研究中新診斷CML患者白細胞增高者占96.5%(83/86),其中超過100×109/L的患者占41.8%(36/86),入院就診發現腹痛、腹脹、脾臟增大患者占58.1%,與文獻報道相似。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除了血常規參數改變情況外,血液生化指標也可出現改變,比如乳酸脫氫酶水平、鐵蛋白水平升高等均可常見。乳酸脫氫酶(LDH)為糖酵解和糖異生工程參與物質催化乳酸和丙酮酸之間氧化還原反應的重要酶類[9]。LDH廣泛存在于心臟、肝臟、脾、肺、腦、骨骼肌等所有組織細胞的胞漿和線粒體內,各類實體腫瘤、白血病及惡性淋巴瘤內均可見其異常升高情況;此外,其還可分泌自腫瘤細胞及白血病細胞,從使此類細胞得以維持生長,因其存在于眾多組織細胞中,故其缺點是特異性較差。血清LDH可作為反映機體腫瘤負荷的一項重要指標,目前尚有待臨床研究其反應腫瘤預后的機制[10]。作為一種操作簡便、費用低且常規的化驗指標,LDH可對惡性血液病予以早期預測及對患者療效予以評估,因此已為臨床所廣泛應用[11]。血清鐵蛋白(SF)為可參與細胞代謝、增殖及免疫調控的正常人血清內的組成要素。近年來研究發現,許多惡性腫瘤也可經自身合成并分泌SF,進而使SF水平升高,因此有學者提出將血清鐵蛋白作為腫瘤標志物。多項研究表明血液病患者體內存在明顯的鐵代謝紊亂,SF可作為白血病診斷和療效觀察的指標。檢測SF水平對各類急、慢性白血病患者有診斷及輔助診斷的價值[12]。該研究結果也顯示,相較正常對照組,初診CML患者血清鐵蛋白具有更高水平(P<0.001),可能與CML患者體內腫瘤細胞自身合成并分泌SF,進而使SF水平較正常對照組升高。經臨床分析認為,CML患者鐵蛋白升高的原因是由于白血病細胞合成的鐵蛋白異常增加,腫瘤組織對鐵蛋白的攝取及清除率降低。當白血病細胞被大量破壞以后鐵蛋白會釋放入血,導致白血病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升高[13]。與正常對照組相較,該研究86例初診CML患者的LDH、SF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初診的CML患者中,確診標準為骨髓BCR-ABL基因陽性檢出及Ph染色體,在行CML初步判斷上臨床可采取患者血常規進準判斷、患者臨床癥狀詳詢、靜息查體等方法,還可行LDH、SF等實驗室檢查指標輔助診斷CML。需要注意的是,該次研究病例數不多,無法避免系統誤差問題,還有待大樣本病例研究資料以及治療后規律隨訪監測,以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