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燦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創傷外科,云南昭通657000
復雜髖臼骨折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骨折疾病,一般由于高能量損傷導致,例如車禍、高空墜落或是重物壓傷等[1]。髖臼位置比較深,且組織解剖學結構比較復雜,治療難度較大,存在復位操作難度大、固定不良、愈合易畸形等情況。切開復位治療是該病目前臨床中主要手術方案,但手術入路的選擇十分重要。單一手術入路下可以減輕手術損傷,盡可能維護髖臼周圍組織解剖學結構的穩定性,保持髖臼愈合后的力學特點[2~4]。近幾年,臨床中不斷加大了對復雜髖臼骨折單一手術入路手術方案的研究力度,并發現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操作相對簡單,可行性較高,在減少手術損傷的同時,確保了治療效果[5]。基于此,該文選取2016年2月—2019年5月期間該院創傷外科的56例復雜髖臼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治療復雜髖臼骨折的方法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創傷外科的56例復雜髖臼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方式,按照手術入路差異分組。觀察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最高65歲,最低24歲;平均(44.5±1.3)歲;其中交通事故致傷患者12例,高空墜落致傷患者8例,重物壓傷患者8例。對照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最高64歲,最低25歲;平均(44.4±1.7)歲;其中交通事故致傷患者13例,高空墜落致傷患者7例,重物壓傷患者8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取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以及家屬在醫生的充分說明下自愿選擇手術方案。
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患者;手術禁忌癥患者;凝血障礙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合并多種骨折創傷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前后入路治療,將患者置于漂浮體位,患側在上,但軀干不進行固定,實施氣管插管全麻,常規消毒鋪巾,應用前后聯合入路方案,前側經髂腹股溝入路,后側經K-L入路。經首次手術入路逐層切開皮膚,緊貼骨面實施組織分離,暴露螺釘和鋼板,取出內固定,止血后經前后入路,前路依次顯露外側窗、中間以及內側窗,后路顯露后柱以及后壁,充分顯露術區。清理前后方骨折骨痂,并涂抹骨蠟止血,探查骨折線,經間隙撬松骨折端,以骨刀撬開,進一步清理骨痂,完全顯露骨折端,牽引股骨,清潔關節間隙中的骨碎片、異常組織等。復位鉗和頂棒等經前后入路實施髖臼復位操作,以克氏針固定,C型臂引導確認達滿意效果后,以重建鋼板塑性固定前后柱,再次使用C型臂確認固定效果,徹底止血后置引流管,逐層縫合。
觀察組使用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氣管插管全麻,經髂腹股溝入路,沿髂后上棘近端髂嵴切開,直至恥骨,將股外側皮神經出口作為中點,打開一個25 cm左右切口,逐層切開后使用電刀分離肌肉組織,直至髂骨內板,暴露髂窩,并使用紗布填塞。在髂前上棘2 cm左右位置游離組織,由腹股溝韌帶處牽拉、翻開連接腹外斜肌腱膜遠側段和腹直肌的筋膜,在韌帶上緣切斷腱膜,注意保留1 cm左右腱性組織用于重建。鈍性分離髂外血管,自髂腰肌上分離髂恥筋膜至恥骨支,剪開髂恥筋膜,牽開周圍神經等組織后,剝離閉孔內肌。沿髂骨內板剝離外側窗口,顯露四方區,中間窗暴露髂腰肌和股神經,內側窗顯露髂外動/靜脈、男性精索、女性子宮圓韌帶,牽開后保護,探查折端四方區和髂恥上支,單氏釘置于股骨大轉子處并牽拉,撬撥斷端,實施復位操作,C型臂確認復位效果,前柱以骨盆重建板和螺釘固定。牽開骨盆內臟器,用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導向器勾住坐骨棘前方坐骨小孔前緣靠后的骨皮質,將其作為后柱螺釘出口,導向器中由后柱縱軸線鉆入一枚克氏針,用拉力螺釘固定。C型臂透視觀察復位與固定情況,滿意后沖洗術區,徹底止血,置引流管。
兩組患者術后均使用肝素治療,預防靜脈血栓,適當展開功能訓練促進康復。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中輸血量以及切口長度。②參照以下標準評估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關節活動正常,無疼痛感、受限感為優;關節可正常活動,略有受限感,負重時輕微疼痛為良;與上述描述不一致為差,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28×100.00%。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炎性因子水平,包括CRP(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以及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觀察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觀察組術后血清炎性因子數據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復雜髖臼骨折往往累及骨盆和下肢,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創傷性骨折。髖臼位置深入,解剖學結構復雜,在進行手術治療時,應注意恢復其解剖學位置和生理力學結構,最大限度恢復骨折關節的功能[6]。切開復位手術是臨床常用術式,但髖臼周圍結構復雜,選擇適合的手術入路對于復位和固定操作有積極影響,同時也可以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康復[7]。
一般來說,前后入路方式可以獲得充足術野,便于操作,但是該入路方式切口較大,組織損傷嚴重,會對髖臼周圍正常組織造成比較嚴重的手術破壞,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恢復較慢[8-9]。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是臨床中的經典術式,其特點在于切口比較美觀,不易發生異位骨化,而且適用性比較廣泛,可用于治療髖臼前壁骨折、前柱骨折、雙柱骨折、前柱伴后半部橫行骨折以及T形骨折等多種復雜的髖臼骨折疾病[10]。
單一腹股溝入路手術以拉力螺釘固定后柱為要點和難點,操作時,需要在C型臂透視下將其置入目標位置,并注意不要對周圍組織器官、關節面等造成損傷。在建立固定骨通道時,后交叉韌帶重建用定位導向器的使用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11]。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是96.43%(27例)優于對照組75%(21例)(P<0.05)。單一腹股溝入路對髖臼周圍組織的保護力度較大,重建時預留了腱性組織,所用拉力螺釘固定良好、妥善,對原生組織解剖學結構影響較小,因此其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較好。王慧彪等[12]也指出: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治療復雜髖臼骨折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5%優于常規入路方式下81%(P<0.05)。其研究與該研究論證觀點一致,僅有較小數據差異。
在較小的手術創傷下,患者術后炎性反應較輕,各炎性指標較低,不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因而,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術后血清炎性因子數據低于對照組(P<0.05)。炎性指標提示感染發生風險,與患者預后息息相關,炎性指標水平較低,說明患者術后感染風險低,應激反應弱,不易發生并發癥,術后恢復較快,有利于患者健康。
綜上所述,單一髂腹股溝入路治療復雜髖臼骨折綜合療效顯著,兼具療效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