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智,王永亮,顧俊鵬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醫院介入科,新疆伊犁835000;2.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介入治療中心,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生是患者腦血栓形成后使得腦部供血、供氧嚴重不足,進而誘發腦組織壞死,該疾病在全部腦卒中病人中占比高達60%以上,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由于患者存在的神經功能受損,誘發肢體運動功能以及感覺功能障礙是此類患者的主要典型表現,嚴重威脅著患者身心健康,同時生活質量水平下降[1]。目前,對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多采取靜脈藥物溶栓方案治療,從而促使閉塞血管復通,確保血流復通,使受損神經功能得以恢復[2]。然而該治療方案具有應用缺陷,如治療時間窗相對較短,患者的復通率相對較低,因此整體療效并不滿意[3]。血管內介入治療是隨著近年來臨床醫療技術迅速發展而在臨床中得以廣泛應用的治療技術,主要優勢體現在溶栓面積擴大以及溶栓時間明顯縮短。該文對該院2016年3月—2020年11月共計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回顧分析。現報道如下。
抽取該院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據治療方案分組,每組34例。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53~85歲,平均(70.5±1.2)歲;起病時間1~9 h,平均(4.2±0.3)h。對照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52~86歲,平均(70.4±1.3)歲;起病時間1~9 h,平均(4.3±0.3)h。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經顱腦CT或MRI等影像學技術檢查得以確診;患者年齡20~90歲;患者起病時間不足12 h;患者或(和)家屬對研究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排除標準:經評估預計生存期不足12個月者;屬于外出血性卒中者;具有重度心肝腎等臟器功能損傷或障礙者;具有造影劑應用過敏者;CT檢查提示存在大面積梗死情況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如阿司匹林片(國藥準字H36020722)口服,抗感染,控制顱壓,營養支持以及甘露醇(國藥準字H20043784)脫水治療和糾正機體水電解質紊亂等。觀察組患者以血管內介入治療,術中為常規局麻,利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法進行6F管鞘的操作植入,完成主動脈弓造影后明確患者血管的具體阻塞部位,結合具體情況來合理選擇適宜的造影導管。為其實施全腦動脈造影,如無大動脈閉塞或存在穿支血管造影較差者,給予尿激酶(國藥準字H32023290),10萬U,行靜脈滴注,密切監測情況,并繼續給予尿激酶(2萬U/min)。如存在大動脈閉塞,利用6F導引導管使微導絲及微導管能夠通過血栓,明確血管閉塞部位,進行SolitaireAB支架釋放成形,密切監測,造影5 min后支架回收,再以導引導管對碎血栓進行回抽,并于15 min后實施造影,如患者血管再通恢復效果滿意則可停止進行取栓。反之則需重復進行支架取栓,取栓操作次數應≤3次。同期對照組運用靜脈溶栓治療,選擇阿替普酶(批準文號:S20110052)做為患者的溶栓治療藥物,劑量依據0.9 mg/kg計算,其中10%在10 min內通過靜脈滴注法給藥,余90%+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勻后于1 h內行靜脈滴注治療。
①兩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0 d后運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對其神經功能情況進行評估,0~42分,分數越高,神經受損越嚴重;②對兩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況進行評估,分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再通失敗,再通成功率=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③利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OS)對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進行評估,分數范圍3~15分,得分越低即患者的意識障礙越嚴重。④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抽取空腹靜脈血,對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纖維蛋白原(Fib)指標進行測定和對比。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GOS得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GO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GOS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NIHSS and GO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GOS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NIHSS and GO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
觀察組的血管完全再通率為97.06%,高于對照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uccess rate of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rnts[n(%)]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Hcy、Fib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后觀察組的血清Hcy、Fib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cy、Fib水平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Hcy and Fib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r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cy、Fib水平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Hcy and Fib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r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且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臨床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以及患病人數均具有逐年增多的趨勢[4]。該疾病的發生也給患者及其家庭甚至社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和負擔,在一定程度上該疾病的發生也增加了社會不穩定性,所以積極探索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科學治療方案來降低其致殘率與病死率具有重要臨床價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有利于促進其康復并改善預后,特別是及時有效地給予治療,促使其閉塞血管能夠盡早復通恢復血流再通,來挽救患者缺血半暗帶的瀕死腦組織,有利于促使其神經功能得以恢復,這也是降低患者致殘率與病死率的重要原則[5]。
現階段,對于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主要通過溶栓治療,這也是患者治療中的重要環節,例如主要的治療措施有靜脈溶栓治療以及近年來新興的血管內介入術治療。其中靜脈溶栓治療中利用溶栓藥物進行靜脈滴注,從而促使患者閉塞血管能夠再次開通,使患者血流能夠復通。該治療方案具有較優的溶栓效果,然而在應用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例如患者在治療中時間窗相對較為狹窄,通常不可超過發病后的4.5 h,反之則往往無法應用靜脈溶栓進行治療[6]。與此同時,靜脈溶栓治療的應用中,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例如患者存在大血管閉塞情況,則應用靜脈溶栓治療時往往血管再通成功率相對較低[7]。
與傳統的靜脈溶栓治療方案相比,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應用則具有更多優勢,主要的治療措施有動脈溶栓治療和機械支架取栓治療[8]。例如,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應用中其時間窗明顯得到延長,如前循環患者延長約8 h左右,而后循環患者甚至可能延長12~24 h左右[9]。通過利用溶栓藥物治療,有利于顯著提升患者的溶栓效果,并能夠降低溶栓藥物的實際應用量,同時還有利于改善閉塞血管的再通成功率,有利于降低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如超過靜脈溶栓時間窗的患者,以及靜脈溶栓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為此類患者的治療以及血管復通提供了新的途徑。從該次研究結果亦可知,通過應用不同的治療手段予以治療,兩組患者在治療之后格拉斯昏迷評分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較治療前得到明顯的改善。然而,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該組患者治療后格拉斯昏迷指數評分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情況好于同期對照組,且觀察組的血管完全再通率達到97.06%,高于對照組76.47%(P<0.05),國內研究顯示,實驗組給予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血管完全再通率為98.26%,對照組給予常規靜脈溶栓治療,且血管完全再通率僅有75.95%,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10],與該次研究結果較為相似。這提示,與靜脈溶栓治療相比,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更有助于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價值,有利于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并提升預后。分析原因,在于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應用無論采取動脈內溶栓,抑或采取血管內支架機械取栓治療,患者的治療濃度遠遠高于靜脈溶栓,同時治療時間得以延長,有利于改善溶栓藥物和患者腦內栓子之間的接觸面積,并能夠降低局部溶栓藥物應用劑量,這有利于縮短患者的溶栓治療時間,與此同時也為更好地改善預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1]。近年來報道指出[12],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疾病的產生和進展均與炎性因子密切相關,隨著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將導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情況進一步加重,并且研究中對于兩組患者分別應用靜脈溶栓治療(對照組)和血管內介入治療(研究組)的細胞炎性因子進行了對比,發現經治療后研究組血清Fib與Hcy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該次研究中,對于患者治療前后血清Fib與Hcy兩個細胞炎性因子指標進行了測定,從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在治療之后血清Fib與Hcy水平的改善效果好于對照組。這提示,與靜脈溶栓相比采用血管內介入療法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這對于提升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等更具優勢[13]。
綜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療中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可獲得滿意療效,有利于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并提升預后,且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血管完全再通率并幫助降低血清Hcy及Fib水平,該治療技術值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中加以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