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玲
玉溪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云南玉溪6531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作為呼吸系統主要疾病之一,存在較高概率導致新生兒死亡,其癥狀體現為新生兒在出生>6 h表現出發紺、呼氣性呻吟與呼吸困難等系列癥狀,病理體現為肺表面在活性物質方面較為缺乏,對應呈現出肺不張現象,以呼吸困難形式表現[1-2]。傳統在治療期間,有創機械通氣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應用較為常見,但存在較高概率呈現出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以及呼吸相關性肺損傷現象。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CPAP(氣道正壓通氣)方法的有效應用,能夠將機械通氣需要有效減少,可以顯著改善患兒預后[3]。該次研究將該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78例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合理探析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CPAP方法運用可行性,以實現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有效預后,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78例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按照數字奇偶法分組;聯合組(39例):女10例,男29例;胎齡28~33周,平均為(29.45±0.62)周。單一組(39例):女11例,男28例;胎齡29~34周,平均為(29.69±0.53)周。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性別以及胎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獲得確診;②表現出產時窒息以及宮內感染等系列高危因素;③患兒與家屬對于該次研究知情同意,該次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②在<30 d表現出呼吸道感染現象。
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在入院后合理對其展開常規治療,并且利用暖箱進行保溫,合理展開患兒動脈血氣以及心電監護工作,合理對患兒展開靜脈營養干預,對患兒呼吸道通暢做出保證,通過抗生素治療對肺部感染出現給予預防,定期了解患兒肺部情況,合理展開痰培養工作,并且依據患兒具體情況,合理調整抗生素。
聯合組:采用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CPAP(氣道正壓通氣)方法展開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通過對患兒病情情況以及出生孕周加以了解,合理展開CPAP治療,主要采用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方法展開,合理完成呼氣末正壓值制定,設定90%~95%氧飽和度以及21%~70%吸入氧濃度;合理對患兒展開肺表面活性物質(豬肺磷脂注射液,商品名:固爾蘇,批準文號:H20080428)治療,在無菌狀態下,對于氣管插管工作確保快速并且準確進行。認真插入氣管后,合理選擇肺表面活性物質進行治療,首次用量控制100 mg/kg;在大于12~24 h,依據患兒病情表現,逐漸將劑量減小。
單一組:采用CPAP方法展開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具體方法同聯合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保持相同。
觀察對比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機械通氣參數、動脈血氣分析結果以及OI指數。
顯效:患兒三凹征、呼吸急促與發紺等系列癥狀均轉為正常;有效:患兒三凹征、呼吸急促與發紺等系列癥狀均獲得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標準[4]。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總療效數據(94.87%)高于單一組(64.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總療效臨床對比[n(%)]Table 1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
治療前,聯合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FiO2以及PEEP水平同單一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FiO2以及PEEP水平低于單一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機械通氣參數臨床對比(±s)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

表2 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機械通氣參數臨床對比(±s)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
?
治療前,聯合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動脈血氣分析結果同單一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PO2以及pH值高于單一組明顯,PCO2低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動脈血氣分析結果臨床對比(±s)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

表3 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動脈血氣分析結果臨床對比(±s)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
?
治療前,聯合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OI指數同單一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OI指數高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OI指數臨床對比(±s)Table 4 Clinical comparison of OI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

表4 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OI指數臨床對比(±s)Table 4 Clinical comparison of OI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
?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作為新生兒嚴重疾病之一,于早產兒中多發。如果新生兒表現出宮內窘迫現象,則導致疾病出現概率進一步增加。對于早產兒而言,其肺臟未成熟發育,無法合成足夠多活性物質,從而表現出通氣降低、肺泡萎縮以及低氧血癥現象,最終使患兒呈現出進行性呼吸困難癥狀。此種疾病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脅較為顯著,傳統機械通氣方法的應用,如果時間過長會導致患兒呈現出慢性肺疾病呼吸道感染現象。對此確定更為有效方法展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意義顯著,以顯著提升患兒綜合療效,將病癥狀態顯著改善。治療期間,CPAP方法運用能夠有效調節患兒呼吸功能[5-8]。
在此基礎上,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聯合運用,可以明顯增加血氧含量,有效促進肺表面張力降低,充分增大患兒肺潮氣量,使患兒肺泡順應性獲得增加,有效改善其氧合,顯著降低酸中毒以及低氧血癥現象,充分改善患兒肺部病變,并且兩種方法聯合對于患兒表現出生理性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可以充分彌補,使治療效果獲得有效增強[9-12]。
該次研究發現,聯合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總療效(94.87%)高于單一組(64.10%)明顯(P<0.05);同馬健等[13]在《PS聯合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研究》一文中表現出一致研究結論,此文中試驗組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75.00%)(P<0.05),從而發現,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CPAP方法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療效,顯著改善機械通氣參數、動脈血氣分析結果以及OI指數,獲得上述理想結果,充分證明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CPAP方法運用于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疾病治療中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微創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CPAP方法有效運用,可實現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療效增強,并同時顯著改善機械通氣參數、動脈血氣分析結果以及OI指數,最終實現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有效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