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江
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腫瘤及血管介入科,山東菏澤274000
GSVV是血管外科常見疾病,表現為疼痛、沉重感、腫脹、酸脹等癥狀[1],好發于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站立工作的群體,且與體型、飲食習慣、家族史、妊娠等因素有關[2],治療方法較多,療效不一,如傳統外科開放手術技術成熟,是治療GSVV的標準術式,但是存在創傷大、瘢痕多、切口多、恢復慢等缺點,而隨著外科微創手術的進步與發展,還可進行透光靜脈旋切術、導管電凝術、硬化劑注射、射頻消融術等,另外也有學者著力于改良傳統手術[3],提出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及點狀剝脫術對于治療GSVV兼具切口小、并發癥少、創傷小等優勢。基于此,該文就2019年5月—2020年8月接診的80例GSVV患者接受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及點狀剝脫術治療的效果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病例選取該院接診的80例GSVV患者,隨機數表法均分為對照組(40例)、研究組(40例)。對照組:男/女為15例/25例;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52.8±11.5)歲。研究組:男/女為13例/27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3.4±12.1)歲。納入標準:①基于下肢靜脈造影檢查、下肢血管彩超、臨床表現等確診;②治療依從性好;③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活動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閉塞性脈管炎者;②血管痙攣者;③深靜脈不通者;④皮膚敏感度降低者。兩組一般資料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傳統大隱靜脈剝脫術:對大隱靜脈主干、屬支進行高位結扎,且需將大隱靜脈順行剝脫至內踝上方,針對下段曲張血管需要進行切口剝脫,最后使用彈力繃帶予以加壓包扎,指導患者拆線后穿2~4周彈力襪。
研究組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及點狀剝脫術:取站立位,標記曲張靜脈行徑;于腹股溝行皮紋切口,長約1.5 cm,切斷大隱靜脈進入股靜脈約0.5 cm位置,對大隱靜脈遠近端進行結扎,縫合切口;實施下肢驅血操作,阻斷大腿中段動靜脈血流;在標記部位用尖刀片戳多個小切口,將曲張靜脈用蚊式血管鉗提出,采用絞拉、提拉等手法,拉出靜脈,使斷端自由縮回,全部剝除標記的曲張靜脈,無需縫合切口,加壓包扎,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搏動;術后3~5 d指導患者穿彈力襪。
將手術相關指標、整體療效、手術并發癥作為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用時、手術失血量、術后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4];(2)整體療效:①無效:癥狀與體征無好轉或是加重;②改善:疼痛、腫脹等癥狀明顯改善,體征好轉;③治愈:疼痛、腫脹等癥狀消失,體征消失;④總有效率=改善率+治愈率[5];(3)手術并發癥:術后隨訪了解。
研究組各項手術相關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of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of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兩組組間整體療效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整體療效對比[n(%)]Table 2 Overall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下肢靜脈曲張是臨床常見疾病,且有報道指出[6],約占20%~25%的女性、10%~15%的男性會發生有癥狀的GSVV。GSVV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單純性GSVV,常因大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所致,其二是繼發性GSVV,通常發生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后。目前尚未完全明確GSVV具體病因,但普遍認為其主要病因是淺靜脈內壓力升高、靜脈瓣膜缺陷以及靜脈壁軟弱[7],其中靜脈瓣膜缺陷以及靜脈壁軟弱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而相對性瓣膜關閉不全則與重體力勞動、慢性咳嗽、長期站立、習慣性便秘、妊娠等增加瓣膜承受壓力,循環血量超負荷,升高靜脈內壓力,導致靜脈擴張有關。另外,下肢靜脈主要由交通靜脈、淺靜脈與深靜脈組成,均可能導致GSVV,需要及時治療,且除卻用彈力繃帶、穿彈力襪、避免長期久坐站立等非手術治療(適用于妊娠期發病、臟器功能不全且不能耐受手術、病變局限等患者)外[8],還可進行硬化劑注射、手術治療,如手術包括開放性手術(經微小切口手術、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分段剝脫術、大隱靜脈瓣置換術等)、特殊設備手術(透光直視旋切術、靜脈腔內激光閉合術、腔鏡下交通支結扎術、外周血干細胞移植、靜脈腔內射頻消融閉合術等)[9],但不同術式療效不一,仍需予以明確。
該次研究表明,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及點狀剝脫術更適宜于治療GSVV。臨床實踐表明,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抽剝術存在出血多、切口愈合慢、切口大、皮下血腫發生率高、瘢痕多等缺點,加之還可造成隱神經損傷、淋巴漏、深靜脈栓塞[10],需要予以改進。該次在研究組進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及點狀剝脫術治療,發現該術式具有下列優點:①手術用時少:研究組手術用時(57.45±11.85)min少于對照組(81.45±23.16)min(P<0.05),王小雄等人[11]亦指出觀察組(共79例,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及點狀剝脫術)手術用時(57.2±19.2)min少于對照組(共79例,行傳統大隱靜脈剝脫術)(75.6±15.8)min(P<0.05),主要是術中無需進行股部5分支結扎、游離、切口縫合、剝離大隱靜脈主干等操作,手術野清晰、無血,所以縮短了手術時間;②美觀:由于切口小且能自然閉合,所以瘢痕形成率低;③術中出血少:當進行靜脈驅血、阻斷動脈血流操作,可以減少出血,達到基本無血術野,所以研究組手術失血量更少;④創傷小、恢復快:由于手術切口較小,無需縫合,不易形成皮下血腫、皮下組織隧道,術后疼痛感輕,恢復用時少[12],所以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僅為5.00%,低于對照組(22.50%)(P<0.05),且治療效果與對照組相當(P>0.05)。分析原因為:①多數GSVV患者體征、癥狀局限在大腿中下段、小腿部位,此處曲張靜脈可以被點狀剝脫處理,所以無需對大隱靜脈主干進行全部抽剝;②經由術前標記曲張靜脈,能夠達到切開皮膚時的剝除效果;③下肢動脈阻斷時間不超過2 h時均比較安全,而術中阻斷下肢血流用時通常為30 min,所以手術安全性得到保障;④受術后下肢加壓包扎、肌肉收縮的影響[13],即便交通支未結扎,也可在不能出血后自行閉合。不過術中需要注意下列事項:①保護標記線,確保曲張靜脈抽剝干凈;②注意繃帶包扎松緊,過緊容易阻礙靜脈回流,過松起不到止血效果,需要足背輕度腫脹、足背動脈正常搏動[14];③合理使用止血帶對動靜脈血流予以阻斷,減少出血量。
綜上所述,由于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及點狀剝脫術對于治療GSVV有較好效果,且具有微創手術特點,同時較之其他微創手術,無需特殊技術與設備,便于在基層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