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榮
東部戰區總醫院淮安醫療區神經內科,江蘇淮安223000
急性腦梗死(ACI)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病,由腦動脈供血異常而引發。由于腦組織儲能能力不高,耗氧量大,故在供血不足時,極易導致腦組織損傷[1]。研究表明,腦組織缺血8~10 min,將發生不可逆損傷[2]。急性腦梗死患者缺血位置鄰近組織在較短時間內可保持完整的離子、結構平衡狀態,如果迅速恢復血供,并改善炎癥,則可減少腦組織損傷,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復[3]。對于急性腦梗死,臨床多行藥物治療,阿替普酶、依達拉奉均屬于常用藥物,其中阿替普酶具有溶栓作用,可誘導纖溶酶原轉化,加快纖維蛋白降解,依達拉奉則能夠清除氧自由基,可改善腦部組織損傷[4]。該次研究以該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單用依達拉奉治療與聯用阿替普酶溶栓進行急性發作腦梗死患者治療的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選擇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滿足《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中對急性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手段(CT、MRI)確診;②首次發病;③近期無腦外傷;④發病時間5 h內;⑤意識清楚,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腎等臟器損傷者;②既往顱內出血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近期使用抗凝藥物者;⑤既往精神疾病史者;⑥用藥禁忌證者;⑦不同意參與研究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1~85歲,平均年齡(67.22±4.8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5 h,平均(3.15±0.80)h。研究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50~83歲,平均年齡(66.28±5.10)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5 h,平均(3.22±0.85)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環等措施治療,并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的控制。口服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31020142/國藥準字H31020143;規格:0.3 g/0.5 g),首日劑量30 mg,后100 mg/d。如腦水腫,可靜滴20%甘露醇(國藥準字H31021161,規格:250 mL:50 g),劑量按體重0.25~2 g/kg,30~60 min內滴完。結合病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對照組采用依達拉奉(國藥準字H20183191;規格:20 mL:30 mg)治療,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2次/d,以依達拉奉30 mg配比氯化鈉注射液250 mL用藥。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靜脈滴注阿替普酶(國藥準字S20160055,50 mg/支),1次/d,以阿替普酶100 mg配比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后,評價治療效果。
①臨床療效。臨床治愈:NIHSS評分減分率90%以上,病殘程度0級;顯效:NIHSS評分減分率46%~89%,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NIHSS評分減分率18%~45%;無效:NIHSS評分減分率低于18%者。總有效率=臨床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全自動血液生化儀進行檢測,指標設定為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以及血細胞比容。③炎癥因子。指標設定為腫瘤壞死因子(TNF)-α與高敏C反應蛋白(hs-CRP),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預處理后以酶聯免疫法檢測。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較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n(%)]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該類指標水平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
治療前兩組TNF-α、hs-CR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炎性因子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
急性腦梗死起病急且進展迅速,影響因素多,常見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肥胖、酗酒等,治療難度大[5]。對該病臨床治療時,以迅速溶栓,再通血管,促進組織微循環再灌注為主要目標。在采用依達拉奉治療時,可清除腦組織損傷位置的自由基,可較好保護神經,減少細胞損傷與凋亡,提高神經細胞存活率,減少梗死的面積,為腦組織血供恢復爭取時間[6-7]。阿替普酶則屬于臨床常用溶栓藥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減輕血管阻力,可通過溶通血管,改善狹窄、阻塞位置血運,進而可縮小缺血面積,加快組織、神經的恢復[8-9]。該兩藥物聯合應用,可從不同作用機制減輕腦組織損傷,有利于恢復再灌注,具有協同作用。該次研究中,研究組在聯用阿替普酶與依達拉奉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73.33%(P<0.05),提示聯合用藥更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韓木軍[10]研究中,對觀察組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聯合依達拉奉治療后,NIHSS評分為(4.37±2.16)分,低于對照組(P<0.05),也驗證了該方案對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的作用。而在血液流變學指標上,該次研究研究組治療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以及血細胞比容分別為(5.42±0.66)mPa·s、(11.06±2.25)mPa·s、(1.02±0.21)mPa·s、(35.78±4.81)%,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方案有利于改善血液黏稠性,有利于促進血液流動。葉靜等[11]研究中,研究組急性腦梗死者聯用依達拉奉與阿替普酶治療后,Qmean、Vmean分別為(9.29±1.48)cm3/s、(18.59±3.61)cm/s,均高于對照組(P<0.05),也佐證了該方案對改善腦部血流指標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阿替普酶可促進纖維蛋白的講解以及血栓的溶解,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故有利于血流指標的改善。而在炎癥反應上,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hs-CRP、TNF-α水平為(8.96±3.20)mg/L、(1.74±0.18)ng/L,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用藥有利于減輕機體炎性反應。劉偉娜[12]研究中,對研究組急性腦梗死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療后,hs-CRP、TNF-α水平分別為(8.99±3.15)mg/L、(1.72±0.17)ng/L,高于常規治療對照組(P<0.05),進一步驗證了聯用阿替普酶對改善機體炎性反應的作用。原因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機體炎性反應程度與梗死面積存在正相關關系,聯用阿替普酶可通過縮小梗死面積,減輕機體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聯合依達拉奉溶栓治療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機體炎性反應,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