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峽 蔡世昌 于鵬輝 鞠曉軍 向 莎 陳義萍 姜 俊
1.湖南醫藥學院解剖教研室,湖南懷化 418000;2.湖南醫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懷化 418000
系統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人體標本掌握各器官的正常形態,為臨床實踐打下形態學基礎。本教學團隊借助獨特的資源,以“尊重、愛惜、感恩”為核心,將思政教育與解剖學有機結合,開創“一線二紅三維”的全新教學模式,“一線”指以思政教育為主線,“二紅”指理論與實驗兩個紅色教案,“三維”指線上網絡課堂+線下傳統課堂+實驗課堂,在授業(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傳道(培養醫學生品德),培育醫術醫德兼備人才,傳道、授業、解惑,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讓醫學返璞歸真,回歸生命[1-2]。
緒論章節中,在介紹系統解剖學發展簡史時,通過引導式講解,啟發式教育,從懸壺濟世、杏林等典故及詞語為講解切入點,挖掘思政元素,例如:歷史上的眾多醫家都是以救世濟民為己任,華佗一生致力于為民治病,研創了麻沸散和五禽戲;張仲景在看到傷寒肆虐時,精研醫術,終著成《傷寒雜病論》,以救死扶傷[3];明朝隆慶年民間已有種痘的記載,這種種痘方法為后來種牛痘疫苗的人工主動免疫治療提供了科學基礎[4];清末民初,張士驤、張山雷和張錫純三大醫家,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對腦出血發病機制的認識和用藥原則對現代中醫治療腦出血有著長遠的影響[5]。這些都體現了儒家醫學“醫乃仁術”,習醫之人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醫乃生死所寄,責任匪輕”的醫學思想核心內涵[6]。我國已在公共衛生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例如:中國共產黨黨員利用“層級運作模式”,發動廣大群眾,取得了血吸蟲病防治的歷史性勝利[7]。另外,我國也是最早應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的國家,為人類戰勝天花這一烈性傳染病做出了巨大貢獻[8]。如此卓越的成就,使學生感受到祖國醫學文化博大精深,激發其愛國熱情,激勵其報效祖國的決心。理解黨和國家實施公共衛生防治戰略,明確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理念,理解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愛黨、愛國,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9-12]。
“無言老師”,即捐獻者遺體,是系統解剖學課程中特殊的資源。當學生第一次走入解剖學實驗課堂時,可先到人體科學館進行參觀,以紀錄片形式向學生講述遺體捐獻者的故事,詮釋無言老師生命的特殊存在方式和意義,組織學生舉行追思儀式,讓學生感受無言老師精神洗禮[13-15]。在理論課堂上,找準專業知識點,融入器官捐獻的思政元素。例如:介紹骨骼知識時,教師們可以從骨髓造血功能這一專業點,聯系臨床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映射出人體造血干細胞的捐獻知識。雖然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理想方法,但要尋找與患者組織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干細胞卻不容易。所以公民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意義非常大,捐獻造血干細胞對供者的身體健康并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捐獻造血干細胞,可以傳遞生命新希望。類似上述的專業融入點,在系統解剖學課程中還有很多,例如:從腎的功能,聯系臨床尿毒癥患者,映射出腎移植知識;感官系統的眼球壁角膜,聯系角膜損傷至失明患者,映射出角膜移植等,這些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尊重無言老師和器官捐獻者,感恩他們無私奉獻,遺愛人間的精神,消除對骨髓捐獻及器官捐獻的偏見與誤解,引導民眾移風易俗,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承擔社會責任,傳承大愛精神[16-17]。
建議通過榜樣示范對學生進行精神激勵,例如: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奉獻給世界的禮物——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18];張亭棟、王振義兩位學者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19];飛機上“吸尿救人醫生”張紅、肖占祥的萬米高空救人事跡[20],通過這些榜樣的力量,對學生加強職業道德培養,增強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系統解剖學內分泌系統涉及垂體、甲狀腺、腎上腺等對人體的生長發育很重要的器官,激素異常分泌可引起身體缺陷、精神變化及更年期父母的態度、行為變化等;中樞神經系統,腦的發育不全或是受損都可能導致智力缺陷或肢體功能障礙,這些往往會引來他人異樣眼光和不理解[21]。在講解上述知識點時,可結合一些案例,以角色扮演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使其學會換位思考,給予社會殘障人士和弱勢群體更多的理解和關懷。這樣可以使學生感知殘障群體的痛苦,培養共情能力,增強對殘障群體的關愛意識及弱勢群體的幫扶意識,學會攜手同行。
正面教育雖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對醫學生而言,在學習和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反面素材或反面典型,一些媒體報道的醫療態度惡劣、過度醫療、收受紅包、醫務人員道德喪失等事件[22],可以通過醫療案例分析、分組學習、課堂討論等形式,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例如:在介紹前庭蝸器結構時,可以聯系臨床耳聾,尤其是藥物性耳聾來展開討論。在我國很多兒童突發性的耳聾都是由于濫用抗生素造成的[23],可以借此案例,告誡學生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會帶來很多不良后果,應該規范用藥原則,嚴格遵循抗生素的適應證和注意事項,合理制訂給藥方案,培養學生的原則意識。
在系統解剖學教學目標設置中,除了知識、能力目標培養外,素質目標緊抓“思政教育”這一條主線,以“尊重、愛惜、感恩”為核心,將思政教育與解剖學有機結合,在專業知識講授的同時,從上述知識點著手融入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們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醫師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進一步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授業的同時,更注重傳道,培育醫術醫德兼備人才。
教案是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及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進行具體設計和安排。如何有效實施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案設計很重要,本教學團隊從授課內容、思政元素融入點、教學組織及教學安排等方面著手,完善了系統解剖學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紅色”教案。見圖1~2。
圖1 系統解剖學理論課“紅色”教案
圖2 系統解剖學實驗課“紅色”教案
通過三維立體課堂將專業知識、思政元素、實踐技能三者有效互補融合,最終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三維立體課堂將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師作為主導,傳統課堂作為主要載體,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結合實驗課堂和線上微視頻、微課,在線教學平臺等輔助載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將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進行專業內容、知識點的學習。具體實施過程如下:首先,教師在線上平臺發布任務給學生,通過觀看教學平臺的教學PPT、微課等,完成部分學習任務;然后學生走入傳統課堂,教師重點講述專業知識,在專業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通過臨床實例、新聞、實踐演示、小組討論等形式,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人文關懷、專業認同、社會責任、規矩意識等融入專業課程中,如鹽入水,潤物無聲,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在講消化系統時,可以聯系臨床疾病——胃潰瘍,其好發于胃小彎,而胃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密切相關,從而引出使用公筷的優點和必要性,植入公共衛生觀念,加深對“健康中國戰略”的了解;最后,學生帶著已學到的理論知識走入實驗課堂,結合實物標本、模具、三維虛擬系統等教學工具,可以通過班級分組、模擬臨床病例情景等方式,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團隊協作意識和人際溝通能力。
采取課堂考勤、平時作業、討論參與、期末理論考試等多形式、多角度考核,充分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能力;實驗課程以平時表現、實驗報告、操作考核等方式進行,注重學習過程性評價。同時將素質教育活動量化,考核學生在實訓操作中,是否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增加醫德、醫風及工作態度等素質考核指標;強調平時作業的時間觀念及真實性;以小組學習為單位考查學生是否有團結協作精神、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主人翁責任感。最終,系統解剖學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20%平時成績(作業、考勤、討論參與等)、20%素質指標分(在實訓操作和分組學習情況中素質指標等)和60%的期末理論考試成績。
創新教學模式的設計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基本路徑,系統解剖學是醫學教育中的先修課和必修課,是新時代醫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系統解剖學課堂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就需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認真領悟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找準適當的專業知識融入點,充分利用新的教學模式,將專業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科學性與人文社會性相結合,增強教師傳道授業的師德本色,彰顯立德樹人的課程底蘊[24-27],通過教學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教育中,發揮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做到知識傳播,價值引領。但相對而言,思政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未來將會面臨許多的挑戰,還需不斷深入探究“課程思政”教學規律,全面強化體系化、規范化建設,科學實施考核評估與效果評價等,提升課堂建設質量,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