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翔華
(燈塔市水利工作服務中心,遼寧 燈塔 111300)
一般地,傳統的河道治理多選用修筑防護堤、硬化河道等護岸措施,以滿足防洪排澇、行洪安全的目標要求[1]。在穩定岸坡、防止河道沖刷等方面這種治理方式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破壞了微生物、水生物的遷移通道和生存場所,水陸之間的連接通道被阻斷,使得河流的自凈功能逐漸下降,生態系統失去原有的平衡,水環境開始惡化。自1990年,生態技術逐漸被應用于河道治理。因此,以保護河道水生態環境和恢復河道生態多樣性為出發點,以滿足多功能開發和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經濟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為條件的生態河道建設,逐漸成為生態、生物、環境、水利等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2]。
依據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和生態理念,現代河道治理要重視生態、社會和行洪排澇功能,充分發揮水系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功能,不斷改善生物舒適性、河流安全性,從而實現人水和諧相處及河流系統良性循環[3]。如何選擇適合的生態材料是實現河道治理目標的關鍵,這也是落實生態理念的重要內容。
實踐表明,建筑材料、工程構造、河岸形式等因素與河道治理密切相關。為保證河流系統擁有完整的食物鏈,河道生態治理必須創造多樣性的水生動植物生長環境,而實現物質交換、能量傳遞和完整食物鏈的關鍵就是選擇合適的生態材料。因此,生態材料要符合生態、安全、景美等多功能呢要求,充分利用多孔質特性創造人水和諧的自然景觀。
1)破壞景觀環境。傳統的河道治理比較注重行洪排澇、岸坡穩定等基本功能的實現,因此河道建設時普遍存在河岸河底硬質化、渠系化、斷面規則化等現象。傳統河道治理大多選用混凝土、漿砌石等抗沖能力強的硬質材料,由此構造的河岸耐久性和抗沖刷性好,行洪能力強且水流速度快,可以充分發揮穩定岸坡、行洪排澇等基本功能。雖然這種方式可以保證行洪安全,但硬質的漿砌塊石邊坡、擋墻生硬的阻斷了水陸動植物間的交流,河流孕育生命的功能被潮起潮落留于岸坡上的污濁破壞,以往青翠、綠意的自然景觀消失不見,現代工業文明使得滿目青綠、碧波蕩漾、魚游淺底、大樹庇蔭的河流自然景觀逐漸消失。
2)破壞水生態環境。硬質材料完全覆蓋整個河岸表面,嚴重破壞了水生、陸生動植物原有的生存環境。此外,硬質邊坡阻斷了淺層地下水、地表水與河流之間交換,自然過濾與滲透功能的失去使得河水變得更加渾濁。硬質材料對水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體現在:①采用水泥、石料等材料修筑的河道岸坡,大大降低了河流水質凈化、水源涵養等功能,水生物種難以生存并進一步了加劇水體的惡化;②水流速度的加快使得部分水生物種被沖走,岸坡上天然植物的缺乏和水生物種的減少,不利于水鳥等野生動植物的生存;③河水溫度受到陽光作用出現過大的變化,破壞了水系統平衡,特別是夏季高溫季節易滋生病菌、蚊蠅等,使得河流發黑發臭和水污染加劇。
1)符合岸坡穩定要求。在確保河道行洪安全的基礎上研究應用的生態材料,能夠實現水資源調度、防洪排澇等基本目標,所以生態材料具備抗沖刷及邊坡穩定的功能。
2)符合水陸系統交流的要求。生態河流是一個與周邊生態系統密切聯系、與周圍生態環境物質交流交換的開放式系統,生態材料能夠實現水流、地下與地表水系統間的交流互換。
3)符合水生動植物棲息要求。河流是一個持續優化、不斷改進、自然循環的復雜系統,系統內存在著完整的生物鏈,不同生物能夠互為食物,所以生態材料要創建一個適合水生、陸生、水陸兩生動植物生長的棲息環境。
4)符合自然景觀要求。人水和諧為現代河道建設的主要目標,在實現生態、資源等功能的情況下,河道生態治理還要符合景觀要求。
實踐表明,植被是有效控制風力、水流等外在因素引起的平緩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加筋麥克墊是將聚合物絲原料按特定的纏繞方式,制成三維空腔開敞式且孔隙率不低于90%的柔性結構,其主要功能如下:為植被生長提供臨時保護,有效抑制裸露土體的沖刷;此外,能夠提供永久加緊作用,增強植被的抗沖作用。實際上,天然加筋材料有亞麻、黃麻、椰棕墊或柴排等多種植被,因其維持加筋時間較短而具有臨時性特征,采用此類材料構造的岸坡質量并不均勻很容易出現薄弱環節。此外,使用惰性材料的加筋麥克墊提供的加筋時間較長,其服役年限比較久遠屬于永久性材料,并且能夠實現高標準、工廠化生產,防護質量較均勻,其主要特點如下:
1)生態性好。符合生態治理總體要求,具有較強的加筋與植被再生功能,生態性較好。
2)成本較低。加筋麥克墊材料的使用能夠大大節約水泥、石料的用量,其經濟優勢較明顯,總體投資低。
3)安全性強。由加筋麥克墊構造的防護系統抗沖流速可達到4-5m/s,其自然滲透體系能夠快速的消散因水位驟降而引起的孔隙水壓力,從根本上避免崩岸的形成。
4)便于施工與連接??梢耘c水利工程其它結構牢固的聯結為一體,整體性好、穩定性強。施工過程中不受天氣變化的限制,無需投入大型機械和專業技術人員,所以能夠明顯加快施工效率。
生態石籠是指按照機械編織的方式,采用經特殊防腐處理且延性較好的低碳鋼絲編織成箱籠,并填充石料的結構,見圖1。生態石籠具有抗沖刷性好、撓性大等優點,石料間的孔隙為微生物、動植物、水土之間的聯系創造了條件,并且具有一定的變形適應性。在孔隙內水生植物能夠茁壯的生長,同時植物根系可以與土壤固結,有利于增強石籠抗沖性和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使用年限。

圖1 生態石籠結構
為了防止鋼筋腐蝕、銹蝕以及延長石籠使用壽命,可采用PVC涂層及鍍鋅層處理鋼絲表面,結合實際工程要求可將石籠制成多種尺寸和形狀,其存在的特點如下:
1)整體穩定性好。格網是利用專用機械編制而成的雙絞網狀結構,即使箱籠出現局部破壞也不會影響其整體性。采用適度變形的低碳鋼絲將全部工程連接成整體,該過程不需要分縫,并且結構整體在出現不均勻沉陷時也不會產生嚴重問題或者裂縫。
2)透水性好。經過填充料的孔隙,可以將擋墻砌體后填土中的水排出,并且通過砌體能夠快速的排出滲入墻后土的地表水,從而減少墻后地下水壓力。
3)可變性更強。在新建生態護岸工程中,可以沿原護腳方向安裝箱籠,墻身長度可以任意的增加。在墻身受力條件和地基承載力允許時,可在原墻身上繼續疊砌,結合實際需要適當提高墻身高度。
4)易于維護。因在順長方向石籠可以加設有隔板網,從而形成獨立的立方體,當網格破壞導致某個立方體出現石塊擾動而被水流沖走時,這僅僅是有限的、局部的口,加之雙向交織的鐵絲網能夠有效的控制局部破壞進一步延伸,維修時只需將局部損壞的網格重新填滿石料修補即可,所以維修較為簡單。
5)施工方便、迅速。依據設計要求,可將網箱體工廠化制成半成品,按設計圖在施工現場定型組裝,并鋪設在開挖好或整理好的基坑、土坡上,然后砌壘、鋪設成擋土墻或護坡,經蓋網加設、填充料灌入等完成施工。該過程具有便于機械化操作、受氣候干擾小、操作便捷等特點,在加快工程進度的同時又能保證施工質量。
生態袋是指用特殊的軟體材料替代硬質石材、鋼筋、混凝土等填充材料,由此形成的營養土可維持植物的生長需求,比較適用于軟性邊坡。這種特殊材料具有透水不透土的特殊功能,土壤中的水分可以自由的交換,但防止土壤、養分等填充物的流失以更好的維持植物生長。透過生態袋植物根系能自由進入基礎土壤生長,類似于把土體與袋體用無數根錨桿連接,從而發揮再次穩固的功能,時間越久邊坡穩定性就越強,這不僅減少了后期維護成本,而且生態袋具有裂口不延伸、不助然、無毒、抗老化、抗紫外線等特點,在實際工程中實現了零污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主要構成材料有保水材料、表層土、多孔混凝土、難溶性肥料等,其中多孔混凝土發揮著重要的骨架作用,通常由粗骨料、細料、水泥、礦渣、硅灰等材料組成。無機人工土壤、苔泥炭、高分子吸水材料及其混合物等為工程中普遍選用的保水材料,在表面鋪設表層土創造適于植被生長的環境,并提供生長初期所需的養分。植生型生態混凝土能夠增強岸坡抗沖能力,其主要特點如下:
1)自然植物的生長有利于加速修復生態環境,激發土壤層生物活性恢復物種多樣性。
2)自然結合的土壤與植物根系能夠增強護坡斜面的牢固性,植物根系的生長可以加快松散土壤團?;?/p>
生態魚槽磚是一種可以提供覓食、繁衍、避難、棲息等場所以滿足水生生物生長需求的多孔質磚塊,有利于實現水生、陸地一體化生態效果。
在項目前期工作中,該工程就貫徹落實生態治河理念,力求與自然、生態、環保、低碳的和諧統一。在水位變動區擬設置防護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以天然斜坡方式作為河道護坡類型;選擇材料時,該項目詳細的比較與分析了不同生態材料特性,并確定護坡結構為生態石籠,全段未使用傳統的硬質材料。在各方面該項目均受到好評,并成為生態治河的典范被廣泛的宣傳推廣。
高南河護岸工程主要包括人工湖建設和生態護岸治理等內容,治理段長5km,通過實施治理以充分發揮防洪排澇功能。由于該工程位于城市核心區,具有較高的生態景觀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把控質量與選材關,最終成為游暢、景美、岸綠的典范工程。
護岸選型時綜合考慮了沿岸的用地功能,結合不同的用地類型合理劃分防護功能區,并選擇下沉式、跳出式親水平臺等適用于各功能區的護岸型式。
河道治理中硬質材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現已無法適應河道生態治理的要求,生態材料對于改善水環境、恢復水生態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被成為維持生態系統的“生命體”。文章全面分析了硬質材料在河道治理中的不足,并結合實踐工程提出生態材料的功能,歸納總結了常見的幾種生態材料及其特點,可為其他河流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