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江,董 俐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陽 550000)
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保護好長江流域是保障中國生態安全的重大需求,《長江保護法》于2021年3月1日開始施行,長江立法目的是為了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江流域水庫工程建設數量多、分布范圍廣,其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起到良好保障作用的同時,也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長江流域已建、在建、擬建水庫工程應充分貫徹落實新頒布《長江保護法》生態環保要求,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1]。
新中國成立后,長江流域水庫建設經歷了從小到大逐步發展的過程。20世紀50—60年代,修建的水庫以中小型為主,大型水庫開始起步,建設速度逐步加快;20世紀70年代初,建成了丹江口水庫一期工程,其總庫容為209.7億m3(后期大壩加高后總庫容為339.1億m3),是長江流域第一座特大型水庫;20世紀80年代建成了長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庫——葛洲壩水庫;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投建長江全流域最大水庫——三峽水庫,該水庫總庫容達到450.4億m3;步入21世紀,一大批電站水庫(主要分布在長江上游地區)開工興建,包括溪洛渡水庫(總庫容126.7億m3)等,大型水庫數量大幅增加。
在長江流域已建的51642座水庫中,大型水庫數量282座,中型水庫數量1543座,小型水庫數量49817座,大中小型水庫分別占0.54%、2.99%、96.47%;水庫總庫容3606.85億m3,大中小型水庫分別占79.84%、11.51%、8.65%;興利庫容1799.85億m3,大中小型水庫分別占74.53%、13.60%、11.80%;防洪庫容765.76億m3,大中小型水庫分別占85.86%、8.31%、5.83%。長江流域已建大中小型水庫統計,見圖1。
長江流域的水庫具有供水、灌溉、發電、防洪、養殖、旅游、航運等效益中的2項以上的綜合性效益。根據相關統計資料分析,長江流域在建、已建水庫中,以供水為主的水庫11523座,占比22.31%;以灌溉為主的水庫30931座,占比59.89%;以發電為主的水庫1852座,占比3.59%;以防洪為主的水庫有7048座,占比13.65%;以養殖為主的水庫120座;以航運為主的水庫3座;以其他效益為主的水庫120座。

圖1 長江流域已建大中小型水庫統計
《長江保護法》明確需有關部門組織編制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及修復相關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指導和約束作用,有效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法律規定應加強對流域擬新建的大中型水電站工程進行科學論證,并報有關部門批準,對流域內已有小水電工程,不符合國家生態環境政策要求的,地方政府應當要求進行分類整改或逐步退出[2]。
《長江保護法》在我國法律中首次建立了生態流量保障制度,要求水利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合理確定長江流域重要控制斷面的生態流量控制指標,并將生態流量納入流域年度水量調度中統籌考慮,確保河流生態用水需求。法律規定應將水利水電、航運等工程的生態流量調度內容納入工程運行調度統籌考慮,確保生態流量調度持續滿足要求,并有地方政府監督實施。
長江流域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需進一步加強,流域內省級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采取最嚴格環境保護措施,有效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流域涉及地方政府應當對飲用水水源取水口進行合理化布局,組織編制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風險應急預案,強化備用水源地和應急水源建設,對飲用水源地水質情況進行在線實時監測。
《長江保護法》明確了國家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實行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的治理原則。應依據流域生態修復規劃,進一步組織實施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三場一道”(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棲息地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實施生態環境修復措施。對魚類等水生生物洄游產生阻隔的涉水工程應當結合實際采取建設過魚設施、生態調度、河湖連通、增殖放流等多種措施,充分滿足水生生物的生態需求。
長江保護法對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做出了明確規定,有關部門首先組織編制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修復規劃,按照規劃組織實施流域內生態環境修復工程;保護規劃的編制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把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總基調,提高政治站位,梳理規劃編制思路,充分體現規劃的客觀性、前瞻性。規劃實施過程中規劃組織編制機構需加強跟蹤評估工作,確保規劃實施效果。規劃實施完成后規劃組織編制機構需及時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指導后續規劃編制工作[3]。
對于流域內擬新建大中型水電站工程,應科學、充分的論證其規劃符合性和建設必要性,判斷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戰略發展和改善民生需要,在科學論證過程中需高度重視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工作,加強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對流域內已有小水電站工程,應根據國家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政策要求,采取整改和退出措施,對于退出類電站采取措施逐步退出,退出電站應及時采取水生態修復措施,恢復河道連通性和生物多樣性修復,對于整改類電站,應嚴格落實缺項審批手續整改、生態流量下泄措施整改、生態流量在線監測設施安裝、水生態修復措施等要求。退出類和整改類小水電完成清理整改工作后,需及時完成驗收銷號工作。
為確保生態流量下放要求得到落實,需明確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確定重要斷面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的生態流量監測體系,并將生態水量納入年度水量調度計劃,加強調度監管,落實生態流量調度要求;同步建立長江流域生態流量監管平臺。
已建、在建、擬建水庫應按照長江流域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目標要求,或在已有規劃、水量分配、環境影響評價等成果基礎上,穩定、足額下泄生態流量,并將生態用水調度納入水庫工程日常運行調度規程,建立調度運行機制,保證河湖生態環境流量,特別應保障魚類產卵期和枯水期生態流量基本需求。
在水庫工程前期工作論證階段,結合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求,合理布局取水口,并開展水質影響預測分析工作;工程建成蓄水前,及時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并逐級上報審批,盡早編制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風險應急預案,對上游及周邊現有污染源和風險源進行清理整治,一級水源地邊界建設防護隔離帶,在取水口附近安裝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對飲用水源水環境治理進行實時監測。
長江流域各水源地可根據水源地安全保障需要,對特別重要的水庫飲用水源地可編制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實施方案,對匯水區域內污染源提出最嚴格的管控措施,加強水源地附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保障水質持續穩定達標。
水庫工程應按照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修復規劃、河湖水系連通修復方案要求有序開展水生態修復工作,修復措施主要包括:①棲息地保護及修復。河流連通性修復、岸邊帶營造和生境改造、制定棲息地保護管理規定等;②過魚設施。包括集運魚系統、過壩升魚機、人工魚道等;③人工魚類增殖放流。以工程自建魚類增殖放流站為主,部分依托已建魚類增殖放流站,開展珍稀保護、地方特有魚類繁殖試驗研究。④生態調度。考慮可調節水庫工程攔河壩下游魚類繁殖期漲水過程需要,考慮在每年主要魚類繁殖期實施生態調度,下放流量促進魚類產卵。具體調度水量、調度時間、持續時長應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合理安排,滿足魚類產卵繁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