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國家近期出臺的“雙減”政策助力教育良好生態,一些教培機構受到了一定影響,企業面臨轉型,不少教培老師可能會失去原來的工作。未來,他們的路該怎么走呢?怎樣平穩渡過轉型期?
張杰(化名)今年30歲,曾經是教培機構的一名數學老師。如今,他正面臨著轉型,以及對未來人生和事業的迷茫。
裁員“來得太快”
猝不及防,還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張杰就已經收到了公司下發的裁員通知。“真的從沒想過,這樣的事情有一天竟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他感嘆道,記得相關政策剛剛出臺的時候,公司還在跟大家討論應對辦法,之后就沒有再討論了,再之后裁員就開始了。也有部分員工選擇了換部門,不過,事后才發現,這只是公司變相裁員的
“緩兵之計”,不僅薪資水平大幅降低,而且做的工作也根本不對口。
張杰選擇了直接拿裁員補償。他在這家機構已經工作了6年,理論上應該獲得“N+1”也就是相當于7個月薪資的補償款。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最后到手的錢“相當于沒有”。有一些員工還在維權中,不過張杰覺得希望不大。
他說:“兩年前公司主體變更,員工們重新簽過合同,N就直接變成了2,加上老師的薪資結構是基礎工資+課時費等,公司給賠償的時候只按底薪算。雖然公司顯然是在想盡辦法克扣給我們的補償,但流程看起來基本上合規,維權的空間可能不大。”
由于業務能力突出,張杰原本在該教培機構已經小有名氣,每月的收入在3萬~5萬元不等,而這次裁員的補償款則僅有1萬元左右。
8年職場多磨難
之所以能在教培行業表現十分出色,這和張杰在學生時代的特長密不可分。他從小偏科嚴重,一路憑借數學競賽名次“保送”進上海某985高校的數學系,一直以來他幾乎都被同齡人視為“數學天才”。
不過,回顧張杰的職場生涯,在成為教培老師之前,可以說并不順利。畢業后,他先是進入了一家金融機構工作,只做了一年多就感到完全無法適應,主動辭職。此后,在“家里蹲”的歲月中,他學會了炒股,可惜不久后就遭遇了2015年的“股災”,幾乎虧光了問父母借來的本金。
直到找到教培機構的工作,讓張杰重新找到了自我價值。“當時本土教培機構正在瘋狂增長,遍地是機會,我起初只是不想再呆在家里‘廢柴下去了,沒想到自己真的很適合當數學老師。”
張杰說:“有時候覺得社會上的工作很可怕,因為我不知道跟那些人說什么,我可能只適合當老師。”他的性格比較內向,離開教培行業后,第一志愿是去公辦學校當數學老師,不過,公辦學校的編制有限,競爭也十分激烈,目前來看很難實現。
想去遠方看落日
“我想去海邊,看一看落日,讓秋日的海風,使我清醒......”在這個9月,張杰的手機里常常放這首歌。
張杰成長的家庭環境較好,父母提供的經濟條件也遠遠好于同齡人,因而從小到大沒有經歷過工作以外的挫折。這次工作的變動,與其說是經濟上的打擊,實際對他的心理打擊更大。
他表示,剛開始覺得不工作也沒什么大不了,有段時間就在家里論證數學定理。不過,父母雖然嘴上不說,但經常對他流露出某種擔憂的情緒。“感覺自己在他們眼中就像個問題少年一樣,這種情況給我
一種無名的壓力,只想逃離”。
這次,張杰打算離開從小生活的上海,去二三線城市生活一段時間,備選的目的地包括杭州、青島、海南、大理、成都等。不過,目前還沒告訴父母這個計劃。在教培機構工作的6年,讓他有了一筆200萬元左右的積蓄,之所以能有這么多存款,一方面是當教培老師期間的收入確實高,另一方面是張杰確實沒有太多世俗的消費需求,加上與父母同住,花銷就更加少之又少。
張杰沒有買房和結婚的打算,自己的存款大部分投入了股市,不過由于此前失敗的教訓,他投資的大多是一些風險較低的大盤股,這幾年收益不能算高,但至少保住了本金,沒有再經歷過大幅虧損。
他最后說道:“論做數學題我可能是全國一流的,不過在生活方面,可能我只有小學生的水平,今后該如何安排,想聽聽‘理財老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