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袁文杰 夏業鮑
摘要 生態興,則文明興。金寨縣長期堅持生態立縣戰略,積極探索即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綠色發展之路,2020年,徹底摘掉“貧困縣”帽子,生態經濟成效顯著。在全面總結金寨生態文明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分析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深化金寨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生態文明;做法與成效;問題;建議;金寨縣
中圖分類號 X 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8-024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5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nzhai County
LI Jun1,YUAN Wen-jie2,XIA Ye-bao3 (1. Jinzha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ranch of Luan City,Jinzhai,Anhui 237300; 2. Huaishuwan Township Peoples Government, Jinzhai,Anhui 237300; 3.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Anhui 230036)
Abstract If ecology prospers,civilization prospers. Jinzhai County adheres to the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ounty for a long time,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road of green development that combines Jinshan and Yinshan with Lüshui and Qingshan.In 2020, it will completely remove the “poor county” hat, and achieve remarkab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result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Jinzhai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Jinzhai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actice and effect;Problems;Suggestions;Jinzhai County
作者簡介 李君(1971— ),男,安徽金寨人,從事生態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員,從事思想政治與高教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9;修回日期 2021-03-01
郡縣治,則天下安。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2]。金寨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長期堅持生態立縣戰略,追求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總結好金寨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剖析金寨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對于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等生態文明理念,積極探索貧困山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金寨縣情概況
金寨縣地處安徽省西部,大別山腹地,鄂豫皖3省交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境內擁有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總蓄水量超50億m3,是合肥等大中城市的飲用水源地。金寨高山林立,森林覆蓋率達75%,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被確定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區和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全縣總面積3 814 km2,總人口約70萬。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金寨時曾說:“大別山的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動搖,著力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通道,走出了一條生態高顏值、發展高素質的新路子,有力支撐了脫貧攻堅和縣域經濟發展。全縣貧困人口由2016年的8.43萬人減至1 821人,7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由14.3%降至0.31%,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2020年4月高質量退出貧困縣,徹底摘掉戴了幾十年的“貧困帽子”。
2 金寨縣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做法和成效
2.1 守護青山綠水,把環保理念上升為生態戰略 早在20世紀80年代,金寨就提出了“少生孩子多栽樹”“刀斧不上山、青黃不下山”等樸素的生態環保理念,1996年就被確定為全國首批69個生態示范區示點之一。2012年以來,金寨縣鮮明確立“生態是立縣之本”的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人口向集鎮、工業向園區、土地向大戶”“三集中”,為實現綠色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1.1 狠抓森林資源保護。把“砍山賣樹”變為“封山育林”,推動全縣2 000多名林業職工轉產轉業。推深做實“林長制”,聘請2 700多名貧困勞動力擔任護林員,大力推進古樹名木保護等林業十項工程。深化林業執法體制改革,從重從嚴查處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計劃,整縣推進“桂花工程”“映山紅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升至75.52%,消失近30年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重現家園。
2.1.2 狠抓水土污染防治。投資3.7億元取締梅山、響洪甸水庫網箱和庫灣養殖,出境水質均達到地表水 Ⅱ 類以上。全面推行“河長制”,壓實縣、鄉、村3級河長責任。重拳打擊企業違規排放廢水,建成新老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在全市率先實現鄉鎮集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覆蓋,并采取PPP模式實行社會化托管,建立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大力推進禁養區調整劃定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面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投資2 900萬元以上,取締33處礦山并進行生態恢復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非法開采砂石行為。
2.1.3 狠抓空氣質量提升。推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網格化管理,農作物秸稈從未出現焚燒火點,在全市率先實現縣城禁放煙花爆竹,2019年年均PM 2.5控制在37 μg/m3以下,空氣優良率達90.2%,空氣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全市最優。
2.2 壯大綠色工業,把政策限制轉變為發展機遇
2.2.1 提高準入門檻。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劃定21項禁止類、11項限制類產業項目,抬高企業投資門檻,整改高耗能企業30多家,完成海創環境公司等企業污染治理,堅決杜絕“黑色”GDP。“十二五”以來,全縣共拒絕100多億元的投資項目,關閉 22 家石料開采加工企業、24 家采砂選鐵企業。
2.2.2 壯大綠色工業。圍繞創建全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縣,強力推進清潔能源工程,共建成清潔能源總裝機197萬kW,先進光伏制造業產值達35億元[3],初步形成了光伏新能源、電子新材料、生物醫藥大健康、機械加工制造四大產業集群,金寨現代產業園區成功申報“省綠色生態示范城區”。
2.2.3 改造傳統產業。加快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支持企業引進新工藝、開發新產品。2019年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達40多億元。
2.3 做強生態農業,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
2.3.1 抓實“兩個替代”推動優質化。每年投入2 000萬元,深入實施“兩個替代”(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從根本上防控農業面源污染,全力打造高檔優質生態農產品。實施茶園有機肥替代化肥5 500 hm2、水稻733.33 hm2,種植綠肥840 hm2,全縣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優先保護 Ⅰ 類,被評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
2.3.2 培育龍頭企業推動規模化。圍繞生態茶谷、西山藥庫、江淮果嶺建設,做大做強有機茶葉、中藥材、油茶林果等特色優勢產業,全縣現有茶園1.467萬hm2、中藥材1.067萬hm2、油茶1.467萬hm2、山核桃0.800萬hm2、獼猴桃0.200萬hm2。探索集體產權制度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把分散在農戶手中的農業資源進行整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先后培育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67家、聯合體10家,農民合作社2 970家、家庭農場4 221家,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2.3.3 打造地理商標推動品牌化。先后注冊“大別山的問候——源自金寨”“長壽金家寨”區域公共品牌及金寨紅茶、金寨山茶油等地理商標(標志)29個,全縣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獲證企業共101家,6大類45個品種176個產品通過了有機認證機構頒證。
2.3.4 融合“線上線下”加快市場化。新建中國藥用菌大市場和大別山茶城等重要產地市場30余個、農產品加工園1個、產地加工區20余個,在市級以上城市開辦農產品直營店、旗艦店23家。成立縣文旅電商直播中心,在全省建成首家電商扶貧超市,“互聯網+”大廈成為省電商示范園區,2019年金寨縣進入全國貧困縣農產品電商50強。
2.4 發展全域旅游,把自然優勢打造為發展優勢
2.4.1 擦亮紅色旅游名片。緊緊圍繞原安徽省省長李國英關于金寨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旅游目的地、紅色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示范地”的要求,大力實施立夏節起義舊址等革命遺址修繕和紀念場館布展提升,精心編排《大別山之戀》《紅軍鞋》等紅色歌劇、微電影,以“中國紅嶺公路”風景道為依托,串聯紅軍廣場、湯家匯紅色小鎮、大灣村、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等著名紅色文化景點,全力打造國家5A級紅色景區,全面提升金寨紅色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
2.4.2 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圍繞“旅游富縣”戰略,每年安排2 000萬元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實施了一大批重大旅游項目[4],大別山旅游通道全線貫通,天堂寨、馬鬃嶺、茶山花海、六安茶谷、龍津溪地等景區設施不斷完善,建成“中國最長、華夏最美”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目前,全縣有5A景區1個、4A和3A景區各6個,金寨站成為全省首個開行始發列車的縣級火車站。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1 206萬人次、創綜合收入46.1億元。
2.4.3 加快城鄉面貌改善。持續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累計改造棚戶區近萬戶、160余萬m2,全面消除新城區危舊房,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園林縣城。搶抓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機遇,統籌推進全省首批美麗鄉村建設整縣推進試點,累計建成美麗鄉村示范點167個、落實搬遷安置點308個,復墾土地3 233.33 hm2,宅改騰退3.3萬戶10萬人,徹底改變了農村“臟、亂、差”面貌,營造了“天藍水凈、村容整潔、舒適宜居”的村莊環境。
2.4.4 做大養生養老產業。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康養旅游,成功創建中國長壽之鄉,并授予21家企業(合作社)“中國長壽之鄉”金寨長壽產品品牌使用權。依托西山藥庫、江淮果嶺、西莊溫泉,大力開發中藥養生、飲食養生、溫泉養生,加快推進傳統觀光旅游向養生體驗轉變。引進恒大集團、綠城集團來縣投資建設“恒大養生谷”“綠城春風里”等康養項目,進一步造熱養生經濟,吸引養老人氣。
2.5 加強機制建設,把各方力量融合為整體效益
2.5.1 整合資金投入機制。統籌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資金、流域下游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資金、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移民后扶資金等,積極爭取綠色發展項目中央、省預算內投資,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2.5.2 創新政策獎勵機制。制定林下特色種養業獎補、“西山藥庫”中藥產業獎補、拋荒地復耕獎補、鄉村旅游服務獎補等產業發展獎勵補貼政策;優化土地新增耕地、宅基地復墾、增減掛指標交易收益分配和使用,放寬林業信貸條件,推動林權抵押貸款;成立產業發展基金,采取“產業+基金”“基地+基金”等模式,通過股權投資、債權投資等方式,培育綠色產業發展。
2.5.3 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制訂濕地保護中長期規劃,建立以河流水資源為主的濕地保護體系;推進森林碳匯試點,逐步建立水權、排污權交易制度;充分發揮縣域優良地表水、優質礦泉水的優勢,推進水資源一二三產加快發展、融合發展。
2.5.4 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建立綠色發展指標監測評價機制、縣級水環境生態補償項目資金績效評價考核制度、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考核制度、綠色產業發展重點項目推進考核制度等,并納入全縣各鄉鎮、有關縣直單位目標管理考核;嚴肅生態環境領域問責處理,2017年以來,共查處環保領域問責案件12件23人,取得了明顯的震懾效果和警示作用。
習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1]。金寨這片紅色土地,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進一步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和增產、增綠、增收“三增協調”,逐步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著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樣板。金寨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長壽之鄉”“全國文明城市”“2020中國最美縣”等榮譽稱號。
3 金寨縣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機制尚未健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工作內容是較為全面的,需要由多個地區、多級政府、各個部門的共同配合完成”[5]。金寨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的高規格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組,下設辦公室,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兼辦公室主任,主要靠環保部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顯然力不從心。
3.2 廣大干群生態文明意識尚待提升 “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6-7]。金寨生態文明雖然逐年有所提升,但廣大干群的綠色化思維方式、綠色化生活方式和綠色化生產方式還尚未真正建立。
3.3 發展受資源環境約束較突出 縣域綠色經濟總量不高,局部區域資源承載力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較快,造成土地資源等短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增長方式尚未全面形成,生態旅游和生態農業發展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生態文化潛能有待深挖,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能力不足[8]。
3.4 生態環保投入力度不夠 多年來,金寨雖然積極爭取各方、各級環境保護資金,但由于生態環保欠賬較多,資金落實到位與成效發揮缺少相應配套政策和保證措施,再加上生態補償機制仍然不健全、補償水平不高,補償層次仍未上升到國家層面,導致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覆蓋仍然滯后,不僅直接影響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實現,也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的瓶頸[9]。
3.5 環境質量提升壓力不小 隨著金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揚塵、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生物質鍋爐等涉氣污染壓力逐漸加劇。農村大面積秸稈禁燒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傳統生物質燃燒、漚肥等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同時,由于受資金不足及配套約束,大氣污染治理、企業清潔生產、新型能源利用等項目進度較慢,環境空氣質量保持與提升的壓力持續增大。
3.6 水污染減排難度較大 金寨工業基礎薄弱,COD、氨氮等水污染排放主要來自居民生活,減排空間有限,減排后勁挖掘困難。由于居民生活分散、旅游人口增加、環保設施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原因,減排難度較大。
3.7 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治理困難較多 金寨境內山嶺縱橫,坡降大、水流急,受降水影響大,易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人口的不斷增長,土地利用活動增加,人為水土流失呈加重趨勢。水土流失在破壞土地資源的同時,還攜帶大量有機物、重金屬和化肥進入江河湖庫,使水體富營養化。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土壤更加貧瘠,對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加大,導致進入水體的各類化學污染物質、重金屬物質也更多,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
3.8 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尚需加強 農村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水產和畜禽養殖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化肥、農藥使用監管尚待加強[10]。農業環境管理和農村環保工作的管理方式、技術手段還比較欠缺,需要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已建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運轉效率有待提高,“四位一體”的長效管護機制尚未有效運行,鄉鎮環保力量嚴重不足,農村環保工作有待加強。
3.9 區域重大環境安全隱患仍然存在 由于環境污染事故具有危害大、涉及面廣、影響時間長等特點,使其已經成為當前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穩定大局的敏感問題。隨著梅山、響洪甸兩庫及支流流域范圍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危險廢物和化學品、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型環境風險出現的概率增大。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建設和管理尚不規范,也存在安全隱患。
4 ?關于深化金寨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深化金寨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生態文明為統領,做好山水資源轉化兩篇文章,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壯強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全域旅游和生態文化四大支柱產業,激活商貿流通,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努力構建集約節約型社會。
4.1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
就是要牢牢把生態優先的理念貫徹到縣域發展的每個領域,決不可以犧牲環境或資源為代價,追求短期利益。以綠色和諧發展為宗旨,追求社會、經濟和環境共贏發展模式。
4.1.1 強化生態宣傳,不斷提升廣大干群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整合縣黨校、鄉村道德大講堂等宣傳陣地資源,多層次、全方位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節水、節能、節地等建設節約型社會,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4.1.2 強化生態環境執法,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為嚴防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明確各相關執法部門環境管理的權限,嚴格按照權限清單,落實監督管理職責,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4.1.3 完善考評制度,全面落實獎懲措施。全面貫徹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細化考評細則,增加生態環境保護考核權重。全面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產離任審計,建立完善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每年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
4.1.4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對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上游全面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善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基礎設施、排查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加大礦山生態恢復、實施河道生態整治、推進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等。
4.1.5 堅持科技創新,助推綠色發展。要牢牢抓住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這個“牛鼻子”,努力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助推綠色發展的關鍵,要立足山水資源的永續利用,以生態旅游為主線,實現一二三產融合良性發展。
4.1.6 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機制,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單獨正科級生態文明建設領導辦公室,直屬縣委政府雙重領導,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明確生態文明中長期目標及重點建設領域。每年制定生態建設年度工作計劃,并確保計劃的實施,逐漸完善生態文明考核機制,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并完善鄉鎮環保機構,落實鄉鎮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職責。
4.2 做好山水資源轉化兩篇文章
就是在全面完善河長制林長制,保護好青山綠水的基礎上,全面抓好金寨縣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
4.2.1 做好水文章,抓好優質水資源的開發。充分發揮縣域優良地表水、優質礦泉水的優勢,推進水資源一、二、三產業加快發展、融合發展。以梅山湖、鮮花湖為重點,積極發展生態養殖和水生蔬菜、水生飼料、水生經濟作物等生態綠色種植。推進兩湖旅游適度開發,提升開發品質。加大純凈水、天然水、礦泉水開發力度,引進大企業投資大項目,提高飲品等開發水平。
4.2.2 做好山文章,抓好特色林下經濟發展。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林下經濟,引導和支持合理有效開發利用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的非木質資源、林地資源,有序發展林菌、林藥、林油、林菜等林下種植模式,以及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養殖模式,積極發展園林、苗圃和花卉等產業。著力推進低產林改造,有計劃推進板栗林改造,大力發展油茶、山核桃等木本經濟林,以及其他速生高效經濟林,積極開展林區接續產業試點。持續抓好大別山國家森林步道等項目建設,加快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業。
4.3 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
生態宜居是基礎,生產發展是關鍵,而生活富裕是目標。為了金寨的長富久安,追求“三生共融”是唯一的選擇。在環境保護上,不但不能增加新賬,還要逐步還清老賬,生態文明建設要牢牢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不動搖,堅決不要高能耗高污染拼資源消耗的發展。
4.4 壯強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全域旅游和生態文化四大支柱產業
依托縣域特色資源優勢,調優經濟發展結構,加大政策落實力度,不斷提升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能力。
4.4.1 壯大生態農業。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借助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斷發展壯大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有機化,有機食品產業化”作為擴大生態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的抓手,逐步建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有機、無公害”的農產品產業。注重品牌效應,著力將金寨打造成長江經濟帶和合肥經濟圈高端農產品供應基地。不斷拓寬金寨農產品銷售渠道,對接央企、科研院所等,實施訂單農業。著力培育一批有機農產品銷售中心,扶持有機餐廳。
4.4.2 調優生態工業。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構建以清潔新能源、生物醫藥大健康、農產品加工為基礎,進軍旅游產品加工業和環保產業。利用長壽之鄉金字招牌,開發系列長壽食品和長壽保健品。采取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鏈加環,追求二產與一產和三產的融合高效發展。
4.4.3 強化全域旅游。以“紅色旅游名城、綠色旅游名縣和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為戰略目標,傾力打造“紅、綠、藍、美麗鄉村和山地”五大旅游格局,初步建成國家級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國內一流的生態旅游和避暑度假勝地、國際知名的戶外運動旅游目的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同時做好古樹古橋古宅古寺等保護并適度開發,讓“古”資源在旅游中大放異彩。
4.4.4 打造生態文化。抓好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開發系列文化產品,唱好一臺大戲。做旅游不熱鬧不行,張家界有“魅力湘西”,桂林有“印象劉三姐”,金寨縣也要高規模謀劃,如“傳奇大別山”。地方的就是特色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金寨縣要把自己的紅色基因保護好宣傳好,把大別山精神弘揚光大。讓文化和旅游緊密結合,使文化在旅游業中大放異彩。
4.5 激活商貿流通 持續打造大別山農產品物流中心,做足線上和線下功夫,讓好東西賣出好價錢。充分挖掘金寨縣域農產品的產地、屬性、特征、文化、種植方式、食用方式等內容,生動化、具體化、直接化體現金寨縣域產品的價值和屬性,打造金寨縣農產品公共品牌,以利于消費者認識。營銷過程中,需要將產品的品牌、質量、服務、銷售、傳播等融合為一個整體,打造縣域農產品區域品牌,區域內宣傳旨在落實生產,區域外宣傳重在開發市場。
4.6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 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和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關鍵還是要結合旅游、結合農產品加工等,實施產業振興,全面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鄉村振興,要實施山、水、田、林、路等統一規劃開發建設,盡量保留鄉村特色。對河庫周邊及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域的居民,要持續有序實施生態移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張宏斌,黃金旺.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及其現實意義[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0,22(5):25-30.
[3] 金寨搶抓“5+1”項目實施機遇實現大蛻變|中安在線六安頻道|六安新聞|六安資訊[EB/OL].[2020-10-25].http://la.anhuinews.
[4] 高云才,朱思雄.體制創建,脫貧攻堅持續加力:大別山腹地深度貧困攻堅調查(下)[N].人民日報,2017-12-24(010).
[5] 張學良.祁連山生態文明建設思考[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8):79-80.
[6] 錢佳樂.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環境與發展,2020,32(8):205-206.
[7] 魏東雄,華玉武,李宇佳.北京市門頭溝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5):211-212.
[8] 陳彩棉.論生態生產力觀對傳統生產力觀的揚棄和超越[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5.
[9] xx縣“十三五”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規劃[EB/OL].[2020-10-25].http://www.docin.com.
[10] 精編整理xx縣“十三五”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規劃[EB/OL].[2020-10-25].https://max.book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