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浪 楊黎
內容摘要:《神女峰》是新時期著名朦朧詩人舒婷的詩歌名作,在傳統的題材中另辟蹊徑,以真摯的情感和大膽直率的氣質震撼了詩壇。詩歌真實地記錄了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對數千年來在封建思想束縛下痛苦不幸的女性給予深切的同情,對傳統道德觀念發起大膽無畏的挑戰。詩歌中充分張揚和釋放現代女性意識,也真切地反映了新時期女性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共同理想。
關鍵詞:《神女峰》 舒婷 詩歌賞析 女性意識
在新時期的詩壇上,舒婷可謂兼具創作實力與名氣的詩人。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廈門石碼鎮,1969年曾參加下鄉插隊運動,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20世紀80年代后轉至福建省文聯工作,成為專業作家。作為在朦朧詩潮中和北島、顧城齊名的女詩人,舒婷著作頗豐,曾出版詩集《會唱歌的鳶尾花》《雙桅船》《始祖鳥》,散文集《秋天的情緒》《心煙》《露珠里的“詩想”》《硬骨凌霄》《舒婷文集》等。詩歌《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曾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其代表作《致橡樹》更是風靡大江南北,成為當代文學史上最富盛名的詩歌名作之一。
雖然作為朦朧詩的主將,但舒婷的詩歌卻不特別推崇朦朧晦澀的藝術表達,也不像“歸來詩人”一樣執著于對歷史的痛悼與反思,而是在20世紀80年代社會思想解放的背景下,突出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吁,對現代社會中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的自由心靈的追求。正如論者所言:“在她的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人道主義的情懷,使人看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精神的回歸”[1]。舒婷的詩歌通過女性特有的纖細敏銳的眼光去捕捉復雜細致的情感震顫,擅長運用比喻、象征、聯想等藝術手法表達真切的內心感受,在詩歌中既有清新雋永的意象,又有流暢自然的情感邏輯,和八十年代朦朧詩潮中主動追求隱約性和多義性的寫作傾向大異其趣?!渡衽濉穭t充分體現了舒婷的這種藝術追求。
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位于重慶巫山縣以東,其命名來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即宋玉在《高唐賦》序中記述的神女因楚懷王一次夢中的臨幸,便立誓永遠忠貞,后在高處苦苦等候、相思郁結而化為山峰。在世代傳說中,“神女”這一原型已成為中國古代堅貞忠誠、哀婉多情的“貞女”形象的象征,千年來傳唱不已。1981年6月,詩人游覽長江時經過神女峰,即用詩歌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了個人強烈的情感體驗,對數千年來在封建思想束縛下痛苦不幸的女性給予深切的同情,對傳統道德觀念發起大膽無畏的挑戰,也真切地反映了新時期女性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共同理想,“在反叛傳統愛情觀念的過程中發出了新女性獨立人格的宣言”[2]。
詩歌的第一小節,詩人詳盡地描繪了和神女峰初遇而產生的復雜情感。當其他旅客望見神女峰這一著名景點時,“揮舞的各色花帕”讓人自然地聯想到信徒膜拜偶像的情景,預示了“神女”所擁有的強大民眾基礎,大多數人在潛移默化中對“神女”所代表的愛情觀念的某種接受和認同。主人公本來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卻“將手突然收回”,“緊緊捂住自己的眼睛”,在剎那間,以女性的慈悲仁愛感悟到了“風景”背后的痛苦和殘忍,對這位在山頂上屹立千年的女性靈魂的同情油然而生。作為現代社會的女性,面對這個壓抑千年的靈魂,“我”并未像其他游客一樣滿足了好奇心之后即“四散離去”、而是沉浸在因突然頓悟而產生的巨大的情感波瀾中,聯想到漫長的封建時代千千萬萬類似“神女”的悲慘不幸的女性命運,充滿了對宣揚忠孝節烈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背后掩蓋的“吃人”真相的痛苦發現?!耙氯孤w,如翻涌不息的云”一句,暗示了抒情主人公強烈的心靈顫抖,將洶涌激蕩的內心情緒完全視覺化,充分展示了舒婷杰出的藝術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小節中,詩歌的抒情節奏走向舒緩,抒情主人公在情感上回溯“神女峰”這個中國人向來津津樂道的民間故事,雖然“神女”因癡情苦戀獲得了世俗的名聲,但舒婷從真實人性的體驗出發,看到的卻是這些被神化后“女主角們”無法排遣的孤獨和憂傷的情緒,而這種個人化的情感體驗往往淹沒在道德莊嚴的主流話語中,幾至忽略不計?!懊利惖膲袅粝旅利惖膽n傷”,在光鮮背后往往隱藏著讓人難于接受的事實真相,正如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其他女性主角像孟姜女、白娘子以及文人創作的大量閨怨詩等等,讀者在被其中的凄美浪漫所感動的同時,在“人間天上,代代相傳”的背后,卻是在封建男權社會中嚴峻的禮法道德觀念對曾經存在過的鮮活的生命個體的摧殘和壓迫。舒婷用了一個反問句“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直接否定了幾千年來主流意識形態的合理性,在詩人看來,在傳統道德的重壓之下,我們的身體可能在外物的壓迫下被異化為“石頭”,被迫戴上重重的軀殼,但是最真實的人性卻無法被外界完全扼殺。
“為眺望遠天的杳鶴,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杳鶴”代表的是一種渺茫的希望,是“神女”們感情的全部寄托,但卻遠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即。在漫長絕望的等待中,卻忽略了春江、明月等生命中的美好體驗,得到的卻只是紅顏易老,芳華凋零。在這里,舒婷對傳統女性總是陷入無盡的被動等待的怪圈提出了大膽的質疑:為了順應禮法的要求獲得世俗的名聲而拼命壓抑自我,讓青春年華白白地消逝,究竟意義何在?
通過前面的層層鋪墊,在詩歌的最后一小節,詩人的情感終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敖鸸饩蘸团懽拥暮榱?,/正煽動新的背叛”,“金光菊”和“女貞子”是作者精心選擇的兩個意象,它們都是長江邊上最普通常見的植物,雖然極為普通柔弱,但卻隨風自由搖擺,具有生機勃勃的原始生命活力,成為逐步復蘇的女性意識的獨特象征。它們聚集成滾滾洪流,成為“煽動新的背叛”的無法阻擋的強大力量?!芭c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此句為全詩的詩眼,堪稱當代詩歌中向傳統道德觀念發起強勁挑戰的宣言書。中國古代的女性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倫理道德的壓迫下,默默消耗著寶貴的青春,在寂寞痛苦中掙扎徘徊,淪為男權社會中可悲的祭品。和獲得世俗的名聲卻成為失去生命力的“展覽品”相比,新時期的女性更愿意能夠和愛人依偎在一起,即便痛哭也顯得酣暢淋漓,盡情發泄著相思之情,哪怕相聚的時間如此短暫。可以說,這是新時期的女性發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喚,反映了女性對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詩人呼吁女性們勇敢沖破舊的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大膽的去追求俗世的靈肉合一的幸福,也完成了對散發著男權氣息的所謂“婦道婦德”的徹底解構。
近代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必須承認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思想、習慣并未完全消失,甚至有的已經積淀在我們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實現人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自由顯得任重道遠。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后,西方女權主義思想迅速傳入中國,在年輕一代女性作家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用新的視角和眼光來觀察中國社會的一切,去表現新時期以來女性在傳統和現代沖突中的生存現狀和新的人生抉擇,幾乎是舒婷、殘雪、鐵凝、王安憶、畢淑敏等女性作家群體共同的創作使命。在舒婷的詩歌中,無論是《致橡樹》中高揚的“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的現代自由平等的愛情觀念,還是《惠安女子》中對女性命運關懷的深化,再或者是《雙桅船》中伸張的人性本真的需求,都體現了一種新的價值追求,即女性意識從“群體”到“個體”的高調回歸,高揚的是女性珍愛自身、勇敢實現自我解放的旗幟。這和上世紀80年代特殊的時代氛圍也有著高度的契合。
總之,作為舒婷最經典的愛情詩篇,《神女峰》以真摯的情感和大膽直率的氣質震撼了詩壇,在傳統的題材中另辟蹊徑,成為當代詩歌創作中“舊瓶裝新酒”的典范。舒婷在詩歌中從個性主義和人道主義出發,肯定女性的尊嚴和價值,對現代女性意識充分張揚和釋放,成為詩歌最有價值的思想成分。
參考文獻
[1]溫儒敏,趙祖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38.
[2]陳書藍.論舒婷詩歌傳遞給新時期女性的愛情觀——以《致橡樹》《雙桅船》《神女峰》為例[J].語文學刊,2014(5).
(作者單位: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