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耕地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是糧食安全的保障,我國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來講,耕地資源是公共資源的一種,耕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在利用的過程中會產生外部效益。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不僅可以產生經濟效益,還可以產生生態和社會效益,因此合理利用、保護耕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外部性模型,對耕地利用過程中產生的正、負外部性進行討論,并提出保護耕地資源的建議。
關鍵詞:外部性;耕地資源保護;耕地資源利用;建議
一、耕地資源利用的外部性分析
(一)耕地利用的負外部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建設用地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大量耕地轉變用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農民在利用耕地時對耕地過度開墾,即產生了耕地利用的負外部性。同時,在耕地的利用經營過程中,由于耕地的承包經營期有限,農民為了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利潤,容易產生“掠奪式經營”:多數種植大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了節約成本和確保本年度的豐收,多使用傳統肥料如尿素等,此種方式雖然短期內提高土地肥力,保證了產量,但長此以往會造成土地質量嚴重下降、土地硬化等不良后果。在高昂的土地經營各項成本、有限的承包年限和不確定的市場收益面前,種田大戶只能對土地進行最大限度挖掘。究其原因,本質上是經營者對農業缺乏責任,追求短期利益。
掠奪式經營對耕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傷害,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對人們的生活安全產生了威脅,但是,農戶在耕種土地的過程中對耕地的過度開墾、產生的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些成本不會在農產品中得到補償,并且會轉移到未來,因此具有明顯的負外部性。
(二)耕地利用的正外部性
耕地作為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具有多種生態功能,如凈化土壤、維持生物多樣性、涵養水土、調節大氣質量等等;同時也具有保障糧食安全的社會功能,長遠來看還可以維護社會穩定。耕地利用的正外部性是在經營利用耕地的主體對耕地進行保護的過程中產生的。
充分合理地利用耕地,可以提高糧食供給水平,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即產生了維護社會穩定的正外部性。我國改革開放前,長期存在著糧食安全危機,改革開放后,我國推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糧食產量達到3930公斤/公頃,極大地緩解了當時的糧食供求矛盾。耕地的合理、高效開發利用還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進一步增強社會安定。但充分合理利用耕地帶來的好處所需要的成本并不是由所有社會成員來負擔的,農民也不能收回這種成本,因此具有明顯的正的外部性。
耕地具有公共資源的屬性,在耕地的使用者對其進行合理的經營利用時,種植的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了溫室氣體,同時可以釋放氧氣,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了空氣的對流,使不良氣體得到擴散和過濾,防止了空氣污染。并且,其形成的土壤、動植物、微生物所組成的生態系統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樣性,為凈化環境做出貢獻。但是同樣,耕地的使用者并不能阻止其他社會成員享受這些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即他們投入了勞動、資本以及技術,但是收回的只有農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耕地利用所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穩定效益是耕地資源以公共資源屬性所展現出的一種正的外部性,無法通過貨幣和市場機制進行補償。
二、我國耕地資源保護的路徑探索
(一)建立耕地價值評估體系
耕地的經濟價值可以通過農產品的收益進行體現,但耕地的生態、社會價值的產權無法界定,因此不能進入市場。也就是說,耕地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是“免費”的,因此也無法進行價值補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應該建立耕地價值的評估體系,把耕地的社會生態價值納入到耕地利用的市場收益之中,將耕地資源浪費、生態社會機會成本、對未來產生的危害等等成本納入到耕地利用的市場成本之中,運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對耕地產生的生態、社會價值進行評估,由此對耕地利用產生的非經濟價值進行補償。
(二)建立耕地資源利用外部性補償機制
在經濟學中,產權明晰是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的條件之一,但是在我國耕地資源屬于集體所有,不存在耕地利用的生態、社會產品的交易市場,通過市場交易來解決耕地資源利用產生的外部性是不現實的。解決耕地資源利用的外部性的另一個途徑就是政府管制。由于耕地利用具有公共物品的特點,在實際生活中容易產生“搭便車”現象,因此可以依據“誰受益、誰付費”、“誰保護、補償誰”的原則,對產生耕地生態、社會效益的耕地使用者進行經濟補償,對過度開墾、亂施肥、破壞耕地資源環境的行為主體重罰。將耕地保護的外部性內部化,提高公民保護耕地資源的積極性,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三)建立均衡的耕地資源保護制度
為了解決我國耕地資源保護制度的不平衡問題,有必要建立起均衡的耕地資源保護制度,將耕地的生態保護作為土地資源管理的目標,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促進耕地資源保護的正面激勵;建立典型區域的土壤質量現狀數據庫,對耕地質量進行長期監測;在保證耕地資源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建立耕地指標的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趙玉領,吳克寧.耕地保護需要關注的十個方面[J].上海國土資源,2020,41(02):73-77.
[2]湯懷志,桑玲玲,鄖文聚.我國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實施困境及科技創新方向[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05):637-644.
[3]黃忠.邁向均衡:我國耕地保護制度完善研究[J].學術界,2020(02):122-135.
[4]常燕玲.耕地質量提升的有效途徑[J].鄉村科技,2019(36):113-114.
[5]牛善棟,方斌.中國耕地保護制度70年:歷史嬗變、現實探源及路徑優化[J].中國土地科學,2019,33(10):1-12.
作者簡介:
宋昕藝(1997.7-),女,漢族,籍貫:北京,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