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雪雨 劉浩東
摘要:世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已經成為普遍趨勢,貧富人口的兩極分化無論在發達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都有所體現,這其中國際貿易與經濟全球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將分析國際貿易擴大世界貧富差距的原因與途徑,并總結一定經驗,提出我國應對這種現象的對策。
關鍵詞:國際貿易;世界貧富差距擴大;經濟全球化;信息化;中國對策
一、國際貿易擴大世界貧富差距的原因
1.1 國際貿易與貧富差距共同的始發原因:地理資源與政治因素
由于世界各國位置原因,地理環境較好以及自然資源稟賦較充裕的國家,具有先天絕對優勢。例如歐洲相對于非洲就有更好的氣候環境,才能完成社會快速發展以及率先開啟工業化和國際貿易。加之政治動蕩的國家無法充分發揮社會生產力,無法進行經濟體的正常運行,也會導致貧窮。這些“不可控”因素是不僅是世界貧富差距的起因,更是推動國際貿易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大航海時代的起因就是資本主義進行海外傾銷,解決國內生產過剩并且掠奪國外資本。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理論又為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支持,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英法等先進工業國打著亞當·斯密自由貿易大旗,涌入國外經濟領域,強烈沖擊著歐洲多數國家脆弱的民族工業,使其更加無力與英法等國爭鋒于貿易戰場。幼稚工業保護保護論的支持者,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對此洞若觀火:斯密提倡的自由貿易,反映的是英國作為先發國的利益;德國需要貿易保護,因為它處在后發的位置上。如果按部就班跟著走,只能永遠為英國伐木或者牧羊,成為被掠奪的對象。這幾乎是最早的貿易保護理論,試想如果不存在任何貿易保護,最終世界上的每個產業都可能被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企業所壟斷,規模經濟發揮到了極致,但是在經濟效益和社會福利的極大摧殘面前已經不值一提。在我國,壟斷行業職工收入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已經成為擴大貧富差距的重要動因。
1.2 經濟全球化的不利影響
提到“經濟全球化”,就其本質而言,經濟全球化應是生產與交換的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與適應,是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和客觀趨勢。但是,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是在少數西方發達國家推動之下進行的,僅是“資本運動的全球化”,其結果也只是“資本的勝利”,“而非經濟福音的全球化。
誠然,經濟全球化并非有百弊而無一利,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效應又有負面影響。但其負面影響,很不幸,就主要由貧困國家來承擔。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資本跨國流動能力越來越強,它可以拋開本國的支持,流向勞動力廉價的國家或地區。這既可以要挾本國為留住資本而降低稅率而出臺優惠政策,又可以向其他國家討價還價;無論是本國還是他國犧牲的都是勞工的利益,從而進一步加劇貧富差距 。而且資本市場“嫌貧愛富”的特點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理論上資本投入落后國家的邊際收益是大于發達國家的,但是環境落后以及市場潛力小使國際資本望而卻步。非洲國家吸引的外資,僅相當于發展中國家所吸引外資的不到5%,且外資來源大多源于發達國家,投資群體并不大,極大限制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1.3 信息化造成工業水平發展的嚴重不平衡
信息化是工業化在新的歷史階段和新的技術創新條件下的一種新的形態。 信息資源與物質、能源共同組成社會發展的三種基本資源。與工業化時代誰掌握了能源和物質原料誰就能主宰世界經濟同理,在信息技術革命過程中,誰掌握了信息技術,誰能有效利用信息資源,誰就能在這場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由于發達國家處于絕對信息優勢 ,因此即使面對共同的市場,或是經濟危機,發達國家也比發展中國家更為容易和迅速地從全球市場獲得對其有利的信息,從而對生產、貿易等及時調整,處處先人一頭,左右著世界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卻始終處于不利選擇地位,被人制約,難以公平地參與世界經濟活動。同樣,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發達國家由于信息化程度高 ,不完全信息或信息非對稱引發的市場失靈很快可以依靠政府調控 ,通過其健全高效的市場體系和組織管理機構得到校正。而對發展中國家 ,由于信息傳播和利用能力以及人們對信息價值本身的認識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 ,因此發達國家調控市場的政策措施難以發揮作用。從而造成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配置很難處在支持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況 ,經濟效益無法提高。長此以往,世界貧富差距的鴻溝就會逐步加深。
二、我國應對國際貿易影響貧富差距的對策
為應對目前國際貿易使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結合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在國際貿易與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面前,本文提出兩方面對策:
2.1 積極應對與發達國家的貿易競爭
2.1.1 努力提高技術水平,豐富人力資本
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提高信息資源的生產能力和加大信息資源潛力的培育 ,形成信息競爭的優勢 ,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外部經濟效益 ,從而帶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 ,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高 ,最終才能擺脫貧困。
2.1.2 政府加強監管,積極外貿調控
密切關注與監管對外貿易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將經濟過多交由市場,政府缺少合理宏觀調控,就容易造成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畸形。供給側改革就是我國應對生產問題的一個策略,國家對生產積極調控,掌握好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平衡,才能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順利的運行下去。
2.2 注重國內經濟發展情況
要抑制經濟總量快速發展,但城鄉之間以及行業之間貧富差距明顯的趨勢,做法之一就是優化分配制度。首先應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同時強化對私營經濟的指導和必要的管理。其次,更合理的分配是抑制貧富差距擴大的重要途徑,因此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要素流動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再如加強法治建設、庇古學派所倡導的稅制改革、加強轉移支付與扶貧制度的工作建設,促進就業等都是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慧,張艷華.當代中國貧富差距的產生及應對[J].經濟研究導刊,2020(25):4-5+48.
[2]劉茗雪.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問題淺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08):18+21.
[3]馬霞.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08):60-63.
[4]孫麗,虞滿華.縮小貧富差距的合理性與路徑探討——基于庇古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視角[J].雞西大學學報,2015,15(03):4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