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峰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恩施州武陵山經濟研究會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加強縣域經濟發展,是全面增強區域發展水平、提升民生福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山區縣市如何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壯大縣域經濟?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地處鄂西南的山區縣市,為做大做強縣域經濟,鶴峰縣著力優化縣域“一主引領、兩副支撐、全域協同”的高質量發展空間布局,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本文試以鶴峰縣為例,對此進行探究,以期為山區縣市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參照。
一、山區縣市優化區域發展布局的地位和作用
(一)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其中既包含經濟社會發展結構的高質量,也包括區域空間布局的高質量。為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湖北省委和恩施州委相繼提出了“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和“一核支撐、兩翼并進、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鶴峰縣正處于恩施州“兩翼并進”之東翼,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增強城市能級,必須完善區域發展布局,與州委戰略形成銜接。
(二)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迫切需要
“十三五”以來,鶴峰縣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一年一大步,到2020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7.2億元,年均增長9.6%,先后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茶葉全域有機示范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但與此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鶴峰最大的實際問題。鶴峰縣國土面積達2868平方公里,下轄5鎮4鄉1個經濟開發區,各鄉鎮資源稟賦不一,產業基礎差距較大,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優勢產業由于分布較分散,且存在同質化競爭問題,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做大做強。必須更加精準謀劃區域發展布局,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區域協調發展。
(三)發揮優勢凝心聚力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舉措
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區域發展中心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總體效率提升,是一般經濟發展規律。從鶴峰縣來看,以往的戰略部署較注重從產業層面進行總體謀劃,但缺乏從區域空間布局上進行精準定位。因此,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當務之急是要找準城市發展的主引擎,以及為之相輔的戰略支撐點,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全面增強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同時,還需要發揮各板塊的積極性,形成多點發力、全域協同。為此,抓緊謀劃區域發展布局,最大程度發揮比較優勢,凝心聚力共謀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二、山區縣市優化區域發展布局的路徑和措施
鶴峰縣委十五屆十次全會提出,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著力構建縣域“一主引領、兩副支撐、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和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
(一)堅持一主引領,增強縣城發展能級,打造主引擎
在主城區做大做強上下功夫。一是大力提升主城區功能,提高輻射能力。一方面突出補短板,彌補基礎設施歷史欠賬,深入推進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快宜來高速鶴峰東段、沿江高鐵、縣城大型綜合批發市場、5G網絡等傳統基建和新基建速度,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加快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加快縣客運中心站、縣體育中心、文化中心、體育公園等項目建設,完善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另一方面,突出興產業,準確把握政策方向和市場走向,聚焦“四葉一畜”生態農業、“兩綠一藥”生態工業、“三產融合”新型業態,更加精準、主動、有效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注入城市經濟發展新動能,構建縣域中心城市特質的經濟發展格局。二是積極拓展主城區空間,擴大縣城規模。緊扣“高速+工業園區”布局,加快縣城向西南方向延伸、太平鎮向東北方向對接,推動太平鎮融入縣城一體發展,疏解主城空間拓展和產業承載壓力,著力打造縣域經濟核心增長極。三是不斷提升主城區品質,聚集資源要素。加快推進“智慧+”重點項目,升級擴容交通數據中心,提升云數據中心運行承載、數據分析及業務服務能力。持續開展“治臟”“治亂”“治堵”“亮化美化”“治理創新”專項行動,提升城市管理品質。扎實辦好教育、醫療、文化、就業、住房保障等領域的民生實事,全面實施薄改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加快縣中心醫院硬件設施建設,積極開展以“縣域醫共體”建設為核心的公立醫院改革,推動全縣醫療衛生單位共同發展。以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服務,留住本地人,吸引外縣人,不斷提高城鎮人口吸引力,增強城鎮發展活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二)堅持兩副支撐,厚植兩副中心優勢,打造副引擎
充分發揮走馬鎮和燕子鎮產業、區位、交通等比較優勢,按照縣域副中心城市定位,著力把兩鎮打造成縣域經濟重要增長極,成為支撐全縣高質量發展的副引擎。一是對于走馬鎮,按照縣域西南部副中心定位,以“世界茶谷”為主題,全力打造區域發展重鎮、特色產業強鎮、生態宜居靚鎮、文化藝術名鎮、幸福和諧小鎮,奮力建成全國茶葉出口第一鎮、全國茶事活動重要基地、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對于燕子鎮,依托“高速+高鐵”布局,立足鎮域資源優勢,在拓展集鎮現有發展空間基礎上,科學合理規劃建設高鐵小鎮、康養小鎮,提升集鎮綜合承載能力,奮力建成縣域東部副中心城市,支撐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全域協同,點面結合組團發展,培育增長極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全域協同規劃,推進全域協同發展。一是鼓勵錯位競爭、差異發展。支持各鄉鎮發揮比較優勢,錯位競爭、差異發展,培植更多高質量發展增長極。二是鼓勵抱團競爭、組團發展。一方面以走馬鎮為引領,帶領五里鄉、鐵爐鄉抱團發展;另一方面,推動中營鎮、下坪鄉、鄔陽鄉融入縣城輔助功能區發展。同時,支持地緣相近、資源相似的鄉鎮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深度合作,打造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三是鼓勵走出去、參與更大范圍協同發展。支持邊界鄉鎮主動融入省“宜荊荊恩”和州“建巴鶴”東翼、“四縣五鄉”以及湘鄂邊界等相關協同發展戰略,形成內外高度協同發展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