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藥監局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已先后批準24個新冠病毒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4個新冠病毒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同時,至今已完成檢驗和批簽發8000多批,共有30億劑,新冠疫苗全部符合規定,有力保障疫苗的預防接種需求。
自疫情暴發以來,國家藥監局一直把疫苗的研發上市作為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新冠疫苗審批實行“研審聯動”,滾動遞交研究資料、滾動審評審批,同步開展檢驗檢查等工作,可加速新冠疫苗的研發上市。為此,國家藥監局組織了專家團隊,與研究單位聯動推進疫苗研發。
專家評 國家藥監局副局長陳時飛表示,為確保疫苗的質量和供應,國家藥監局向全國14家新冠病毒疫苗的生產現場派駐了77位檢查員,對生產的全過程實行跟班檢查,貼近服務和監督,督促和指導生產企業嚴格按照GMP規范組織生產,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保證疫苗生產能夠連續穩定。
近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江蘇省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以來的第一部醫療保障領域專項規劃——《江蘇省“十四五”醫療保障發展規劃》進行解讀。規劃中明確了包括持續提升全民醫保參保質量、完善公平適度的待遇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優化基本醫療保障籌資運行機制、建立管用高效的醫保支付機制等12項重點任務,保證“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江蘇全面免除確診和疑似患者醫療費用,第一時間預撥醫保基金33.9億元,確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救治,確保收治醫院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執行職工醫保單位繳費階段性減半征收政策,為全省102.7萬家單位減征基本醫療保險費149.39億元,服務“六穩”“六保”取得實效。
專家評 江蘇省醫保局局長周英表示,江蘇先后制定實施了15項醫保公共服務事項“不見面”辦理舉措,全力保障疫情期間人民群眾醫保服務需要。遇突發疫情等緊急情況時,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后收費,醫保基金先預付、后結算。
2021年7月2日,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清華大學簽署的《戰略合作備忘錄》,經清華大學校務會批準同意成立“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未來,研究院將圍繞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健康政策與體系創新、全球衛生治理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政策咨詢和實踐應用,建成世界一流的國際化高端智庫、高層次學術交流基地、高水平成果轉化平臺,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近日,研究院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第一次會議在明理樓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研究院章程》(草案),宣布梁萬年擔任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推選陳馮富珍擔任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專家評 梁萬年院長表示,研究院將肩負“服務健康中國實踐,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促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增進人類健康福祉。”的使命,發揮清華大學綜合學科優勢,匯集多學科力量,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領域的科學研究高地、世界一流智庫、國際合作交流與成果轉化高端平臺。
食管癌作為一種高發的消化道腫瘤,采用現行方案治療的有效率僅有30%,絕大多數患者一確診就已到了中晚期。與歐美國家以腺癌為主的病理特征不同,我國90%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病理表現為鱗狀上皮細胞癌。
日前,由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華教授團隊領銜,匯聚全國60家醫療機構的研究團隊在食管癌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通過創新采用國產免疫藥物卡瑞麗珠單抗聯合化療作為晚期食管鱗癌一線治療方案,可將治療有效率提高到72.1%。該研究成果全文已發表于國際頂尖醫學雜志《美國醫學會雜志》。
專家評 徐瑞華介紹,該研究不僅證實了免疫聯合化療對于晚期食管鱗癌患者的有效性,更是取得了目前一線治療最長的總生存時間15.4個月和最高的有效率72.1%,為食管癌的免疫聯合治療增添了新方案,改寫了食管癌的治療指南,并且為食管癌新輔助治療的探索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