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輝?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養生康復碩士研究生、武術五段;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理事、北京陳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一道武院創始人、健行者運動康復聯合創始人,七修書院功修太極拳主講師,主教授課程:8式太極拳、24式太極拳、北京陳式太極拳,太極劍等。
導引氣功等多種傳統健身功法,是古人留下的養生文化瑰寶。功法萬千,但大都動靜結合、銜接流暢,在靜與動、疾與緩等平衡中活動人體。而在總結很多功法,都會發現兩種動作的身影——靜坐、站樁。
靜坐與站樁都是氣功功法中重要的“靜功”,而與站樁相比,靜坐更加柔緩、平靜。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靜坐、站樁,一靜一動。靜坐是文練,站樁是武練。靜坐與站樁不只是許多功法中的動作元素,即使單以靜坐、站樁來練習,也有不俗的養生保健功效,尤其適合無法耐受中高強度運動的年老者、體弱者養生康復。
靜坐,是我國傳統養生學中的寶貴遺產。通過靜坐,可使人體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氣血順暢,從而達到益壽延年之目的。自古以來,凡導引、打坐、吐納、行氣、按蹺、氣功等,都離不開靜坐,其鼻祖很可能是遠古時代的著名養生家彭祖,以后傳入儒家。據《列仙傳》載述:“彭祖,殿大夫也。歷夏至殷末,八百余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
不僅佛家與道家主張靜坐修行,以求頓悟,古代儒家也重視靜坐,認為“靜能生慧”,并把靜坐定為理學的必修課,甚至要求弟子們通過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以明理。宋代大儒朱熹告誡弟子:“當靜坐涵養時,主要體察思繹道理。”說明靜坐有著很好的寧心靜氣功效。
現代研究也發現,靜坐對緩解腦力勞動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以及頭痛、失眠等癥狀很有幫助,亦可用于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運動康復。近來研究表明,靜坐還有增強消化功能、耐寒能力及潤澤肌膚的美容功效。
練習靜坐,當推我國文壇巨匠郭沫若。郭沫若1914年留學日本,由于學習緊張、用腦過度,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徹夜不眠,整天沒精打采,多方醫治無效。1915年,一次偶然機會在舊書店中購得我國明代理學著作《王陽明全集》,內有“靜坐”一章,郭沫若便每天照本練習,兩周后便出現奇跡:整夜酣然入睡,頭昏、心悸消失,記憶力恢復正常,頑疾竟獲痊愈。
靜坐的關鍵在于收攝心神。《六祖壇經》中的開篇講道,“大師(指六祖)不語,自凈心神,良久乃言。”這便是通過靜坐來去除雜念、寧靜心神。古人曰:“靜坐悟道,其覺在通。”也是通過收攝心神來實現“精”“氣”“神”三方面的內容的通達,最終對世間之道有所感悟。
站樁是我國古代養生術的一種,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骨肉如一,故能壽敝天地”的記載。但千百年來,這種方法只是被人們當作習拳過程的基本功。其實,科學練習站樁,既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陰陽相交、水火相濟;又能助長精神,鍛煉形骸,增加氣力,是涵養精氣神的利器。
站樁功是形、意、氣、力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活動,所以它又是一種動靜相兼、內外溫養的練功方法。在健身氣功的基本理論之中,調身、調心、調氣之“三調”是氣功練習的核心和宗旨,也是氣功練習的基本手段。“三調”之一“調身”,常常被氣功養生家認為是練功的第一步功。古代醫家認為:“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而正形也成為很多健身功法的基礎要求,站樁對于正形而進一步實現 “三調”很有意義。
自然站立,使軀干四肢保持相對均衡、開闊心胸、舒展肌肉、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散,松而不懈。調配靈活,應以練功者感到舒適得力,不超本人身體負擔為度。
身體自然站立,兩腳間距與肩同寬,兩腳著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腳掌稍后處。兩膝似屈非屈,最大限度不過腳尖。上體保持中正,手指松開,兩手自然垂于大腿兩側,頭正百會虛領(玉枕穴似有繩懸掛),含胸拔背,腋半虛空,腹部放松,命門穴后撐,髖關節松開,襠要虛圓,氣沉丹田。
兩目垂簾或下視腳尖前約1.5米處,舌抵上顎,口唇輕閉,上下牙齒相合,呼吸自然(流暢、自然即可)。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非笑,身體放松后意想自身與大自然合為一體。
在自然勢的基礎上,同時雙手慢慢上提,運行到小腹前,手心向內對神闕穴(肚臍),雙手指尖相距10厘米,雙掌離小腹約30厘米,兩掌心勞宮穴與肚臍神闕穴呈正三角形,沉肩墜肘,兩臂外撐圓,似環抱住圓球,不斷體會并找到“頭頂抻拔,尾椎下降,左右展開”的感覺。
雙腿緩緩伸直成預備勢,同時兩掌徐徐收回,雙手相疊(男士左手放在肚臍上,右手蓋在左手上;女士反過來,右手放在肚臍上,左手蓋在右手上),輕貼臍上,引氣歸元,意守丹田。靜靜待一分鐘,眼睛慢慢睜開,兩手垂于身體兩側。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