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祥令
摘 要: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粵港澳大灣區部分產業園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加快產業高端化發展,是順應產業演進規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本文通過梳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提出若干區域產業高端化發展的路徑措施,為粵港澳大灣區優化產業結構提供建議參考。
關鍵詞:高端化;粵港澳大灣區
產業高端化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指產業從相對“低端”向相對以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性為特征的“高端”不斷攀升的可持續發展過程[1]。進入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走產業高端化發展新道路是必然趨勢。
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現狀
從產業類型看,制造業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主要集聚在珠三角地區的九個地市,其中機電產品、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產業基礎雄厚,集聚了騰訊、華為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服務業方面,香港和澳門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處于領先地位,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現代物流等服務業蓬勃發展。
從產業布局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布局可以劃分為灣區西岸、灣區東岸、沿海邊境地區和港澳地區四大區域。灣區西岸以裝備制造、新能源、機電加工、農業等為主;灣區東岸以電子信息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等新興產業為主;沿海邊境地區以新能源汽車、化工、裝備等制造業為主;港澳地區集聚了金融服務業、航運服務業、休閑旅游業以及專業服務業等國際領先的服務業態。
從產業規模看,粵港澳大灣區2020年末常住人口約7000萬人,經濟總量約11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造了全國12%的GDP[2]。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工業增加值總量為28202.49億元,比2013年提高6234.62億元,年平均增長5.1%[3]。對比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的增長,表現令世人矚目。
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部分產業園經濟效益還有待提高。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劇烈變化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以村級工業園為代表的產業園發展疲軟,園內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主營業務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每百元資產主營業務收入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下滑,雖然各地級市開展了產業園低效用地整治提升行動,但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開放水平、集約水平等領域競爭能力還需提高。
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還有待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一般制造業比重較大,機電、五金等產業初加工產品比例較高、技術含量較低。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產業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力度遠不及國外知名企業,區內企業產業鏈協作水平較低,現有龍頭企業產業鏈組織能力偏弱,還需進一步強鏈、補鏈、延鏈,大力支持企業優化產品結構,鞏固現有優勢產品市場滲透率,提升產品競爭力。
三是產業政策導向多但解決痛點少。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市針對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出臺了一批政策,但政策內容條線不一,內容龐雜,方向重疊,且部分骨干企業認為政策內容復雜、政策信息流通不暢、政策內容不契合實際。以人才與創新資金扶持政策為例,企業普遍認為對于人才的補貼過于寬泛,而真正對于企業有用的人才卻沒有享受到政策紅利;創新資金方面金額少、申請難、事后補貼,對于企業真正需要資金的階段發揮的作用較小。
三、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產業體系高端化
一是優化主導產業結構。聯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開展“卡脖子”技術、產業共性技術、前沿前瞻性技術研發,全面提高主導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集成化發展。推動裝備制造業加快形成整機與零部件協同發展產業格局;重點培育以創新藥物、先進療法、高性能醫療器械為主導的醫藥工業;密切跟蹤機電、電子信息領域各產業的商業模式、生態系統、新業務的應用與推廣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引進布局高技術領域;推動新能源材料、電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以及其他前沿新材料等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以創新協同共同體為目標的生態體系,對接科技創新2030-國家重大項目,加強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布局,建立和完善建設協調推進機制和運行保障機制,打造協同高效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群。在大灣區產業優勢前沿領域培育建設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力爭更多平臺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服務,增強產業創新策源能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成立主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三是推進成果轉移轉化。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為引領,鼓勵大灣區各地市加強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促進技術轉移交流、合作,參與技術合同登記與技術市場統計分析,研究技術轉移重點方向。建立開放型技術轉移引導基金,圍繞技術交易、技術轉移服務、技術項目中試熟化等領域,借助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技術交易、科技金融、產業孵化全鏈條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間科技成果在大灣區實現轉化。
(二)配套服務高端化
一是加強培育優勢服務業。以深圳、廣州、香港為引領,大力發展科技服務,聚焦制造業關鍵核心領域,重點推進一批重大產業的研發創新,積極鼓勵研發服務外包、合同研發組織等研發服務新業態的發展,培育IC設計、工業軟件設計、高端裝備制造和消費品設計等工業設計。以香港、深圳前海等為核心,重點培育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積極培育根植本土的金融科技、ICT、高端商務服務企業。以香港、廣州為龍頭,大力培育現代物流、現代商貿,加快發展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鼓勵粵9市有實力的電商物流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通過自建、合作、并購等方式延伸服務網絡;強化國際貿易優勢地位,著力增強“賣全球”的能力。
二是提升大灣區總部經濟集聚能力。放大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效應,進一步放寬地區總部認定標準,引進一批跨國公司的地區性總部、資金結算總部、運營總部、供應鏈管理中心、投資決策中心、共享服務中心等總部機構。對接香港、澳門開放優勢,支持粵9市加快推進適應總部經濟發展特征的創新型政策、突破性政策,形成一批改革創新示范經驗。
三是推進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在省級、市級層面建立兩業融合企業庫,對于入庫企業,統一政策標準,消除服務業和制造業在稅收、金融、科技、要素價格之間的政策差異。鼓勵科研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將節省出的生產成本資源轉移到研發設計環節,支持企業加大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合作力度。鼓勵實力較強的研發設計企業通過委托制造、IP授權等方式向制造環節拓展。
(三)生產方式高端化
一是構建“5G+工業互聯網”驅動的制造業新模式。推進5G基站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與應用推廣。發布粵港澳大灣區“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熱力圖,促進供需對接。引導傳統制造業企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數字化改造,形成新的數字化工廠、數字化車間,形成新的價值創造、價值獲取和價值實現模式。
二是拓寬“大數據+云計算”融通的行業應用場景。推進數據中心、云計算設施建設,構建“邊緣計算+智算+超算”算力體系,面向工業、金融、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等行業,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深化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數字金融等行業應用,大力發展數字生活、數字文創、數字體育、數字貿易等新興業態。
三是突破一批引領產業升級的前沿數字化技術。加快區塊鏈技術、衛星互聯網、地理信息等技術應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向數字孿生城市邁進。推進數字孿生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積極應用數字孿生技術,提升產業關鍵支撐能力與綜合集成水平。
(四)組織模式高端化
一是強化產業生態組織能力。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市積極培育“鏈主”企業,提升產業垂直整合度。瞄準產業高端化發展方向,遴選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發展前景廣闊、產業鏈帶動作用明顯的企業,鼓勵企業主動參與產業鏈生態聯盟建設,梳理聯盟發展的堵點斷點痛點,實施“一鏈一策”,推動聯盟內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與共享,鼓勵“鏈主企業”協同聯盟內成員積極開展供應鏈整合,通過并購、引進、參股等方式補鏈強鏈擴鏈。
二是構建更具黏性產業生態圈。鼓勵外資龍頭骨干企業牽頭設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陣營、產業創新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針對前沿技術、共性關鍵技術和跨行業融合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和協同創新。支持外資企業、研發機構與本地高校、科研機構、國有及民營企業合作,共同參與政府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聯合申報各級各類科技發展計劃項目。
三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協同發展格局。推動灣區產業實現“點狀突破+鏈式創新”發展,以更高的競爭力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立足區域產業集群基礎,著力培育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的核心部件供應商,減少對海外市場依賴。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整機企業,建立局部產業鏈環節的科技密集企業集群,協同提升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四、結束語
“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是習近平總書記最新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體現我國改革發展水平的一面“旗幟”,整體率先進入了后工業化和高收入發展階段,同時面臨著率先踏入發展無人區、迷失發展動力坐標的巨大風險,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以產業體系高端化、配套服務高端化、生產方式高端化、組織模式高端化等“四個高端化”為主要路徑,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挑戰最極限、致力新跨越。
參考文獻:
[1]黃斌,魯旭.產業高端化的幾個重要評價指標及國際參照[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6).
[2]新華社.兩年超過230部!大數據顯示我國正逐步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完備政策體系[EB/OL].[2021].http://www.xinhuanet.com/2021-04/22/c_1127363347.htm.
[3]廣東省統計局.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EB/OL].[2020]. http://gdcss.gd.gov.cn/attachment/0/410/410944/317991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