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玉秀
摘 要:通過分析家校合作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義,揭示了家校訴求存在差異、家校合作機制有待完善、家長與幼兒園溝通效率較低等家校合作教育面臨的困難,從轉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思維、完善家校合作機制、建立家校溝通機制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家校合作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具體策略。
關鍵詞:家校合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幼兒心理健康指的是促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使其能夠恰當地調整身心和情緒狀態,合理地應對外界變化,擁有正確的自我觀念、愉悅的心情與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兒童成長的需要,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1]
學前階段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接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談到“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實施家校合作是保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但我國家庭的教育理念和目標,常常同學校教育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相較幼兒實際心理發展狀態有所滯后,這將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2]所以,站在家校合作的視角下,正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非常有實踐價值的。
一、家校合作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義
(一)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由于成長于不同的家庭環境,每個幼兒彼此之間必然存在很多的個體差異。所以,幼兒園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可以通過家校合作充分掌握幼兒的家庭成長背景,以便幼師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制定與之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同時,如果幼兒心理健康出現偏差,也可以通過了解家庭情況找到原因,從而為改善幼兒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依據。
(二)有助于取得幼兒家長的支持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幼兒園的責任,幼兒家長更應發揮重要作用。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利用家校合作,增進彼此對于育兒的溝通交流,充分取得家長的支持與信任,有助于各種教育方法和策略得到落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質。
(三)有助于構建完善的幼兒教育環境
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完善的家校合作機制能讓幼兒園與幼兒家庭形成一個教育整體,通力合作,有效溝通,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以求構建完善的幼兒教育環境,將教育對于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二、家校合作教育面臨的困難
(一)家校訴求存在差異
家校合作是解決兒童心理問題的最有效途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和家長常常難以形成良性配合,雖然有良好的愿望,卻無法讓彼此理解接受。最主要的根源,來自家校雙方不一致的主觀訴求。家長更關心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但在缺少橫向比較的情況下,再加上幼兒身心特點很多傳承于家庭與父母,使得家長容易忽略幼兒的一些缺點,而且,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家長也容易將幼兒的心理問題解讀為生理問題或教育方式的問題。然而幼兒一旦產生疾病或受傷,是非常明顯的,家長容易因為幼兒的疾病產生過度焦慮,在少子化社會背景下,這種影響會更加劇烈。
不同家長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重視程度不一,有些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很可能就不如老師預期那樣的關注。而老師和幼兒相處時間長,接觸的幼兒的多,觀察到的幼兒心理問題會更明顯。而且,相較于一對一的疏導安慰,出于效率考慮,老師更傾向于糾正幼兒的心理問題。但由于家校的主觀訴求存在差異,因此雙方對于幼兒心理問題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二)家校合作機制有待完善
家校合作機制尚不完善,主要的原因是家校雙方的權責邊界模糊。家校合作的初衷是家庭和幼兒園通過和諧有效的合作溝通,以達到優化幼兒教育效果的目的。然而,在實踐中老師和家長對于彼此在教育中的定位往往不太明確。例如,部分家長無腦跟風夸贊老師、刻意逢迎教學管理人員,把家長群變成“夸夸群”,這其實就是家長在家校合作中主動賦予老師絕對的話語權,而老師也沒有有意識地進行調整;還有部分老師給幼兒布置超出其能力范圍的作業,過度依賴家長輔導孩子完成作業、甚至大事小事都要找家長,體現了部分老師缺乏責任意識,希望把教育的責任轉移到家長身上;部分家長還存在“教不好都怪老師”的推責心態、以及過度縱容放養的不合理教育方式,覺得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就可以高枕無憂與我無關了,在家校合作上,采取“不主動、不配合、不拒絕”的態度,體現了部分家長不合理的“校本位”思想。
(三)家長與幼兒園溝通效率較低
家校合作模式下,家長與幼兒園溝通效率較低,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家長與老師如果無法及時就幼兒生活和學習上的情況進行溝通反饋,也就難以合理協商規劃幼兒接下來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例如:家長沒有認真閱讀老師發布的信息,機械地回復“收到”,或直接復制粘貼其他家長的回復內容,甚至在家長群發布大量拉票、廣告信息;老師對于信息回復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也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引起家長的誤解,影響家校合作效果;對于布置的幼兒作業,部分老師向家長發布的作業要求與目的不夠清晰,使得幼兒無法完全理解作業,而家長擔心反復詢問打擾老師,只能花費非常多時間精力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時間久了,容易使家長對輔導幼兒作業產生倦怠情緒,甚至抵觸幼兒園安排的各種教育活動,家校合作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土壤。
三、基于家校合作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具體策略
(一)轉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思維
在基于家校合作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中,幼兒園首先應著力于轉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思維,努力促進家長正確看待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在幼兒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及時關注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構建能夠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家校環境,形成和諧有效的家校合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比如幼兒園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安排家庭教育專家定期組織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邀請家長積極參加;聘任專業的幼兒心理專家,建立幼兒心理評估小組,為每個幼兒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狀態測評。這就需要老師與家長積極配合,老師將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狀態及時觀察記錄,并形成材料反饋給評估小組,家長則注意觀察幼兒的日常情緒及生活狀態,也將真實情況反應給評估小組。評估小組認真分析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態,科學評判,對于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此外,評估小組會將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及時與老師與家長共享,明確老師與家長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職責,共同引導幼兒改善心理健康狀態。
(二)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機制
家校合作能否成功,最主要取決于家長與幼兒園的配合程度。幼兒上了幼兒園以后,教育的主要場地有很大一部分從家庭轉移到幼兒園,但幼兒園無法單方面負起幼兒教育的主體責任,家長不能將對幼兒教育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幼兒園和老師身上,當然屬于幼兒園的教育任務也不該推到家長頭上。幼兒園應該與家庭在家校合作的原則性問題上明確職責,充分發揮聯動作用。
同時,幼兒園要健全組織、完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的規章制度,加強落實家委會制度等家校溝通制度,家庭、學校、學生三方共同遵守制度規范,以明確家校合作中各方的職責。家校雙方術業有專攻,幼兒園應著重于專業教育,努力提升孩子的專業能力;家庭應著重于生活教育,努力提升孩子的社會生活能力。幼兒同老師的關系與同家長的關系需要有明確的邊界,發揮各自優勢,互相促進,實現幼兒教育的效果最優化。
例如,當處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時候,老師不僅要及時制止并教育糾正,更要充分考慮到可能引發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家庭因素,這就需要老師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里的具體行為表現,比如幼兒在家里是否會接觸到與攻擊性行為相關的生活內容,耐心幫助家長關注幼兒在家是否經常接觸與攻擊性行為相關的視頻、游戲等。如果幼兒喜歡一些涉及暴力的節目內容,家長的態度也很關鍵,是不管不顧,亦或是簡單粗暴懲罰。老師應向家長解釋家庭氛圍和家長行為對于幼兒行為養成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家長自身是否常常使用一些攻擊性行為,幫助家長了解榜樣示范的作用,與家長共同協商出更適應幼兒的行為準則。
(三)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
家校合作離不開有效的溝通,在家庭環境中,幼兒的心情相對放松,與家長的溝通障礙相對較少。[2]所以,家長在家庭環境里可能較難及時發現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在幼兒園里,幼兒受到陌生環境和人際關系壓力,可能更容易暴露出心理問題,在這一點上老師是會接觸到的比家長更多的。因此,幼兒園應該構建老師與家長之間暢通的溝通機制,以便家長能及時關注幼兒的心理問題。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幼兒家長大多處于事業上升期,工作較繁忙,難以保證和老師的頻繁溝通;另一方面,我國多數幼兒園班內師生配比不高,老師日常工作也比較繁重,老師通常不會向同一家長發出多次邀約,導致家校溝通在某些情況下效果不佳。
為此,幼兒園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種節日慶祝活動、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等,讓家長有機會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狀態??梢岳镁€上平臺組織家長進行線上討論,讓老師與幼兒家長分享如何在家輔導孩子學習以及心理疏導方法,幫助家長制定幼兒每日學習生活作息表,引導幼兒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家校合作模式下,為使家長更加積極地加入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兒園應充分尊重幼兒家長,通過各類信息平臺提升老師和家長、各個家長之間的溝通效果,同時經常分享教育資源及心得,全面落實家校合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為幼兒形成健康心理品質和人格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江 暉.淺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3):131-133.
[2]高士乘.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雙主體聯動的路徑研究[J].幼教特教,2021.6:81-82.
[3]楊雅頡.試析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研究[J].亞太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