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雁祥
摘 要:習近平脫貧攻堅思想是對中國扶貧經驗的系統性總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導思想。這一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論為我國現階段的貧困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闡釋習近平脫貧攻堅思想,有助于準確把握脫貧攻堅思想的精髓、促進扶貧進程,對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脫貧攻堅;實事求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圍繞著扶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大量重要指示,為扶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觀點、新舉措,形成了習近平脫貧攻堅思想體系。從馬克主義哲學的視角闡釋習近平脫貧攻堅思想,有助于準確把握脫貧攻堅思想的精髓、促進扶貧進程,對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運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制定扶貧政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也要注重意識的能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不能脫離這個基點,否則就會犯錯誤,甚至犯顛覆性的錯誤。”[1]這就要求我國的扶貧事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重新審視現階段的貧困問題,把握貧困實情。脫貧攻堅思想的提出就是立足于中國的客觀實際,對現階段貧困問題的重新思考。例如:我國許多人民群眾還處于貧困狀態,貧困問題也與之前的有所不同,這部分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貧困原因復雜、脫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以往的扶貧策略顯然已經不適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2]黨中央立足于我國的貧困現狀,頒布了指導當今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為應對新階段的扶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今后的扶貧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措施。
實事求是的原則貫穿了習近平脫貧攻堅思想的始終,這就要求我們準確把握國內扶貧問題呈現的新特征,讓主觀世界符合客觀實際,做到“對癥下藥”,同時也要注重主觀的能動作用,做到自主脫貧。
二、堅持聯系的普遍性原則,運用系統思維協調扶貧工作
系統思維就是要求我們在事物的普遍聯系規律中注重整體性和協調性。貧困問題不僅是中國某一個貧困群眾、某一個貧困地區所面臨的問題,更是世界各國所要解決的共同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3] “一個都不能少”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也為脫貧攻堅戰制定了嚴格的標準。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存在著差異,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解決這部分群眾的貧困問題并不是單一的靠貧困地區就能解決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東西部扶貧協作是加快西部地區貧困地區脫貧進程、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的重大舉措,必須長期堅持并加大力度。要鼓勵支持更多企業參與西部地區脫貧攻堅工程。”[4]東西部協作發展,不僅推動了西部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東部產業升級,是實現先富帶動后富的重大舉措。在扶貧工作方面,不僅要強調東西部協作,更要“全國下一盤棋”。
消除貧困不僅是中國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更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號召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解決貧困問題。中國不僅是世界扶貧事業的倡導者,更是世界扶貧事業的積極推動者。中國用四十年解決了七億人的絕對貧困問題,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道路,總結出了寶貴的扶貧經驗,并毫不吝嗇的成果分享給世界各國,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力量。
三、堅持運用矛盾的基本原理,抓重點、治貧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變,各有其特殊的本質,就在于其內部矛盾的特殊性。[5]這就要求我們遇到問題不能以偏概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國的扶貧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還剩下最難啃的硬骨頭。中西部地區還有相當多的貧困人口,這部分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貧困原因復雜、脫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以往的扶貧方式,扶貧成本高、扶貧效率低下、返貧的情況比較嚴重。這就要求我們在扶貧工作中找到問題的關鍵,認識矛盾的特殊性。精準扶貧就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準扶貧,關鍵的關鍵是把扶貧對象摸清搞清,把家底盤清,這是前提。心中有數才能工作有方。如果連誰是貧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貧行動從何處發力呢?搞準扶貧對象,一定要進村入戶,深入調查研究。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 [6]只有找到了貧困戶,找到了“貧根”,才能對癥下藥。堅持精準原則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做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歷史唯物主義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因而是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群眾的歷史。從此出發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這就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一切歷史活動的推動者。[7]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當做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且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解決貧困問題就成了難點和關鍵點,全國有十四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習近平總書記時刻在牽掛著貧困群眾,先后走訪了我國最貧困、最落后的地區,著力解決扶貧問題。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阜平縣考察時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始終關心貧困地區的發展、始終關心貧困群眾的生活狀況、始終關心扶貧工作的進度,集中體現了黨的群眾觀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OL].人民網,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102/c117092-30499540.html
[2]習近平.扶貧切忌喊口號[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3/c1024-23416644.html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J].黨史文匯,2018(10):1.
[4]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奮力前進 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21/c64094-28571281.html
[5]韓樹英.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修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2頁
[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第59頁,第58頁
[7]杜利英.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方法:以實踐為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9,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