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莉莎, 楊慧潔, 殷雪瑞, 葛寒宇, 王慧燕, 鄭曉群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育英兒童醫院檢驗科,浙江 溫州 325027)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急性感染所致。該病早期具有多種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診斷難度較大[1]。干擾素誘導蛋白16(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16,IFI16)是新近發現的一種能識別細胞DNA的分子,是PYHIN家族成員之一,由1個PYHIN和2個HIN結構域組成。IFI16不但能識別多種病毒的雙鏈DNA,也能被單鏈DNA活化[2],在抗病毒感染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有研究結果顯示,IFI16是參與EBV生命周期的獨特宿主因子蛋白[3],但IFI16是否存在于IM患兒血清中尚未見報道。為此,本研究擬通過分析IM患兒血清IFI16水平及其與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等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探討IFI16在IM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9月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確診并住院的IM患兒73例(IM組),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齡(4.7±2.5)歲。將發病3~7 d的IM患兒納入急性期組,發病15~30 d的IM患兒納入恢復期組[4],有20例患兒的病程包括急性期和恢復期。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兒童75名(正常對照組),其中男46名、女29名,年齡(5.1±2.3)歲。納入標準:(1)年齡≤14周歲;(2)無病毒或細菌感染;(3)無慢性病史。2個組之間性別和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
參照第7版《褚福棠實用兒科學》[5]中的IM診斷標準:(1)不規則發熱、扁桃體炎、咽峽炎、淋巴結腫大、肝腫大、脾腫大中3項以上陽性;(2)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多(≥10%)或總數>1.0×109/L;(3)EBV DNA陽性;(4)急性期EBV抗衣殼抗原IgM抗體陽性。具有(1)中的臨床表現,且實驗室檢查符合(2)、(3)、(4)中2條及以上者即可診斷。排除標準:(1)合并細菌感染;(2)合并其他病毒感染;(3)有慢性疾病史。
采集所有對象外周靜脈血,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采集后立即采用BC-5390血液分析儀(深圳邁瑞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外周血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淋巴細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lymphocyte,LYMPH%),采用FACSCanto Ⅱ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同時制作血涂片,采用CX41型光學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公司)計數異型淋巴細胞,計算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另采集正常對照者及IM患兒急性期、恢復期的靜脈血,室溫下自然凝固,4 110×g離心10 min,分離血清,-70 ℃冰箱保存,統一檢測血清IFI16。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IFI16,試劑購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檢測儀器為Sunrise酶標儀(瑞士TECAN公司)。嚴格按試劑說明書及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s表示,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呈非正態分布的數據以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配對比較采用Wilcoxon符號秩檢驗。各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評價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IM組WBC計數、LYMPH%、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及血清IFI16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IM組和正常對照組各項指標的比較
IM患兒急性期血清IFI16水平為105.8(46.0~137.0)ng/L,明顯低于恢復期[132.5(114.0~158.0)ng/L](P<0.05)。有7例患兒恢復期血清IFI16水平低于急性期中位數水平,13例患兒恢復期高于急性期中位數水平。見圖1。

圖1 IM患兒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IFI16水平的比較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IM患兒血清IFI16與LYMPH%、CD4+T細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24、0.27、0.29,P<0.05),與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CD3+T細胞百分比、CD8+T細胞百分比、CD19+B細胞百分比及CD16+CD56+自然殺傷細胞無相關性(r值分別為-0.13、-0.18、-0.19、0.12、0.09,P>0.05)。
IM是一種主要由EBV感染引起的,通過口咽分泌物在兒童及青少年間進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IFI16是新近發現的一種DNA感受器。在病毒DNA的刺激下,細胞核中的IFI16被激活,并易位至細胞質,與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結合,傳遞信號,誘導Ⅰ型干擾素的轉錄與表達[6-7]。當皰疹病毒感染細胞時,IFI16可識別病毒DNA并引發一系列炎癥反應[8]。IFI16水平的下降可導致EBV裂解期轉錄水平升高,基因拷貝數增加[3]。因此,IFI16在EBV感染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IM患兒血清IFI16明顯升高(P<0.01),且急性期低于恢復期(P<0.05)。由此可見,IFI16可能參與了IM的發病過程。
IFI16作為真核細胞中最重要的固有免疫傳感器之一,在宿主抗DNA病毒免疫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細胞被不同的病毒感染以及不同的IFI16亞細胞定位均會引起不同的免疫反應。有研究結果顯示,IFI16能夠識別皰疹病毒DNA,但皰疹病毒表達的病毒蛋白pUL83可以與IFI16的吡啶結構域結合,從而阻止IFI16寡聚和隨后的免疫信號傳導,逃避宿主免疫[9]。為了逃避宿主免疫,EBV能產生某些在功能或結構上可以模擬細胞因子或細胞因子受體的蛋白,干擾細胞因子或其受體的正常功能,從而影響細胞免疫[10]。本研究結果顯示,IM患兒血清IFI16水平與LYMPH%、CD4+T細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24、0.27、0.29,P<0.05),提示細胞免疫應答參與了IM的發病過程。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有7例患兒恢復期IFI16水平低于急性期中位數水平,13例患兒恢復期IFI16水平高于急性期中位數水平。這可能與這些患兒存在肝功能損傷或因個體差異造成恢復時間不同有關。后續將擴大樣本量,并觀察更長時間,以進一步分析IFI16在IM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血清IFI16在IM的輔助診斷和預后判斷中均有一定的價值,或可作為IM輔助診斷和預后判斷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