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濤, 盧仁泉, 郭 林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檢驗科,上海 200032)
據統計,2020年全球新發原發性肝癌約90萬例,居所有腫瘤發病率的第6位,約有83萬患者死于肝癌,占腫瘤總體死亡例數的8.3%,居腫瘤死亡率的第4位;其中,東亞地區的肝癌發病率遠高于其他地區,平均每10萬人中約有36人被新確診為肝癌[1]。肝癌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是肝細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ncer,HCC),約占原發性肝癌的80%[1]。目前,HCC常用的腫瘤標志物是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2],但部分良性疾病,如急性和慢性肝炎會因壞死性炎癥而出現AFP升高[3],因此血清AFP診斷HCC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略顯不足。在臨床找到敏感性和特異性更佳的新型HCC標志物前,可以通過現有標志物聯合檢測的辦法來提高HCC的診斷效率。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是一種細胞增殖標志物,與細胞分裂周期中的S期相關,通常用于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治療監測、預后分析和生存評估[4]。有研究結果顯示,一些實體腫瘤,如乳腺癌、胰腺癌、肺癌、腎癌患者的腫瘤細胞、組織及血清TK1水平明顯升高[4-5],具有潛在的疾病診斷及預后評估價值。在健康人群中,血清TK1≥2.0 pmol/L者患腫瘤的風險是TK1正常者的3~5倍[6],因此TK1或可成為腫瘤早期篩查及隨訪的潛在的生物標志物。目前,關于TK1在HCC中的應用尚未見相關報道,本研究擬探討血清TK1在HCC中的價值。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確診為HCC的患者123例(HCC組),其中男94例、女29例,年齡18~83歲。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根據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TNM分期標準[7]分為Ⅰ期33例、Ⅱ期35例、Ⅲ期36例、Ⅳ期19例。所有患者均未進行化療、放療及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另選取同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未進行過治療的其他肝臟疾病患者83例(疾病對照組),其中男53例、女30例,年齡22~88歲,包括肝硬化20例、乙型肝炎42例、肝血管瘤10例、脂肪肝11例。以同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體檢中心健康體檢者97名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77名、女20名,年齡24~64歲,均無心血管疾病、消化代謝類疾病、基礎免疫系統類疾病,肝功能均正常。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批準(批文號:050432-4-1212B),所有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一般資料 收集HCC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飲酒史、病理TNM分期、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肝壞死情況、血紅蛋白水平、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
1.2.2 樣本采集及檢測 采集所有患者治療前、正常對照者體檢時的靜脈血3~4 mL,1 200×g離心10 min,分離血清,-80 ℃保存待測。采用NRM411全自動化學發光定量分析儀(南京諾爾曼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血清TK1水平。根據試劑盒說明書,以TK1≥2.00 pmol/L為陽性。采用cobas e801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血清AFP、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根據試劑盒說明書,以AFP≥10 ng/mL為陽性,以CA19-9≥37 ng/mL為陽性。
1.2.3 隨訪 對123例HCC患者中的114例進行介入治療或手術切除治療后12個月的隨訪,根據隨訪結果分為復發組和無進展組。對123例HCC患者中的33例進行術后TK1動態監測,分別于術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檢測血清TK1水平。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非正態分布的數據以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各項指標診斷HCC的價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和對數秩檢驗評估HCC患者的預后,采用多因素Cox比例回歸分析評估HCC復發的風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HCC組、疾病對照組及正常對照組血清TK1水平依次降低,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3組血清TK1水平比較 pmol/L,M(P25~P75)
123例HCC患者中,血清TK1陽性68例,陽性率為55.3%。在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的HCC患者中,TNM分期Ⅲ~Ⅳ期者血清TK1水平高于Ⅰ~Ⅱ期者(P<0.05):其他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的HCC患者之間血清TK1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HCC患者血清TK1水平及陽性率比較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TK1、AFP、CA19-9輔助診斷HCC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798、0.903、0.683。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3項指標聯合檢測的不同組合,得出最優聯合檢測組合為TK1+AFP,聯合檢測模型為Logit(P)=1.679×TK1+0.170×AFP-4.195,輔助診斷HCC的AUC為0.922。見表2、圖1。

圖1 TK1、CA19-9、AFP單項及聯合檢測診斷HCC的ROC曲線

表3 各項指標輔助診斷HCC的ROC曲線參數
根據ROC曲線分析得出的TK1的最佳臨界值,并結合文獻[8]的研究結果,將術前TK1≥2.00 mol/L作為高TK1水平,TK1<2.00 pmol/L作為低TK1水平。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術前高TK1水平者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短于低TK1水平者(P<0.001)。見圖2。

圖2 HCC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
多因素Cox比例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FP和TK1是預測HCC復發的獨立風險因素[風險比(hazard ratio,HR)分別為1.000、1.016,95%CI分別為1.000~1.001、1.010~1.023],不受年齡、體質量指數、TNM分期、血紅蛋白、AST、ALT、合并肝壞死、飲酒和HBsAg陽性的影響。見表3。

表4 單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回歸分析
根據有無復發將33例進行血清TK1動態監測的HCC患者分為復發組(12例)和無進展組(21例)。復發組和無進展組術后1周血清TK1水平均低于術前(P<0.05、P<0.01)。復發組術后1個月血清TK1水平開始逐漸升高,術后6個月時的血清TK1水平顯著高于術前(P<0.05);無進展組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血清TK1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血清TK-1水平均高于同期無進展組(P<0.001)。HCC復發組術后各時間點血清AFP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進展組術前及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血清AFP水平逐漸下降(P<0.05);復發組各時間點AFP水平與無進展組同時間點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3。

圖3 HCC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TK1動態監測結果
進一步分析12例HCC復發患者血清TK1和AFP水平的反彈時間(血清學水平降低后首次出現升高,且高于參考區間上限的時間),結果顯示,血清TK1的平均反彈時間為2.58個月,早于血清AFP的反彈時間(4.50個月)(P<0.05)。見圖4。

圖4 HCC復發患者血清AFP和TK1反彈時間比較
TK1在多種腫瘤中具有診斷和預后評估價值[4-5,9]。細胞學研究結果表明,TK1可能通過E2F轉錄因子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E2F1)通路聯合乳腺癌1號基因(breast cancer 1,BRCA1)通路參與HCC的疾病進展[10]。但TK1在HCC中的臨床價值尚未見相關報道。為此,本研究探討了血清TK1在HCC輔助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HCC組血清TK1水平顯著高于疾病對照組及正常對照組(P<0.001)。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TK1、AFP、CA19-9輔助診斷HCC的AUC分別為0.798、0.903、0.683;在3項指標聯合檢測的組合中,TK1與AFP聯合檢測輔助診斷HCC的效能最高(AUC為0.922)。雖然TK1的敏感性較低,但特異性較高,AFP與TK1聯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診斷HCC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且診斷效能優于各項指標單項檢測。
細胞角蛋白19片段、甲胎蛋白異質體、異常凝血酶原等標志物也可用于HCC的預后分析[11-12],但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指標還是AFP[12]。有研究結果顯示,AFP為20~400 ng/mL的腫瘤患者1、3、5年無瘤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3]。因此,AFP在相關腫瘤預后評估中的價值略顯不足。本研究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術前高TK1水平者PFS短于低TK1水平者(P<0.001)。多因素Cox比例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K1是預測HCC復發的獨立風險因素(HR=1.016,95%CI為1.010~1.023),不受年齡、體質量指數、TNM分期、血紅蛋白、AST、ALT、合并肝壞死、飲酒和HBsAg陽性的影響。本研究術后動態監測結果顯示,復發組術后6個月血清TK1水平顯著升高,血清TK1的平均反彈時間早于AFP(P<0.05)。相對于AFP,TK1可以覆蓋所有HCC患者,而且不受其他影響因素干擾,是更為優異的HCC預后評估指標。本研究結果可以與LIU等[10]在細胞層面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本研究中有5例HCC復發患者術前TK1<2 pmol/L(陰性),在復發時TK1轉為陽性。原因可能是HCC復發時腫瘤細胞釋放TK1進入細胞外液[14],形成具有不同相對分子質量和酶活性的復合物[15],導致血清TK1由陰性轉為陽性。
綜上所述,血清TK1在HCC的輔助診斷和療效評估方面均有一定的價值。術前血清TK1是預測HCC復發的獨立風險因素。術后血清TK1水平的動態監測有助于HCC患者的療效評價及預后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