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鵬 陸晨
【摘? 要】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共35條),第二十九條指出:健全質量評估監測體系。《意見》要求:國家制定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標準,健全分級分類評估體系,建立一支立足實踐、熟悉業務的專業化質量評估隊伍。學前教育質量的核心是優化教育環境,支持和促進幼兒的成長。所以對幼兒園環境的評估必定成為幼兒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標準之一。本文將基于幼兒教育現狀,淺談優化幼兒園教學環境的策略,以期為提升幼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助力。
【關鍵詞】環境;課程;張力;幼小銜接環境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6-0064-02
Grasp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Make the Environment a Tension Course
——Tak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Environment Creation as an Example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in New District, Liy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ZHANG Mingpeng LU Chen
【Abstract】In November 2018,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d several opinions on the deepening reform and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35 articles in total). Article 29 states: Improv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The "Opinions" require: The state formulates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kindergarten care and education, complet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es a profess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team based on practice and familiar with the business. The core of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upport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assessment of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must become one of the standard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strategies of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kindergartens,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words】Environment; Curriculum; Tension; Young cohesive environment
一、追溯教育本質,領悟環境創設背后的“招”和“意”
人們對于“環境即是課程”這句話的理解隨著深入的實踐不斷地清晰,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只有“招”沒有“意”
此階段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是為了迎合成人。也是以往很多幼兒園的做法。環境創設的“招”就是教室里的環境創設,墻上貼滿圖畫,不留一絲空間,并以此唯美。基本上是為了迎合成人的視角來美化教室,為了應付領導上級檢查,這樣的環境并不具備“意”。
(二)第二階段:只有“意”缺乏“招”
第二階段環境創設的目的是迎合幼兒需求。根據《環境質量評估量表》,從教室整體布局、材料提供等方面對教室的環境進行調整,撕掉高控標簽和觀賞性裝飾,把限制幼兒游戲的條條框框統統清除,使教室的環境更加適宜幼兒生活。可以說,這樣的環境為課程的生長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意”了,但教師的“招”越來越少。
(三)第三階段,平衡“招”與“意”
此階段環境創設的根本目的其實是支持教師主動發展。回歸到主動學習的三個要素:學習的內在動機、學習的心理環境、學習的外部條件,基于此,我們認為該階段支持幼兒主動發展的環境需要實現:能喚醒兒童內在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充分的信任與激勵,能為他們提供專業的觀察和支持。
二、立足幼兒本位,用專業的判斷把握課程創生的“對立”和“統一”
環境創設是一門專業的學前教育學問,基于“環境即是課程”,教師的專業性即體現在讓環境成為有張力的課程。任何課程的起點(核心)是:以幼兒為中心,相信幼兒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課程的張力不是教師無意識的行為,而是基于教育本質基礎上的能動選擇。以大班幼小銜接課程為例,教師應在環境創設中把握2個關系:1.教師主導和幼兒主導的關系;2.把握幼兒興趣與課程目標的關系。教師應站在這個立場,以幼兒為本,可以立足教育本質,根據幼兒靈活調整課程環境方法。
三、理論聯系實踐,讓環境成為有張力的課程
(一)專業型的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稱為《指南》)目標落地為實
1.基于《指南》目標重新審視區域設置的全面性與合理性
幼兒的發展與區域環境、材料的投放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區域的設置可以立足于《指南》。從實踐層面來看,支持幼兒5大領域發展的材料有幾個方面,比如藝術領域感知與欣賞、表達與創造,所以教師在美工區里要設置供幼兒欣賞的畫。當然它可以是大師的畫,也可以是大自然的畫。實現教學區域設計的全面性并不意味著要一時間投入很多材料,而是要立足于幼兒的整體發展和實際需求,有時一小塊的空間、一張紙、一支筆,都能有效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
2.立足整體的視角審視班級區域環境
以往教師在改造班級環境的時候,都是一個區對應一個區,只關注教室的中間部分,把變換區域位置當作所謂的布局調整,導致走道和班級內環境產生沖突。因此,現代教師應該思考,從幼兒踏入教室開設,我們應該為他們準備怎樣的環境。這也是課程環境創設的伊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第一,幼兒已有經驗(有延伸價值的);第二,當下開展的主題活動(如幼小銜接、新生入園適應等);第三,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教師支持幼兒學習的事物。所以,教室里的角角落落都可能是課程的一部分。
3.立足園區幼兒的實際情況
教師以往在教學環境中投放材料時,習慣于單純地照搬照抄其他園區的經驗,忽視本園區幼兒的實際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在環境創設前做好三點探究:第一,哪些教學材料是可以全面投放的?第二,哪些材料是分年齡層投放的?第三,哪些材料是根據課程投放的?教師在梳理這三個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意識到本園幼兒的實際狀況,逐漸把握每個領域目標的核心本質,優化教學環境。
(二)加強環境材料的教育性
教師應利用自己創設的環境,引導幼兒帶著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來探索材料,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以美工區為例,教師不再是孤立地投放材料,或者絞盡腦汁地去思考一種材料可以怎么玩,相反,教師會更多地思考材料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思考怎樣的環境能使教學活動更有意義。換言之,材料投放的數量、形式、玩法以及收納等都可以成為課程資源,因此教師應選擇更多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材料。
(三)豐富墻體設計
墻上要不要貼?應該貼什么?這是在實踐中長期困擾著幼兒教師的問題。
以往幼兒園的墻面裝飾物單一,部分幼兒園的墻面僅以簡單的圖畫或者卡通人物做裝飾,極大地浪費了良好的墻面空間。因此,現代幼兒園應著手改變這一現狀,通過在墻面上張貼幼兒的繪畫作品、班級照片等,豐富墻面設計。此外,在各大傳統節日,園方也可協同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設計墻面,培養幼兒動手能力。
四、結語
總之,讓環境成為有張力的課程,需要幼兒教師做出專業的判斷和專業的支持,立足于幼兒實際創設課程環境,從而提升教育質量,真正做到環境支持幼兒成長。
參考文獻:
[1]德布·柯蒂斯,朱金蘭(譯).為生活和學習而設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