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正真
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領域,為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在《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打造網絡強市、數字成都”。以數字經濟促進城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新增長點、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做強經濟能級,旨在全面塑造實體經濟在新時代國際競爭力的新優勢,進一步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
——數字經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近年來,成都引進了英特爾、格芯、紫光、超微半導體等龍頭企業,形成了設計、制造、軟硬件配套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引進了華為、聯想、中興等設立研發中心,豐富智能制造和信息通信行業生態。引進了騰訊、京東、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網易等互聯網知名公司設立分公司,大幅度提升了成都互聯網行業的影響力。目前,全市已有新潮傳媒、準時達、醫聯、駒馬物流等6家數字經濟企業達到獨角獸標準,122家企業達到準獨角獸標準。截至2019年底,全市新經濟企業達36.6萬戶,同比增長27.6%;新經濟百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85.5億元,同比增長20%,凈入庫稅收13.1億元,同比增長18.4%。在中國新經濟活力指數排行榜中,成都新經濟活力領跑新一線城市,位列第三。
——“新基建”助力數字經濟提速發展。成都發揮了電子信息產業鏈完備、產學研融合創新以及高度市場化等優勢,加快構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數字經濟產業體系,在新基建方面探索出“成都特色”之路。圍繞主導產業建設高水平的創新中心產業研究院,為行業提供最新的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孵化出一批數字經濟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一方面,建立了“六個一”大數據產業支撐體系,實施“數據大會戰”,匯聚城市運行643類近35億條政務數據,向社會開放57個部門1683個數據集、9946萬條數據,推動數據共享利用。另一方面,加快推動5G網絡建設,實現全市所有區(市)縣5G首站開通,推進金沙車站5G智慧交通綜合體、世警會5G+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教育、醫療、交通等17個重點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智能服務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成都根據主業突出、錯位協同、成鏈集群及要素敏感度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原則,形成“雙核”引領、“三極”支撐、“多點”協同的總體布局。規劃了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成都新經濟活力區兩個綜合核心承載區域,以成都科學城、成都芯谷和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為三個重要功能支撐極,其他產業功能區內的電子信息相關的產業基地、產業社區和特色小鎮為協同。近年來,成都推動全球半導體巨頭ARM、高通(瓴盛)等重點企業在蓉落地,推動華為鯤鵬生態基地、鼎橋通信安全終端及能源物聯網產品研發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在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軟件名城等基礎上,成功獲批國家“芯火”雙創基地、國家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國家超高清視頻產業基地,榮獲“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地標城市”等榮譽。2020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0065.7億元,同比增長19.8%,成了成都首個產值破萬億的產業。
——數字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近年來,成都數字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得到優化,確定將數字經濟列為“六大新經濟形態”之一,專門出臺了《成都市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將成都打造為國內領先的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到2022年,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數字化能力顯著提升,數字經濟重點領域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在數字經濟人才引培方面,實施“蓉貝”軟件人才百千萬引育計劃、科技成果轉化計劃等,精心編制《成都市人才開發指引(2020)》,發布176類緊缺人才需求,加大引進急需緊缺崗位專業人才,建設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推動知識產權成果進場交易。在基金設立方面,設立2億元新經濟天使投資基金,直投9個項目、1800萬元,參股富堃、點亮伯恩設立兩只子基金,累計投資4500萬元。加快建立100億元的新經濟產業基金,組建首只規模5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基金。
——優化數字經濟產業政策。出臺數字經濟產業的配套政策,推動數字技術和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加快轉變經濟要素配置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數字資源挖掘有力、稅費優惠具有比較優勢等。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跨界融合、智能化發展加速等新趨勢,重點發展信息通信、集成電路、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和能級,形成引領成都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完善數字經濟企業行業歸類規則和經營范圍的管理方式,改進對與互聯網融合的金融、醫療保健等企業的監管。
——加強數字經濟人才建設。鼓勵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騰訊、京東等重點院校、龍頭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結合數字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發展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增強聯合培養成效,重點培養應用型、工程型、技能型專業人才。將數字經濟高層次人才納入成都市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開展聯動,培養數字經濟領域緊缺技能人才。強化數字經濟人才保障,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壯大數字經濟人才隊伍,為數字成都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與保障。
——建立數字企業戰略聯盟。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推動企業在城際、國際等多領域的戰略聯盟,重點開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風險和成本共擔、共同經營的聯合行動,主動在科技研發、設備制造、系統集成、技術服務等領域交流合作。重點突破大數據采集、存儲、分析、管理等核心技術,加強信息組織和數據的研究分析,形成自主可控、健康健全的現代化信息產業體系。以提升數字經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緊扣產業技術創新鏈、價值鏈、生態鏈和人才鏈,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各類資源要素,實現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在戰略上達成高度的合作,共同突破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掌握核心技術資源,占據數字經濟競爭的絕對優勢地位。
——推動數字經濟跨界融合。擴大改革開放的引領作用和外溢效應,深化媒體營銷合作、文藝精品共創、旅游項目合作開發、體育賽事聯合舉辦等,推進數字技術、行業標準、產業園區和人才培養等合作試點示范,培育具有引領性、示范性和標志性的國際數字經濟合作重點項目。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在數字產品中的集成應用,推進在線閱讀、在線音樂、在線競技、在線預訂等網絡服務與線下資源全面整合,形成O2O一體化的交互式的體驗新模式,實現數字經濟服務精準化。
——強化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按照《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為統計標準,加強對數字經濟產業的調查和研究分析,完善數字經濟產業的數據搜集、數據處理、數據發布等,推進統計數據采集工作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構建體現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動態變化、總體情況的指標體系,準確反映成都數字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研究制定數據的利用準則、交易規則、利益分配機制,明確數據責任主體,不斷規范數據管理制度,加大對數字內容、技術專利、數字版權等保護力度,促使數字經濟向規范化、法治化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