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
綠色金融作為未來綠色低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活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柱和推動力。截至目前,共有126個國家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遠景戰略目標(約占全球碳排放量的60%),并將綠色金融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實際行動助推低碳經濟轉型。
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如何優化綠色金融體系服務低碳經濟發展,助推碳中和目標實現成為當下業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課題。自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簡稱“30/60目標”)遠景目標以來,中央各部委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動作頻頻,一系列落實“30/60目標”的制度文件、重大決策部署,優化綠色金融體系的舉措等紛紛出臺,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動力。最新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又從政策、法律法規等宏觀面和生產、消費、技術創新等微觀面給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路線圖。
參照國際經驗,我國要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一方面要剛性去碳,實現實體經濟的去碳化,即通過加速推動電力、交通、工農業等實體行業的大規模去碳化,實現低碳排放直至零排放;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金融業在推動實體經濟向低碳、凈零碳轉型發展的支撐作用。在此過程中,金融業既要滿足實體經濟轉型發展而產生的巨大體量的綠色低碳投融資需求,又要防范與化解轉型發展所引致的各類顯隱性金融風險。
——碳中和為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實體經濟向低碳轉型而普遍產生的大規模綠色低碳投融資需求,給綠色金融業務發展提供了機遇。
一是綠色銀行。探索支持能源供給和非低碳工業等行業綠色轉型所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轉型支持貸款,推動開展綠色交通項目、綠色建筑融資創新試點,創新綠色服務方式,推動能效信貸、綠色信貸等資產證券化,大力開展服務小微企業、綠色農業、綠色消費的產品和模式。
二是綠色債券。創新發行政府綠色專項債、碳排放權債、小微企業綠色集合債以及產業轉型升級債券等綠債產品;完善債券市場,吸引相關投資者購買和持有綠色債券產品,提高綠色債券流動性。
三是綠色股票市場。探索搭建綠色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綠色通道機制,簡化相關審核審批流程,支持優先融通資金。
四是綠色保險。大力開發和推廣支持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等綠色經濟發展的綠色保險產品,包括氣候保險、綠色建筑保險、清潔能源保險、新能源汽車保險。
五是綠色基金。支持設立綠色基金和轉型基金,滿足高碳行業(如傳統能源、重工業)的轉型融資需求,同時為低碳行業的股權投資提供資金支持。
——碳中和為金融業帶來的挑戰。在綠色經濟發展的歷史浪潮下,金融行業及金融機構也面臨重大挑戰,一方面是要積極應對外部環境和市場變化,快速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創新服務產品和模式,以滿足實體經濟低碳、零碳轉型中產生的綠色投融資需求;另一方面是要防范與化解轉型發展所引起的各類顯隱性金融風險,包括高碳排放行業產業存量業務的違約風險、短期減值風險,服務新型低碳、零碳行業產業的試錯風險,以及某些高碳排放地區(如重工業區)所面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我國是世界上首個由中央政府全盤謀劃、全面推動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國家。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信貸余額高達12萬億元,排名世界第一并已多年位居榜首;綠色債券余額約8100億元,排名世界第二;綠色能源產業信貸余額逾3萬億元,并已超過主要高耗能領域(如煤炭、化工等)信貸總額。綠色貸款不良率長期保持在1.0%以下,遠低于銀行業平均貸款不良率1.6%。
——面臨的主要問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無疑代表著我國未來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金融結構、生活消費等方面都將產生根本性轉變。但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離助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尚有一定差距,推動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發展、完善與優化綠色金融體系勢在必行。當前金融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是缺乏相關領域金融、財政、環保等政策和法律法規的配套支持。優化綠色金融體系,需要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合力支持,其必要性體現在綠色項目具有強外部性,難以依靠單一市場主體完成,須通過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解決項目環境外部性問題。同時,綠色項目投融資可能面臨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供需錯位等問題,需通過金融市場主體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加以解決。
二是現行的綠色金融標準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尚有差距。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最新修訂的《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中相關綠色金融界定標準(如綠色信貸標準、綠色產業行業目錄等)尚低于碳中和對凈零碳排放的要求,盡管其已將高碳排放的傳統化石能源項目(如“清潔煤炭技術”等)剔除。
三是綠色金融產品還無法完全匹配凈零碳的需要。雖然我國在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產品方面成績斐然,但不可忽視我國碳市場開發程度比較低,碳市場和碳金融產品的資源配置功能較弱,金融產品未與碳足跡掛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面向投資者提供的ESG產品及碳金融產品相對單一,產品流動性不足。
我國盡管率先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但如果沒有實質性、全面的較大力度改革舉措,經濟的凈零碳轉型并不會自動加速,主要高碳行業的凈零碳排放就不會主動實現。針對我國金融業目前存在的綠色金融標準不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缺失、產品體系服務能力弱等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如下:
——以碳中和為約束條件,重塑綠色金融標準,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框架體系。鑒于當前中國人民銀行主持修訂的新版《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未對相關綠色金融標準進行界定(如綠色信貸標準、綠色產業行業目錄等),未來,相關職能部門及金融監管機構應聚焦于如何重塑綠色信貸、綠色行業產業標準,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綠色基金、綠色保險標準,助推綠色標準框架內的綠色項目加速發展,同時保證該類型項目不會對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造成負面沖擊。
——圍繞碳中和目標,強化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規支持,搭建有效的外部政策激勵和協調機制。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再擔保、風險補償等政策金融手段,繼續落實對低零碳排放、節能環保、綜合能效利用、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所得稅、增值稅等優惠稅收政策,為金融機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企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動力和支撐。
——探索創新綠色金融工具,優化綠色金融體系。資金荒是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瓶頸,可借鑒公共項目發展PPP融資模式,通過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形成“政府+社會資本”新型綠色投融資模式,解決綠色項目的融資難問題。同時,加快構建統一規范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包括推動銀行綠色化轉型,開發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綠色金融產品,滿足綠色項目投融資需求,提高市場整體競爭力,有效發揮市場在推動經濟低碳轉型中的資源配置作用。
——通過綠色金融驅動綠色技術創新,發揮政府資本的引導和激勵作用,為綠色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等金融支持。鼓勵綠色發展基金、政府引導基金、國家新型產業創業引導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民營企業引導基金等把綠色技術創新作為重要的支持領域,促進綠色低碳科技產業發展和成果轉化,并建立相應的投資激勵機制,為綠色發展夯實技術創新的根基。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