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楊
摘要:多年來盤錦市大洼區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系統梳理總結大洼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過程中的創新舉措和成功經驗,以期為加速推動遼寧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成效;舉措
中圖分類號:F3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21)05-0077-02
近年來,遼寧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旨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盤錦市大洼區作為遼寧省第一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多年的建設取得很好成效,其創新舉措和成功經驗值得學習與借鑒。
1 建設成效
1.1 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園區形成以優質水稻、河蟹為主導產業的“六區一心”總體布局,打造集科技研發、生產加工、交易展示、觀光休閑于一體和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占地面積4.40萬hm2(66.00萬畝),耕地面積2.48萬hm2(37.22萬畝),高標準農田面積1.50萬hm2(22.46萬畝),覆蓋56個行政村,是全國重要水稻主產區和優質稻米生產基地。
1.2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園區建成全省水稻河蟹加工集散地,生產米糠油、米醋、蟹肉醬、醉蟹等精深加工產品。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品牌獲得“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中國農業品牌建設學府獎政府貢獻獎”等榮譽,盤錦大米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入選300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并多次獲評“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1.3 技術裝備水平區域先進
園區設有稻蟹種植院士工作站和水稻鹽堿地研究所,設置主導產業專家團隊2個,水稻產業選育的鹽豐、遼鹽、錦豐、遼旱、錦稻等水旱稻新品種在北方適宜稻區累計推廣0.13億hm2(1.90億畝)。園區高標準農田覆蓋率60.18%,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7.89%,農產品冷鏈流通率63.00%。
1.4 綠色發展成效突出
園區耕地資源保護得到加強,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產地資源保護效果顯著,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明顯提升。大洼區被評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已建立全省首家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建成區、鎮、村三級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實時監管體系完備,大農業生產主體、農資店、基層檢測機構等400余點位實施遠程網絡視頻實時監控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達到100.00%。
1.5 帶動農民作用顯著
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互聯網+認養農業”等6種帶動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等形式與農民有效聯結。目前與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戶比重達到75.00%,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幅達到12.70%。
2 創新舉措
2.1 創新認定與驗收機制
制定《大洼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認定和驗收方案》,由產業園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5人以上(單數)的認定暨驗收小組進行項目的認定和驗收工作。以資格審查和現場核查的方式進行認定:資格審查時,材料不全、內容明顯不符合要求、弄虛作假的項目取消其認定資格;現場核查負責對認定建設主體申報的建設內容逐項現場核實,列出不實建設內容清單。以內驗和外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驗收:內驗負責查看審核資料,聽、問建設方、施工方、監理方相關情況;外驗負責現場查勘(數量及質量勘察)。驗收合格的,由區農業農村局將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劃撥至項目實施單位,建立項目檔案;驗收不合格的,由產業園認定暨驗收小組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無法整改或整改后仍達不到驗收要求的,不予批復。
2.2 促進產業聯盟與園區協同發展
大米和河蟹產業聯盟與產業園建設有機結合、雙向聯動。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為核心,整合產業聯盟發展經驗,不斷推進“生產+加工+科技+品牌”一體化發展,引導產業聯盟中的企業向產業園集中集聚,不斷提升種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水平;同時帶動周邊農民發展,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與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全面提升增收致富能力。
2.3 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以產業園6個鎮街為核心,輻射大洼全域,將
3 000萬中央財政資金抵押給銀行貸款3億元,設立農業產業園專項資金。大洼區政府出臺《盤錦市大洼區農業信貸擔保業務推進工作實施方案》,為農民和涉農項目提供利率低、手續簡單的貼息貸款,小戶提供10萬~20萬無息貸款,大戶無息貸款不設上限。
2.4 推動產業緊密融合發展
以產加銷一體化為重點,不斷推進水稻標準化種植,提升稻蟹立體種養水平,研發多種優質、高產、多抗的水稻新品種,擴繁優質河蟹苗種,實現水稻種植技術與河蟹良種培育技術協同發展。扶強做大一批水稻、河蟹加工企業,推動米醋、米酒、醉蟹、鹵蟹等精深加工產業快速發展,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同時依托健全的農產品電商物流體系,圍繞“互聯網+認養農業”模式,不斷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緊密融合發展。
2.5 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重點,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完善農業灌排網絡和機耕道路建設,不斷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化肥農藥減施增效。以稻殼米糠為原料制作河蟹配合飼料,實現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擴大稻蟹立體種養面積和節水灌溉覆蓋面積,實現園區內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2.6 多渠道聯農帶農
創新聯農帶農模式,多渠道實現園區及周邊農戶增產增收。在全省首創“互聯網+認養農業”模式,尊重農戶意愿,讓認養客戶與總公司簽訂認養合同,在生產者和消費者間建立起風險共擔、收益共享聯系;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傳統模式,帶動園區內三分之二的農戶;建立“現代休閑旅游觀光增收”模式,重點發展現代農業觀光采摘產業園、家庭農場、特色民宿等,形成縣、鎮、村三級旅游體系,改善農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以“公司+種植合作社”為基礎推行“土地流轉+勞務收入”模式,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龍頭企業,企業建設種植基地返聘農民務工;推廣“訂單農業”模式;提出“惠農貸”模式,以財政風險補償基金作為主要擔保形式,為小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
3 結語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三農”工作的一項重大創新,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載體。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必須更加注重改革創新,在總結傳承已取得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機制、創新政策,激發產業園的建設活力。
參考文獻
[1] 崔永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競爭力研究[J].農業經濟,2021(2):16-18.
[2] 劉清華.遼寧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20(3):65-66.
[3] 鄭坤,梁玉琴.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J].現代農業科技,2019(23):237-239.
Achievements and Innovative Measur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in Dawa District
LIAN Yang
(Liaoning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enter,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years, Dawa District of Panjin Cit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awa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and lead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results;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