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霽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了幼兒教育中藝術領域活動的重要地位,要求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術活動作為藝術領域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和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工作者通過實踐,探索出了美術繪本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其是將具有趣味性、開放性、生活化的繪本作為載體開展的創意美術活動,可以豐富幼兒的美術情感體驗,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提高幼兒美術教育的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繪本;幼兒園;創意美術活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1-0087-02
引言
繪本讀物又叫“圖畫書”,內含色彩鮮艷的插圖及簡練的文字,既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又兼具文字與美術的藝術性,所以幼兒常常容易被繪本的內容吸引,這為實現美術教育與繪本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惟妙惟肖的繪本故事和繪本角色、繪本畫面帶給幼兒直觀的藝術情感體驗,可以提升幼兒的美術想象力與創造力,有助于幼兒教育者開展更豐富的創意美術活動。基于此,筆者就利用繪本開展幼兒園創意美術活動的具體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一、選擇合適的繪本作為創意美術活動開展的載體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活動需要依據幼兒的發展規律、學習特點和個性差異開展,所以在利用繪本開展美術創意活動時,教師首先要保證選擇的是符合幼兒年齡和基礎認知的繪本。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興趣特點選擇合適的繪本,可以為認知基礎差的小班幼兒,選擇插圖色彩豐富、文字較少的繪本;為已經具有一定認知水平的中班幼兒選擇故事性強、文字量適中、圖案艷麗的繪本;為認知和情感較為豐富的大班幼兒選擇圖案豐富、文字較多、拓展知識較多的繪本。其次,由于要以繪本為載體設計美術創意活動,所以教師選擇的繪本必須具有美術元素,如繪本的插圖在構圖、角色的動作表現、色彩搭配等方面具有可鑒賞性。這樣的繪本能激發幼兒仿畫的興趣,啟發幼兒的審美意識。最后,教師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基礎選擇繪本。教師可以提前調查幼兒喜歡的繪本類型,是偏好生活類故事繪本還是科普類故事繪本,或是想象較為豐富的童話故事繪本等,再根據調查的內容選擇繪本開展創意美術活動。教師在滿足以上條件的情況下選擇繪本內容,其開展的創意美術活動才更具有效果。
例如,教師選擇《小黑魚》繪本作為小班創意美術活動開展的載體,便是考慮到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較低,更善于模仿、涂鴉、填色等簡單、易操作的美術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小黑魚》的繪本故事,該繪本內容具有較強的美術特點和故事性,展示了色彩豐富的印章畫,能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讓幼兒欣賞繪本中小魚組成的“暢游的大紅魚”、森林似的海草等插圖的色彩變化,感受繪本中的印章畫帶來的視覺體驗,并給每位小班的幼兒發放一枚小魚印章和一張魚形卡紙,讓幼兒模仿繪本中“暢游的大紅魚”這幅插畫,在空白魚形卡紙上蓋上小魚的印章。幼兒從繪本中獲得了美的體驗,并通過繪本參與印章畫的創意美術活動,有效地提高了美術學習效果。
又如在中班幼兒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前調查發現,大多數幼兒對自行貼畫、隨機涂鴉的繪本閱讀興趣更大,便選擇《撕呀撕呀》這本繪本開展美術創意活動,該繪本具有較強的游戲性,整本圖畫內容是通過“撕紙”完成的,符合中班幼兒愛玩游戲的特點。幼兒可以通過觀察教師撕紙,欣賞撕完后呈現出牛爸爸一家在草地上吃草玩耍的畫面。教師可以讓幼兒想一想這個畫面的天空還應該有什么,在幼兒回答還應該有白色的云朵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動手撕白云。幼兒為自己撕出的白云進行填色,并取名為彩色的云,這可以充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及美術創造力。
二、依據繪本內容特色制訂創意美術活動形式
幼兒繪本內容均是由簡練的文字、豐富的圖畫組成的,但繪本內容的特色不同,呈現出的美術元素不同,實現的美術教育目標也不同。如前文中《撕呀撕呀》繪本的游戲特點較強,美術活動形式也多以撕紙、創意涂色、貼畫為主,主要可以鍛煉幼兒對美術色彩的把控能力,提升幼兒的美術手工創造能力。總體而言,以繪本的內容為出發點,開展的美術活動形式主要有美術繪畫類、美術手工類、美術鑒賞類活動。教師在選擇繪本時,要充分了解繪本的內涵,開展創意美術活動,以鍛煉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為更好地將繪本與美術活動進行融合教育,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選擇色彩、構圖較好的繪本內容,通過信息技術對繪本內容進行多方位的展示,增強幼兒的五感體驗,激發幼兒對繪本內容中美術色彩的欣賞欲望,制訂仿畫等繪畫、鑒賞類創意活動。教師可以選擇故事性較強、角色形態和造型豐富的繪本,通過情境、問題教學等方式設置角色游戲環節,從而提升幼兒對于美術造型的理解,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幼兒積極參與美術創意繪畫、手工活動。
例如,《幸福的大桌子》內容故事性較強,講述了大桌子陪伴兔子一家成長的故事,意義深遠,文字內容也較多,繪本圖畫上兔子的形態、造型也有很大的不同。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創設繪本圖片情境,講述繪本的故事內容,配合輕柔的音樂,帶領幼兒進入故事,并提問:“《幸福的大桌子》講了什么故事?這本繪本中幸福的大桌子的含義是什么?這本繪本讓你想到了誰?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嗎?除了家人,你和誰在一起也感到了幸福?”“情境+問題”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幼兒對繪本的故事內容有深刻的了解,方便之后引導幼兒參與創意活動。隨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繪本插畫中各個角色的形象、造型等,讓幼兒想象面前有一個和繪本中一樣的大桌子,并在大桌子旁舉行一個好朋友的聚會,讓幼兒說一說大桌子上都有什么,說說自己想邀請的好朋友及參加聚會的人的造型、表情,引導幼兒模仿繪本插畫角色的造型或發揮想象力進行自由繪畫創作。這樣幼兒在理解繪本內容的同時,可以關注到繪本插畫中角色的美術元素。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及提問,還可以讓幼兒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促使幼兒更好地參與美術創意活動,提升幼兒的美術欣賞、美術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