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錦娟


摘 要: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的提升主要與觀察與比較、分析與判斷、總結與歸納、批判與創新等思維技能有關。文章主要圍繞如何在英語讀寫結合課中運用思維技能,以譯林版小學英語checkout time版塊教學為例,探究教師如何在英語讀寫結合課中搭建框架,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思維技能;讀寫結合課;思維品質;譯林版小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1-0095-02
譯林版小學英語讀寫結合課由讀和寫兩部分組成,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英語學科素養。讀寫結合課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譯林版小學英語checkout time版塊是綜合性較強的一個版塊,其不僅是語言知識的簡單體現,更是語言技能和思維品質的綜合體現。筆者基于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探索將checkout time版塊以讀寫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在“讀”中觀察比較,感知框架,發展思維品質的關聯性
讀寫結合課是每單元的最后一課時,是綜合性較強的一課時。在該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閱讀文本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的方式,感知語言文本框架,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關聯性,為其進行創新性寫作打下基礎。
(一)通過比較,感知語言知識
比較是區分兩種事物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的方法,是人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比較的對象可以是語段,也可以是圖片或者數據,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感知語言結構。
在北京師范大學常州附屬學校的一節英語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執教的是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7 At weekends的checkout time版塊。該版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Ask choose and say版塊,旨在讓學生通過對話,詢問同伴的周末活動,最后完成調查表格;二是根據調查表格完成寫作。教師在導入課文伊始,從story time版塊語段入手,先讓學生以復述課文的方式復習文本,并呈現課文語段;后出示文本圖片(圖1),讓學生比較哪種方式更容易讓人了解人物活動。毋庸置疑,表格更為一目了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用表格,還可以用何種方式表達更為簡潔。學生想到了可以用餅狀圖,還可以用柱狀圖,有效形成了思維關聯。
通過比較文本和表格,學生能夠顯而易見地了解到各人物在周末活動的頻率,能更直觀地了解學生活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觀察表格中★的個數,可以直觀地了解頻率副詞的使用情況:always的使用頻率最高,然后依次是usually、often,使用頻率最低的為sometimes。學生通過比較文本表格的兩種知識呈現方式,感知語言知識,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二)通過觀察,分析語段結構
觀察是獲取信息的一種知覺活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式之一。教師在讀寫結合的checkout time版塊教學中發現,觀察文本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感知語言知識,提煉文本內容,了解語段意圖。
教師在設計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 Wheres the bird?一課的checkout time版塊教學時,可以尋找小鳥為線索,然后是小鳥來到蘇海家,蘇海為小鳥介紹自己的家。教師可以蘇海介紹自己家為范本,讓學生先以聽的方式了解蘇海家的布局,然后將范本呈現出來,讓學生觀察文本結構。通過觀察,學生很容易就了解文本是以總分總結構展開的,即beginning part, middle part and ending part。學生再次觀察,明確在beginning part中可以寫哪些文本內容,同理,厘清Middle part 以及Ending part中可以寫的文本內容。
通過觀察,學生能較容易地了解文本的總體框架結構,并能梳理語段中的內容。感知語段結構和語段功能是寫作的第一步,是從“他我”的學習,走向“自我”的內化。
其實觀察和比較這兩種思維技能,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在讀寫結合課中使用這兩種思維技能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感知語言知識,感知語段結構,感知語段功能,為其后續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打下基礎。同時,在運用這兩種思維技能時,學生需要結合舊知,在觀察、比較中應用舊知提煉新知,從而有效提升自身思維品質的關聯性。
二、在“說”中歸納總結,提煉框架,發展思維品質的深刻性
學生充分利用觀察和比較的思維技能感知語段結構以及語段功能后,需要對文本進行歸納和總結,并提煉語言框架,為后續的寫作打下基礎。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的深度,集中表現在深入思考問題,抓住事物的規律和本質,預見事物的發展和進程等方面。學生通過歸納和總結這兩種技能,提煉文本框架,正是思維深刻性的體現。那么,如何運用歸納和總結來提煉知識框架呢?教師應做到以問題提煉框架,以思維導讀將框架顯性化。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 Wheres the bird?一課的checkout time版塊教學為例,教師在學生初讀文本后,可以向學生提問:“How many parts are there? What can we write at the beginning/middle/ending part? What else can we write? Are they in order?”以提問的形式為學生展開梳理是比較抽象的,學生能夠回答問題答案,但是缺乏具象的感知,而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很好地將思維路徑顯性化的方式。基于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圖2)供學生參考,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畫出思維導圖。
三、在“寫”中遷移創新,內化框架,發展思維品質的靈活性、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