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翠
[摘 要]聽說讀寫,是建構語文綜合素養的四大能力,也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四條主要途徑。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完善聽的實踐體系,提高學生聽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均衡、協調的發展。
[關鍵詞]聽 思維品質 表達能力 能力 智慧 感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1-002
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構成要素中,聽與說、讀和寫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說”“讀”“寫”三方面能力的培養指導性要求,因此重新審視聽的價值,探索提高學生聽的能力的有效策略,是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任務。
一、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
1.學會聽的禮儀
他人發言,學生要學會聽,這是聽的習慣中基本的層次。同時,還要求學生注意聽的禮儀,如對方發言時,應尊重對方,不能東張西望、手舞足蹈,保持沉靜的、耐心的態度,且要注視發言者的眼睛,關注對方說話時的語氣、語速、眼神、手勢等,而不是總想占主導地位表現自己。另外,要觀照自我,邊聽邊想:我是怎么認為的?他的觀點我贊同嗎?我有沒有要補充意見?如果他人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則以微笑、微微點頭表示認可;如果有不同意見,萬萬不可打斷別人的發言,而應耐心聽完后再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課堂上,聽教師授課也應如此。
2.提升聽的思維品質
會聽與聽會,一字之差,但境界有別。會聽側重的是態度和方法,而聽會側重的是思維和品質。學生大多能做到會聽,但做到聽會的甚少。“聽會”是伴隨著思維活動的積極的信息吸納過程,“聽其聲,見其形,會其意”就是這個道理。
如在教學《最佳路徑》一課時,當講到“年邁體弱的老太太,她無人看管的葡萄園,卻總是最先賣完葡萄”時,一學生質疑:“老太太的葡萄怎么可能沒人來偷呢?”我立刻意識到,學生沒有聽會這句話。我即刻說:“你認為在老太太的葡萄園里可能會發生什么事呢?”學生說:“人們聞訊紛紛前來采摘葡萄,但都不會自覺地給錢;調皮的孩子可能還會把沒有成熟的葡萄摘下來扔到地上……”我說:“請再聽這句話‘年邁體弱的老太太,她無人看管的葡萄園,卻總是最先賣完葡萄,這里哪個字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你所擔心的事并沒有發生?與之相反,為什么老太太的葡萄園無人看管卻經營得很好?”學生即刻捕捉到是“賣”字,因為“賣”是建立在“買”的基礎上的,沒有顧客的“買”,哪里老太太的“賣”呢?這一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聽見走向聽會。
二、完善聽的實踐體系
1.聽說實踐——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聽說實踐,就是引導學生在聽的基礎上建構語言意義,重新組織語言,生成新的語言并進行有聲表達的過程,其中伴隨著一定的思維活動。如在教學敘事類文本時,教師可以先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讓學生靜心默聽,概述這個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人和事。在反復朗讀文本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或轉述故事。聽說實踐,能夠調動學生聽的積極性,提高他們聽的專注力,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2.聽寫實踐——強化學生的速寫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識字寫字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有一定速度”首次以書寫的形式出現,但這個要求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的訓練,而聽寫實踐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多為教師讀一個詞,學生寫一個詞。隨著年級的升高,聽寫訓練的難度呈階梯增長態勢。如在訓練中,低年級聽寫詞串時,將一組詞語一次性報出,學生聽清楚后依次寫下來;高年級則聽寫精彩的句子及段落等。聽寫實踐面向全體學生,不僅要求學生聽仔細并能記清楚,還要強化學生的書寫能力,提高書寫的速度。
3.聽讀實踐——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客觀地說,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師較為重視學生朗讀的訓練與指導,缺少通過引導學生聽教師的范讀來提高其的朗讀能力。教師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語文學習資源。通過聽教師繪聲繪色的范讀,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其內心世界更容易和文本達成共鳴。
如當年小學教師為我們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并沒有過多的講解和運用多媒體,只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已讓學生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一個‘讀字。”因此,引導學生聽教師的范讀,是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必要途徑。
4.聽想實踐——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借助聲音,可讓學生通過聽產生豐富的想象。如文質兼美的文本,通過配樂朗讀,讓學生邊聽邊想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這對學生深切感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作品意境有一定的鍛煉。如在作文教學中,我別出心裁地錄制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并將它們有趣的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側耳傾聽:你聽到了什么聲音?你看到了什么場景?又仿佛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同樣一組聲音,不同的學生想象出的故事各不相同,使人不由得驚嘆“一千個聽眾,就有一千的哈姆雷特”。
三、巧用聽的實踐智慧
1.以靜制動
由于教學內容的乏味、教學方式的單一、學生學習狀態的懈怠等原因,在教師講課或同學發言時,個別或小部分的學生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或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或心不在焉左顧右盼,這種行為極大地影響了聽講與交流的效率,阻礙了課堂教學的進程。
這種狀況發生時,教師應主動停止講課或示意學生暫停發言,目光環視全班學生,尤其是要注視“開小會”的學生,在短暫的靜默中,使他們意識到課堂的異常,及時調整思緒,自覺回歸常態。這種以靜制動的方法簡便易行,省時高效,可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2.出奇制勝
常態的教學難免會讓學生產生學習倦怠。新穎與創意如一股清泉活水,能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師能夠打破教學常態,以新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聽的注意力,教學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一次校級公開課,我和所有聽課教師靜坐在教室里,等待上體育課的學生歸來。上課鈴響后,學生陸續回到教室,劇烈的體育運動使他們格外亢奮,各種狀態百出。于是我疾步走上講臺,大聲地說道:“全體起立,微閉雙眼,吸氣——呼氣——”學生一下子愣住了,跟著我做起了瑜伽,一分鐘后,教室里一片安靜,于是上課正式開始。看來,出奇制勝,果然有效。
3.拋磚引玉
能以“磚”為餌,引出“玉”來,這是一種教學機智。拋磚者,如是教師,便可有一定的預設性;如是學生,就要求教師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判斷“磚”是否有演變成“玉”的價值,如有,還要即興把“磚”突出放大,組織學生討論,實現從“磚”到“玉”質的飛躍。
如在教學《特殊的葬禮》時,有學生提出將“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后的消亡”一句中的“消亡”一詞換成“死亡”更好,符合擬人特征。我即刻抓住這塊“磚”,轉問學生:“大家怎么看呢?‘消亡與‘死亡僅一字之差,意義有什么不同?”學生經過討論,發現“死亡”寫出的只是結果,而“消亡”是漸漸消失直至死亡,強調了薩特凱達斯瀑布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更符合文章的主題。
聽,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一個重要方式。教師要利用“語用”環境,開展趣化性的教學,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喜聞樂聽,在美妙的聲音里享受生命拔節的快樂!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