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某種意義上說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比純粹地學習知識更為重要,科學的學習習慣一旦養(yǎng)成必能事半功倍.教師需要在教學時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課前通過問題設置讓學生預習所學內容,在課堂上發(fā)起踴躍交流活化其思維,課后展開深入探究內化和運用所學知識,培養(yǎng)自主評價的能力不斷提升自我.
關鍵詞:預習版塊;課堂交流;課后探究;評價能力;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6-0072-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簡介:吳林(1987.11-),男,江蘇省南通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FQ)]
要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學任務,配合相關教學活動,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明確學習方向,接受學習任務,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從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來看,大部分學生的惰性意識較強,缺乏主動分析教學知識的良好素質,對于物理概念的掌握不夠透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能力、思想等角度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能夠在減輕教學負擔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學習素質的落實提供相應的支持.
一、導入預習板塊,改變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優(yōu)秀學習素養(yǎng)的萌芽,更是學生學習技能與學習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工作,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正視教學活動、在實踐中重視學習任務,能夠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支持.從當前的教學要求來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含以下的素質:對教學內容敏感,具備獨立參與、提前參與教學活動的良好意識;對教學活動敏感,能夠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并完成課堂交流、練習、表達等活動;對自身的相關技能敏感,能夠熟練掌握教學科目所要求的相關技能,如計算、繪圖、表達等,并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加以應用.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思想態(tài)度等個人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故此,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工作也不會輕松.教師應嘗試建立循序漸進的教學結構,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斷優(yōu)化學習細節(jié).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導入預習機制,依靠對教學內容的預先整理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
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材《聲音是什么》的相關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明確掌握預習方法,教師可為預習活動提前設置相關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確定預習方向,問題的設置如下:1.本章節(jié)的知識點是什么?2.結合本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你掌握了哪些知識?3.你能否結合生活實踐對相關問題進行答復?
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出于“完成目的”的任務會主動發(fā)起預習活動,但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則在逐漸發(fā)生變化:一方面,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作出回答.在解答問題之后,其會產生“繼續(xù)提問”的欲望,希望依靠高難度的問題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開放化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欲望,幫助其重新掌握教學知識.在學生對相關預習問題作出回答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規(guī)劃預習方法、設置預習問題,依靠學生的“自問自答”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發(fā)起課堂交流,活化學生思維
縱觀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活動,學生并不缺乏學習理論知識的機會.但在復雜的教學內容進入到學生的視野當中之后,知識與思想相互融合,學生嚴重缺乏表達物理知識、展現(xiàn)個人智慧的良好環(huán)境.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情感上、思想上的支持,幫助學生表現(xiàn)個人智慧,能夠為良好學習習慣的萌芽提供奠基.教師應嘗試圍繞課堂交流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依靠科學的互動機制的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不斷積累學習經驗.
以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摩擦力》的相關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針對“摩擦力的利弊”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在思考有關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結合生活實際對相關問題進行回答:部分學生認為摩擦力是有弊的,以為它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阻礙物體的運動;部分學生則提出,摩擦力是有利的,它可以避免物體長期處于運動狀態(tài),保障物理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穩(wěn)定性.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相關問題進行回答,溜冰、剎車等物理意象開始出現(xiàn)在課堂當中.在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對整個互動過程進行總結:物理是基于客觀生活所建立而來的教學科目,許多生活現(xiàn)象都與物理知識息息相關,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搜集相應的物理知識.部分教師認為,學習習慣只能在學生的獨立學習活動中發(fā)揮作用,從而忽視了課堂教學工作對于學生自學習慣的影響價值.在嘗試優(yōu)化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從課堂互動中做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工作,鼓勵學生探究生活,以此來落實教學工作.
三、落實課后探究,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在課堂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學生的其他技能,如信息搜集能力、知識積累能力、互動交流能力等.教師應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過程中重新規(guī)劃教學內容.一方面,針對學生的技能發(fā)起訓練,幫助學生掌握物理學習方法,另一方面,圍繞學生所掌握的相關技能引導其主動學習物理知識,使其形成獨立學習的良好意識.
以蘇科版九年級上冊教材《杠桿》的相關教學為例,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發(fā)起探究任務,探究受力與杠桿力臂之間的關系.在獨立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杠桿、支點及手動測力儀記錄探究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實驗結果與已經掌握的物理知識不斷碰撞,學生對于物理概念的把控也會趨于深刻.部分學生能夠得出“力臂越長越省力”的結論,部分學生則會結合生活實際給出對應的載體,結合客觀材料推導物理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在學生完成探究活動之后,教師可在班級內圍繞相關理論知識發(fā)起討論活動,幫助學生在分析有關物理概念的同時展示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成果,進而幫助學生更為積極的掌握物理定義.在導入探究板塊之后,學生能夠在獨立學習的過程中重新掌握物理概念,進而圍繞教學知識的有關要求重新定義物理教學活動,并將課后延伸帶入到自身的學習理論當中,形成有始有終的良好學習意識.
四、評價自身能力,利用教學資源
“學而不思則罔”,為幫助學生更為快速的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發(fā)起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當前已經取得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在幫助學生約束自身行為的同時改變其表現(xiàn)出來的短板問題,不斷提升物理教育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定期對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進行評價,在正確認知自身的物理素養(yǎng)的同時不斷改進學習方法,進而為良好學習習慣的落實提供必要的支持.
以蘇科版九年級下冊教材《電功率》的相關教學為例,教師可針對概念辨析、理論應用等板塊發(fā)起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重新掌握物理定義.在概念辨析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記憶并應用相關概念,并對自身的理論概念理解能力進行評價,正確認知自身的物理學習水平;在理論應用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圍繞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進行舉例,結合生活實際說明物理知識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在學生完成有關學習任務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自身發(fā)起評價:不僅要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能力投入相應的關注,更要對學生的信息積累能力、表達能力等技能投入相應的重視,確保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可將課堂測驗、物理檢測試卷等材料帶入到課堂當中,依靠多元化的材料來展現(xiàn)物理教學活動的全面性、科學性特點,幫助學生更為全面的認知個人能力.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在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預習、教學、評價等板塊重新規(guī)劃教學活動.物理教學不應該停留在課堂教學當中,在全新的教學板塊下,教師應嘗試圍繞學生的綜合技能、實踐意識發(fā)起物理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在學、用的過程中重新評價自身的相關能力,進而為物理學習意識到的萌芽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呂武.從初中物理教學看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J].教學管理與教學研究,2020(17):83-84.
[2]唐雙虎.“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物理,2019(12):39-42.
[3]楊宏.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J].數(shù)理化學習(教研版),2019(4):47-48.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