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月長篇小說《米島》中的“米島”與資本"/>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深林[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湖北籍作家王十月的長篇小說《米島》(2013)與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帶燈》都是寫改革開放后中國鄉土的變遷,但是《米島》與賈平凹這兩部小說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王十月不是單純從鄉土文化與社會性格的角度切片式地展現鄉土,而是從全球資本的視角展現“米島”工業化的史詩性變遷,延續了其從全球資本的角度關懷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當中的人們從肉體到精神的困境與生活圖景的主題。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側重于從鄉土的角度哀嘆鄉土文化的逝去;《帶燈》則通過聚焦鄉村干部這一特殊群體矛盾、艱難的處境,折射現代鄉村官員與農民的社會性格變遷。而王十月的長篇小說《米島》則是描述了與世隔絕的孤島“米島”在國內外資本的推動下如何走向工業化以及最終被工業化摧毀的故事,揭示了“米島”的命運變遷與全球資本的擴張有著密切的關聯。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資本使“米島”走向現代化的同時,也使“米島”淪為資本避免過度積累的危機和獲得“價值增殖”的工具,導致了米島的環境污染與倫理衰敗。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長篇小說《米島》中的“米島”是資本避免過度積累的危機和獲得價值增值的必要手段之一。馬克思認為,“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對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資本控制下的自然不再是人類敬畏與歌頌的對象,僅僅淪為資本逐利的附屬物。資本可以無視客觀生態規律而無限度進攻與榨取自然,“支配著生產和交換的一個個資本家所關心的,只是他們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效益”,并不關心“這些行為在自然方面的影響”。資本驅動下的工業化固然讓米島得到稅收與解決就業等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破壞了米島的生態環境,導致其自然空間的異化。
“米島”最大的變化是承包到戶的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米島由死氣沉沉變為生機勃勃。小說一開始,“米島”因為一場大洪水而失去了與大陸的聯系,成為梭形的肥美孤島。后來,米南村一家移居此島,白家、花家、馬家等家族也陸續遷入。米島的自然生態被改變,樹木被大量砍伐,原始森林消失不見。因這幾個家族自古就是米家窮,白家富,花家貴,三家人之間開始互相仇視與傾軋。近六十年來,米島這幾家出生的子女白鴻聲、米立心、馬挖苦、花一朵、花五朵,對米島后來的命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馬挖苦與花一朵,給米島帶來了榮光與毀滅,但是白鴻聲與花五朵卻反抗這種榮光背后的殘酷與非人性。米島村民先是用上了電燈等現代工具;改革開放后,白振國帶來第一筆海外資本,在米島建立磚窯廠;后來,磚窯廠經營不善,轉讓給掌握獨門燒磚絕技的馬挖苦;可是百年不遇的洪水使磚窯廠倒閉,馬挖苦轉戰房地產和化工領域,從而大獲成功。馬挖苦和花一朵先利用米島城鎮化的時代機遇,做房地產積累第一桶金;然后轉戰化工領域,建立重污染的選礦劑化工廠,與外來資本的化工廠進行競爭。他們在米島建立化工廠都是看中了米島地理位置偏僻,且四面環水便于排污的優點。化工廠的建立暫時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增加了當地的稅收,當地人民把馬挖苦評為楚州市“十大杰出企業家”之一。
恩格斯強調,“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著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獲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為了節約成本,米島化工廠的污水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進河道,最終導致附近的居民疾病叢生、民風墮落,把米島帶入毀滅的境地。王十月曾經說過,自己創作《米島》的目的是寫故鄉的凋敝與工業污染。村支書白鴻聲的兒子與其他村民的小孩死于化工污染,白鴻聲聯合村民向馬挖苦索要賠償,并想通過媒體曝光化工廠的危害;但是馬挖苦運用各種手段阻止他們揭露污染的真相,并拒絕賠償。馬挖苦說:“我承認,化工廠對環境有一定污染,但那些水都排到了江里,我們住在上游,要污染也是污染下游,跟我們米島又有什么關系?現在大河的水質是變壞了,但這是我一家化工廠造成的嗎?這些污水都是上游排下來的。你要告,先去告上游的那些工廠,把所有的過失都歸咎到我身上,你覺得公道嗎?”最后,白鴻聲點燃了化工廠的倉庫,米島在大爆炸中毀滅了。化工廠的爆炸使米島降下長達三十天的酸雨,米島成了空無一人的死亡之島,島上所有的植物與來不及逃跑的動物全部被殺死。如果說花一朵與馬挖苦一樣,為了利益造成了米島的污染,那么她的妹妹花五朵則與白鴻聲一樣,反對工業化對米島的摧殘。花五朵接受過完整而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醫學博士),成為救死扶傷的醫生,不忍看到化工污染對米島的孩子進行摧殘。
本地資本對米島進行工業化改造,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外地資本吸引米島的農民群體離開家鄉,去往陌生的城市打工賺錢,使米島在倫理生態上也走向異化:舊的倫理關系不復存在,金錢至上的新倫理大行其道。資本的不斷變革性與擴張性使“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褻瀆了”,“使人們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大衛·哈維則更直接地指出資本的空間修復“必須要在新的地理環境和空間中進行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再生產”。資本最終打破了“地方德行的封閉性”,即基于傳統血緣與宗族的熟人交往觀與“平均主義”的財富觀。米島的民眾過去認為,只要靠自己的努力打工掙錢就值得被尊重;如今卻認為,只要有錢就能受到尊敬,可見米島倫理、風氣的改變。米島的民眾進城打工,受到“金錢至上”的觀念的影響,冰冷的“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腐蝕著他們的內心。他們為了騙取更多的拆遷補助款,突擊建房,搶種樹苗,丟失了勤勞儉樸的優良傳統。米島的人民最終變得游手好閑,賭博成風,甚至有人為了掙錢,帶著自己的妻子到城里去做皮肉生意。
從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來看,我們在批判資本造成自然空間的異化時,始終堅持積極利用資本的文明性,使之服務于人民,保證生態正義。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都強調人與自然的互為主體性,并堅持“人類只有尊重自然的目的性并滿足其需要,才能實現其完整性、全面性和自由性”。人類對待自然應該“有所作為”和“有所不為”,體現自然解放與人類解放之有機統一。
有所作為是指人類利用資本體現人的理性意志,改造自然界為自己服務,自然界本身便是人的肉體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不是獨立于人自身之外的自然,而是人的能動性的作品與現實,自然界的異化意味著人類自身能力的破壞與人的本質力量的喪失。最初的米島是一個與世隔絕、萬物和諧的小島,可是隨著人類的到來,米島逐漸喪失了平靜:森林被砍伐,變成耕地;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加劇了人類的傾軋和爭奪。米島的工業化是其走向城鎮化與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馬克思把工業看作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與人的解放的物質基礎,但是在資本主宰下的工業則以異化的形式呈現:資本時代的人們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為了短暫的經濟利益大肆開發房地產,破壞耕地,把含有劇毒的污水直接排入江中,使大氣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有所不為是指人類使用資本應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更要認識到自然是人類存在的前提。“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們要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要尊重自然的權益與需要。社會主義以前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僅僅以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為目的”。在私有制主導的資本霸權下,工業對自然的改變不是以人的解放為目的,而是把自然和人當作手段,以逐利和價值增值為目的。王十月寫作《米島》的初衷是反思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道德低下等問題,但是他并不是一味地批判工業化,只是不贊成以自然和人性的毀滅為代價。他認為工業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米島》中的工業化帶來的生態災難使我們意識到,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應盡力避免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工業發展與污染治理應同步發展。如果中國過度依賴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生產,那么中國將永遠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下游,更將進一步加劇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
總之,在當下的中國,堅持生態正義,就是堅持資本的人民性,既要堅持群眾利益的現實性原則,也要堅持人類解放的價值性原則。恩格斯指出,只有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才能打破資本主義只關注以直接效益為目的的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既關注人類生產行為的自然影響與社會影響的直接性與當下性,又關注其自然影響與社會影響的間接性與深遠性。堅持生態正義的人民性,既要堅持群眾利益的現實性原則,使資本成為國家富強、民眾幸福的工具與手段;又要堅持人類解放的價值性原則,使得未來社會的資本成為人類解放的物質基礎,資本與自然、資本與人類之間對抗性的異化關系得到科學、合理而有效的解決。未來社會“絕不是人的采取對象形式的本質力量的消逝、舍棄和喪失,絕不是返回非自然的、不發達的簡單狀態去的貧困。恰恰相反,它們倒是人的本質或作為某種現實東西的人的本質的現實的生成,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在未來社會,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都會建立一種平等友愛的互主體關系,人類因此實現了生命的全面性和自由性。未來社會不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更是人們“美好生活”的完全實現。
① 王十月、高方方:《為都市隱匿者作證——對話王十月》,《百家評論》2013年第3期,第58—65頁。
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頁。
③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0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④ 魏沛娜:《王十月:不預設定位才是最好的定位》,《深圳商報》2016年1月19日第B08版。
⑤ 王十月:《米島》,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406頁。
⑥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404頁。
⑦ 大衛·哈維:《資本的城市化:資本主義城市化的歷史與理論研究》,董慧譯,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頁。
⑧ 曹琳琳:《資本空間的倫理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58頁。
⑨ 黃明理:《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及其意義研究》,《理論與評論》2020年第3期,第14—27頁。
⑩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 何晶、祁斯韻:《王十月:要我寫小情小調,根本不可能》,鳳凰網讀書,網址:http://book.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9/22/29790213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