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琳鈞
(墊江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兒科,重慶 408399)
手足口病屬于傳染性疾病的一種,是由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16等感染所引發,患兒多在手、足、口等位置產生皰疹,同時伴有發熱,病情較重時可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腦炎等多種并發癥。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療仍缺乏特效藥物與方法,臨床上主要給予抗病毒、脫水劑、支持治療等措施,多數患兒短期內可治愈,但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病情較重,常伴神經系統受累、心血管循環障礙等,治療棘手[1]。糖皮質激素對機體的發育、生長、代謝等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在人體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該藥半衰期適中、抗炎作用強、療效顯著。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對于緩解其炎癥反應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部分患兒不良反應明顯,影響整體治療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00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小劑量短療程糖皮質激素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墊江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100例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患兒21例,女患兒29例;年齡5~59個月,平均(22.16±9.35)個月。觀察組男患兒28例,女患兒22例;年齡6~60個月,平均(22.03±9.71)個月。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重癥手足口病的診斷與治療》[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近期未接受糖皮質激素、干擾素等藥物治療者;反復持續性的高熱,退熱效果不佳者;明顯的神經系統表現(如神經萎靡、驚跳、抽搐等)者。排除標準:合并細菌感染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先天性疾病者;激素使用禁忌證者;既往神經系統疾病史者。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患兒法定監護人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治療,包括退熱、補液、降顱內壓等,并給予注射用利巴韋林(海南通用康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50,規格:0.25 g/支)0.01 g/(kg·d)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給予小劑量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047,規格:40 mg/支)1 mg/(kg·d)靜脈滴注,1次/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3 d,并觀察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3 d后根據《重癥手足口病的診斷與治療》[3]對患兒進行評估,顯效:皰疹、發熱等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神經系統表現(精神萎靡、頭痛等)明顯減輕;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好轉,神經系統表現有所減輕;無效:上述描述無明顯改善,或惡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患兒病情恢復情況。包括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③神經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d后采集兩組患兒清晨空腹狀態下5 mL外周靜脈血,以3 5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內皮素 -1(ET-1)、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④觀察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便秘、皮疹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病情恢復情況指標及血清ET-1、NT-proBNP、NSE指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用[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3 d后,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94.00%)較對照組(80.00%)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病情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d)

表2 兩組患兒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d)
組別 例數 退熱時間 皰疹消失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50 3.05±0.79 5.02±1.26 8.10±2.02觀察組 50 2.16±0.65 3.53±1.02 6.59±1.73 t值 6.152 6.499 4.015 P值 <0.05 <0.05 <0.05
2.3 血清ET-1、NT-proBNP、NSE水平 治療3 d后,兩組患兒血清ET-1、NT-proBNP、NSE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血清ET-1、NT-proBNP、NSE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兒血清ET-1、NT-proBNP、NSE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ET-1:內皮素 -1;NT-proBNP: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組別 例數 ET-1(pg/mL) NT-proBNP(ng/L) NSE(μg/L)治療前 治療3 d后 治療前 治療3 d后 治療前 治療3 d后對照組 50 16.93±3.07 10.66±2.90* 9 750.59±993.62 2 036.29±353.67* 31.91±9.02 10.35±2.19*觀察組 50 17.15±3.56 8.79±2.86* 9 673.08±965.31 1 307.61±320.82* 32.38±8.87 7.53±1.62*t值 0.331 3.246 0.396 10.791 0.263 7.32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 例(%)]
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傳染性極強,可在短期內快速傳播,呈爆發性流行,隨著病情發展、患兒免疫力下降,可出現高熱、神志改變,甚至昏迷、抽搐等癥狀,形成重癥手足口病,目前該病尚缺乏統一的治療方案,臨床上多采取抗病毒、補液、吸氧等對癥支持治療,但單獨使用效果欠佳[4-5]。
糖皮質激素為人體生存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質,對糖、脂及骨代謝具有重要作用,鑒于強大的抗炎、抗病毒等功效,該藥應用于臨床各個領域疾病的治療中。研究顯示,糖皮質激素能夠抑制血小板活化系統激活,減輕炎癥反應,起到較強的抗炎作用;同時,其能夠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癥滲出,加速水腫、炎癥消退,從而促進皰疹消退,提高療效,已廣泛應用于臨床[6]。但是,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易引發物質代謝、水鹽代謝紊亂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因此小劑量短療程的使用效果更佳[7]。由此次研究結果中可知,治療3 d后,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且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表明小劑量短療程糖皮質激素治療重癥手足口病能提高患兒臨床療效,加快癥狀體征恢復。小兒手足口病病情進展快,隨著腸道病毒載量增加,其可累及神經系統、心臟等多個組織器官,引起神經系統損傷、心肌細胞損傷。ET-1是一種多肽,主要由內皮細胞產生,具有強收縮血管的作用,參與神經系統損傷的病理生理過程。NT-proBNP主要由心肌細胞分泌,能夠反映心肌細胞損傷和心肌細胞的舒張儲備功能,心肌損傷發生后,可導致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NSE是一種神經細胞凋亡時釋放的糖蛋白,當病毒累及神經細胞時,可導致大量NSE釋放,使血清NSE水平升高。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是糖皮質激素的一種,具有較強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時可保護機體亞細胞結構,維持溶酶體膜穩定性,防止內毒素浸入細胞內,起到抗內毒素、減輕發熱的作用[8]。由此次研究結果中可知,治療3 d后,觀察組患兒血清ET-1、NT-proBNP、NSE水平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小劑量短療程糖皮質激素治療重癥手足口病能進一步降低血清ET-1、NT-proBNP、NSE水平,減輕神經系統和心肌細胞損傷,治療安全性好。
綜上,小劑量短療程糖皮質激素治療重癥手足口病能提高患兒臨床療效,降低血清ET-1、NT-proBNP、NSE水平,加快恢復,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