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艷會
通用技術集團大連機床有限責任公司 遼寧大連 116000
某廠是高端機床主軸專業生產廠家,在實際生產中常出現主軸滲碳處理“麻坑”的問題,嚴重制約生產。所謂“麻坑”腐蝕是指主軸經滲碳后,表面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黑色凹坑,其直徑為0.4~0.8mm,深0.1~0.3mm,經噴丸清理不能將“黑色”除掉[1]。“麻坑”的存在不僅影響主軸外觀,降低主軸精度,使主軸表面質量下降,而且還改變主軸表面的壓力分布,并使滲層局部表面產生拉應力,降低其疲勞壽命。本文從滲碳工藝措施及鹽浴用鹽等方面分析導致“麻坑”產生的原因。
選用20CrMnTi滲碳鋼進行滲碳+鹽浴淬火試驗研究,試驗鋼的化學成分見表1,20CrMnTi鋼滿足GB/T 3077—1999《合金結構鋼》的規定,自由鍛造成形。
表1 試驗材料20CrMnTi鋼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按產生“麻坑”工序可分為:在滲碳處理過程中產生的“麻坑”、在鹽浴淬火過程中產生的“麻坑”。因此,從兩個方面分別進行試驗分析。
(1)滲碳處理過程產生的“麻坑” 采用井式滲碳爐滲碳,滲劑采用煤油滴注式加入爐內,滲碳溫度930℃,單獨使用煤油雖然簡單易行,但使用中存在許多缺點。煤油的主要分解產物是H2和CH4,雖然有較高的可用碳,但界面反應速度和氣氛的碳傳遞系數都較小,滲碳速度較低;當煤油的含量過高時,過多的活性碳不能被工件吸收而形成炭黑沉積于爐內,阻礙滲碳。單一煤油滲碳氣體成分波動大,碳勢不易控制。由于表面炭黑的存在,阻礙滲碳,表面碳濃度低,隨后的淬火由于部分區域炭黑的存在,降低了淬火油的冷卻速度,造成組織轉變形成非馬氏體。或者煤油低溫裂解不充分,造成爐內碳勢偏低,工件氧化脫碳,隨后的滲碳由于碳勢較低,表面碳濃度低,因此在后面的拋丸處理時形成麻點。
(2)鹽浴淬火過程中產生的“麻坑” 主要有3個方面需要注意。
1)NaCl質量:對鹽成分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含硫酸鹽比例高達2.3%。這些硫酸鹽在高溫熔融狀態下與鐵及碳發生氧化反應,使工件產生“麻坑”腐蝕和脫碳[2]。碳酸鹽在高溫下易分解出CO2,從而使工件氧化脫碳。實踐表明,當硫酸鹽、碳酸鹽含量在1%以上時,會產生較為嚴重的“麻坑”腐蝕,當硫酸鹽、碳酸鹽含量在0.5%以下時基本可以消除這種現象。
2)鹽內水分的影響:空氣濕度較大時或鹽內含水分較多時,鹽中的氧化物含量增加,使工件的氧化加大。這種情形發生在雨季和較多地補充新鹽而不進行脫氧的情況下。
3)鹽浴淬火后,應及時回火。避免在空氣中放置工件表面附著的鹽與空氣接觸,防止對工件表面產生腐蝕。
1#樣品所制低倍試樣腐蝕后形貌如圖1所示。圖1a所示為切割面,無任何麻坑、疏松等肉眼可見缺陷;圖1b所示為原有麻坑缺陷分布的料面,酸蝕后表面麻坑仍較為明顯。
圖1 低倍試樣腐蝕后形貌
對部分產品試樣存在“麻坑”部位進行電鏡檢測分析。從圖2外觀形貌看,2-1和3-1試樣麻坑大小及形貌特征不同。對局部進行成分定性分析,2-1和3-1試樣麻坑部位分析結果都以C、O、Fe為主,基體部分以C、Fe為主,而3-1試樣S含量偏高。
圖2 掃描電鏡“麻坑”形貌特征
對2-1和3-1試樣分別進行金相觀察,試樣從表面到基體顯微組織有明顯變化,近表面顯微組織為馬氏體+碳化物,過渡區為馬氏體,其余部位為鐵素體+少量馬氏體,如圖3、圖4所示。
圖3 2-1試樣金相顯微組織
圖4 3-1試樣金相顯微組織
通過化學成分檢測結果,對比GB/T 3077—2015中20CrMnTi鋼的化學成分,該樣塊成分符合標準。新切割制取的樣品料面經低倍腐蝕觀察后,新切割面無任何“麻坑”、疏松等肉眼可見缺陷,而原有麻坑缺陷的樣塊表面,腐蝕后表面“麻坑”較為明顯(見圖1)。由此可見,該“麻坑”并非原材料缺陷,而是后續熱處理后出現的。結合圖1~圖4“麻坑”形貌可知,若工件局部氧化皮嚴重,則經噴丸把氧化皮打掉后,即使發現“麻坑”氧化皮較輕,但由于該部位的Mn、Cr被氧化而使鋼的淬透性降低,結果在表面形成黑色組織,表現為軟點,這種工件易于疲勞失效;若爐內氧分壓過高,使工件氧化嚴重,形成較厚氧化皮時,則會出現連續脫碳層[3]。輕微脫碳區形成后,若爐內氣氛碳勢再度恢復,如給足滴油量或者在二次加熱中爐內呈完全還原性氣氛時,則局部脫碳區能部分復碳,表現為淬火后脫碳區消失,低顯微硬度區得到改善。
經過鹽爐淬火后出現“麻坑”缺陷,掃描電鏡檢測時,發現O、S含量均高,由于鹽內含有較多的硫酸鹽雜質,NaCl中含有Na2SO4,這些硫酸鹽在高溫熔融狀態下,與鐵和碳發生氧化反應,使工件產生“麻坑”腐蝕。鹽內水分的影響主要是鹽內水分較多,鹽中的氧化物含量增加,會使工件氧化加大[4]。
1)嚴格控制滲碳工藝制度,防止滲劑供應不足,嚴格監視排氣孔火焰高度和顏色,防止滲碳過程中發生氧化脫碳現象。對滲碳爐循環系統進行檢測修復,確保爐溫均勻性及碳勢的合理可控性。
2)嚴防爐罐漏氣而導致零部件出現內氧化現象。
3)嚴格控制鹽的質量,嚴禁露天存放,增加脫氧次數,定期對鹽進行化學成分檢測,使鹽內硫酸鹽、碳酸鹽含量≤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