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珍珍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作為作文教學的奠基階段,小學寫作教學是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最艱難的階段。因為小學生對寫作的認知是從零開始的,而且此時他們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和感悟能力有限,所以很難理解相對來講比較深奧的寫作知識,導致很多學生談作文色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并不偶然,其實在作文教學之初就埋下了伏筆。因此在三年級的作文起步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把握好定位,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一、降低目標,讓學生能夠“寫清楚”
大多數學生之所以害怕寫作,是因為教師在起步教學時把目標定得太高,導致他們跳起來也摘不到果子,因而對作文產生了畏懼心理。久而久之,他們就不再愿意寫作文,并逐步喪失寫作自信。因此,在起步作文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傳授太多寫作知識,切不可犯“一口吃成胖子”的錯誤,要把教學的姿態放低,制定與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相契合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先體會到作文的快樂和成功的愉悅,為后續的深入教學打基礎。
比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寫作練習“編童話故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主創編故事,掌握童話的文體特點。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將目標定得太高,不僅要求學生編創童話故事,還要做到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同時要求故事要反映一定哲理。這樣的要求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無疑太高了。因此,教師應該適當調整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寫明起因、經過、結果,能寫出完整的童話故事即可。
改變目標定位后,學生紛紛動筆創作,編寫出了很多精彩的童話故事,有的不僅構建出了完整的故事框架,甚至做到了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可見,降低寫作教學目標,是提高起步作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師應該借鑒并應用。
二、傳授方法,讓學生可以“寫清楚”
小學生處于作文的起步階段,缺少相應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給寫作帶來了較大的障礙和困難。為此,教師要注重寫作方法的滲透和指導,爭取讓學生“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以更好地落實“寫清楚”的要求。
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寫作練習“今天玩得真高興”為例,教學時,教師不能放任學生自主選擇,以他們的原始經驗寫作。如果讓學生只憑原始方法和經驗任意表達,那作文指導也就沒有價值了。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進行了三個層面的指導:第一,動作連一連。指導同學關注所選寫作素材的動作部分,借助鮮活的動作推動故事的發展,表現人物形象,教會學生運用動作展現和描述事情的方法。第二,聲音加一加。很多學生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習慣將語言文字定位在介紹事情發展的變化上,而缺少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因此可以借助聲音讓學生把注意力從事件過渡到人物的表現上,從而將人物的高興之情表現出來。第三,心理添一添。旨在引導學生將認知關注從人物的外表轉向人物的內心感受,拓展敘述的維度和視角,從而立體化地呈現故事。
教學中,教師給予了學生三種切實可行的寫作方法,并將這種方法與所要選擇的故事素材進行有效整合,教會了學生把事情“寫清楚”的方法。
三、交流分享,讓學生反思如何“寫清楚”
反思即讓學生對現有的寫作方法和策略進行調整,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因此,可以說沒有反思就意味著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寫作方法,也沒有形成應有的能力。在起步作文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培養他們將作文內容寫得更清楚的能力。
比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作文5,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插圖,想象同學們會怎樣為小明過生日。教學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大膽想象,描寫好過生日的過程外,在學生完成作文初稿后,還可以搭建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就此次作文交流和探討,提出修改意見。然后,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意見進行整合,并對其中最具有廣泛性的問題進行解答,引導學生反思,使他們能了解自身文章存在的不足,找到調整和改進的方向。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寫完了事,而是主動構建分享和交流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交流空間,并搜集修改建議,然后組織學生反思,使學生能發現自身文章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和改進,真正將“寫清楚”落到了實處。
小學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階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不斷豐富寫作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帶領學生蕩起寫作的雙槳,朝著“寫清楚”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