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娜惠
做好寫作教學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基層語文教師的重要教學目標。身為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在寫作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致力于尋找可行的、高效的教學策略,發現恰當運用以讀促寫手段能明顯提升寫作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本文中,筆者就以讀促寫理念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運用這一話題,發表幾點個人的認識與看法,供同仁參考。
一、以讀促寫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分析
1.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
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讀得多了,學生的知識面自然會變寬,學識與見識也會更豐富,對事物的認知與思考能力也會變強,而這些都將轉化為寫作能力,助學生寫出佳作。反過來,寫得多了,也能在面對閱讀文本時,快速理清框架結構、情節脈絡,并把握其中所蘊含的細膩情感與豐富的思想內涵。可以說,閱讀與寫作是互相依存、互相推動與促進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不能舍棄一方單純談另一方。因此,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以讀促寫法是可行的。
2.小學語文教學提倡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認真分析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仔細瀏覽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設置內容及版塊,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即提倡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不是培養學生單一的語文能力。這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樹立全局觀,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不是僅僅將目光局限于單方面能力的培養上。這樣的語文教育背景,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以讀促寫法是可行的。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以讀促寫法的意義
明確了以讀促寫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是可行的,接下來,筆者將詳細闡述與探討以讀促寫法在小學寫作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1.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以前一提到寫作,學生便抱怨連連,不想寫,不會寫,這是很多學生在面對寫作時的真實狀態。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他們愿意用手中的筆記錄真實感受。筆者認為,以讀促寫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讀促寫,即在寫作前引導學生閱讀與寫作主題相關的文本,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理解寫作主題,增長見識,打開寫作思路,從而產生寫作靈感。如此,就能解決“無米為炊”的問題,使學生擺脫不知道如何下筆、從何處下筆的困境。
對此,筆者自身的小學寫作教學實踐便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點。例如,某次寫作訓練的主題是“夏天”,學生對于這一習以為常的季節卻不知道該從何處下筆,寫作教學活動陷入了僵局。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帶領學生閱讀了《夏天里的成長》一文,文章以生動而富有吸引力的語言,將學生的思緒拉到了夏天的氛圍中,回想著夏天經歷的一幕幕,學生內心對夏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噴發了。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回憶夏天的事、夏天的人、夏天的景、夏天的物,于是他們的腦海翻涌著夏天的獨家記憶,心里有千言萬語急于表達。教師再趁機讓學生寫作,于是學生迫不及待地將所思、所想、所感傾瀉于紙上,一篇篇生動、鮮活的作文就這樣誕生了。由此看來,在寫作前引入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激活學生的寫作靈感,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
2.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生剛接觸寫作,對于很多寫作技巧及方法還沒有掌握,導致寫出來的文章如同記流水賬一般,枯燥乏味,缺少新意,還有不少學生依賴作文參考書,甚至直接將書中的內容稍加修改作為自己的作文。試想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寫作能力與語文綜合素養怎么能得到提升呢?那么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大量閱讀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學生可以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也能知道該如何將內心的感受用清晰簡潔的文字呈現出來。可以說,以讀促寫法的恰當運用,在提升小學生寫作能力及寫作質量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
例如,在以某個特定人物為主題寫作時,需要清晰地描繪這個人物的形象。為了向學生更好地展示這一點,筆者引入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讓學生學習作者抓住語言、動作、神態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以“救助車夫”這一故事為例,作者連用“扶、蹲、半跪、拿、夾、洗、敷、扎”等多個動詞將伯父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細節及情境細致地描繪了出來,生動地刻畫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從閱讀中掌握了這一刻畫人物的寫作技巧,學生再嘗試運用到自身的寫作中,自然能在一次次的練習與嘗試中,將借助動作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運用得更加嫻熟,從而提升寫作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寫作教學中運用以讀促寫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寫作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以讀促寫法的切入點
接下來,筆者結合實例,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以讀促寫法的切入點及突破方向。
1.在閱讀過程中摘抄好詞佳句,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生受年齡的限制,閱歷少,缺少社會生活經驗,對事物的認知與感知能力也比較差。因此,大多數學生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導致所寫出來的文章語言蒼白、空洞,沒有感染力,沒有可讀性。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可以閱讀部編語文教材上的課文,也可以閱讀文學名著,還可以閱讀其他學生感興趣的報紙、雜志、傳記、小說等各類課外讀物,并讓學生準備“采蜜本”,在閱讀過程中摘抄好詞佳句,并活學活用,將摘抄的詞句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是教師將以讀促寫法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突破方向。
例如,閱讀了《草原》一文,有的學生認為“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藍,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我總想高歌一曲,表達我滿心的愉快”這句話非常好,將當時的愉悅心情很好地描述了出來。于是,該名學生將這句話抄錄下來,反復閱讀鑒賞。并在以后的寫作中做到了活學活用。比如在“記我們的秋游”為主題的作文中,這位同學寫道:“今天是我們學校集體出去秋游的日子,大家可開心了。來到秋游的目的地,我發現這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也比別處清新。可能是太興奮了,我總想放聲唱歌,將參加這次秋游的開心唱出來”……簡短的一句話,將自己本次秋游的心情描述得淋漓盡致,可見活學活用的好處。這個例子體現了讓學生多閱讀、多積累,從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作為寫作素材的意義。
2.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結構,寫作時搭建框架
不知道如何謀篇布局是困擾很多學生的寫作難題之一,不懂謀篇布局,也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設置文章框架,就很容導致在寫作時“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文章沒有邏輯性,思維混亂,缺少可讀性,作文質量不高。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采用以讀促寫法,發揮閱讀文本的示范作用,指導學生構思,引導學生謀篇布局。
例如,閱讀了《北京的春節》一文后,學生會發現課文并不是想到哪一天便寫哪一天的習俗,而是嚴格按照時間順序寫的。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對每一天的具體風俗都進行了細致描述。這篇文章便是以時間為線索寫作的。閱讀了《故宮博物院》,學生會發現文章按照由南到北的順序,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這是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寫作的……就這樣,認真閱讀一篇又一篇文本,學生所掌握的寫作布局方式也逐漸豐富起來。在后續開展的寫作練習中,學生們做到了活學活用。如,以“我愛你,媽媽”為題寫作,有學生便仿照《北京的春節》的結構行文,以時間為線索,寫了媽媽早晨、中午、晚上所做的事,如早上做全家的早飯、叫我起床、收拾屋子;中午輔導我寫作業、做午飯;晚上洗衣服、收拾屋子、做飯等。表明媽媽的一天是瑣碎的,是辛勞的。長期堅持,在日后的寫作中,學生就能做到根據寫作主題及內容,合理構建文章結構,設置好寫作框架,并據此寫作。這也彰顯了在小學寫作教學中運用以讀促寫法的作用。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寫作能力不僅代表著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因此,教師一定要立足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尋找提升寫作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愛上寫作,樂于寫作,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